2013-08-15 | 房思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過去幾天內,有幾則新聞相信讀者一定有印象:首先是夏季高溫迭創紀錄,在熱浪席捲歐美之時,台灣也正經歷一個酷熱的夏日。父親節當天,台北市中午時的氣溫來到39.3度,創下百年新高。另一則新聞則是在挪威發現餓死的北極熊,由於北極海冰快速融化,導致北極熊必須踏上數百公里的旅程覓食,而這隻北極熊被發現時全身已無脂肪,僅剩皮包骨。
這兩則新聞擺在一起看時,相信不少人可能又得陷入兩難困境中。一來面對如此酷暑,要不開空調過日著實艱難,但用電節節攀升的結果卻可能持續加劇極端氣候,打開空調的同時你我都可能成為北極熊殺手。所以該怎麼辦呢?雖然可以盡量將家中電器換成高效能表現的新品,但會不會在滿足些許道德感後,反而因為心安卻消耗更多的用電呢?難道最後只有狠心咬牙,無視核災龐大風險及無解核廢料難題,擁抱號稱低碳乾淨的核能發電嗎?
這類焦慮相信不惟少數具綠色意識者所獨有,然而一旦陷入此種掙扎中,往往也讓我們失去綜觀全局的機會。比方說:誰在消耗能源誰在用電?如何消耗?為何消耗?工業與民生用電的情形相同嗎?那些消耗能源的大戶,究竟能否帶來人類生活福祉的實質提升?除此之外,我們也可進一步提問:人類生活的種種需求,包括照明、空調、取暖等,真的非得透過消耗(大量)能源的方式才可能滿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