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6 | 趙家緯
當這兩週全民受熱浪所苦,揣想這是否又是暖化現象的另一徵兆之際,行政院通過《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以期降低台灣面臨極端氣候下所造成的衝擊。
在該綱領中,官方除彙整國內相關學者提出台灣氣候變遷現狀與未來預估外,更就災害、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使用、海岸、能源供給及產業、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與健康等八大調適領域,分析各領域所受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繼而提出「建構能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台灣」為政策願景的調適策略,強調將依循政策與機制之整合、調適應以生態系統為基礎、人人有責、夥伴參與及合作、國際合作等9項原則,提出「落實國土規劃與管理」、「加強防災避災的自然、社會、經濟體系之能力」、「推動流域綜合治理」、「優先處理氣候變遷的高風險地區」、「提升都會地區的調適防護能力」等總體調適策略,並就八大調適領域提出因應調適策略,及落實執行的推動機制與配合措施。
如在各方所憂心的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方面,綱領中分就洪災、土石流、旱災等各類災害,指出氣候變遷將造成「極端降雨強度增加提高淹水風險」、「侵台颱風頻率增加提高二次災害風險與復原難度」、「水庫淤砂量增加,影響水庫正常運轉」等現象,據此研擬「推動高災害風險區與潛在危險地區的劃設」、「檢視、評估現有重大公共工程設施之脆弱度與防護能力」、「研究透過保險機制強化災害預防及救助」等調適策略。
如在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方面,綱領中指出將面臨「溫度升高,降雨量不足等,打亂作物生長期,農產品產量及品質面臨不確定性,危及糧食安全」以及「環境變化,亦影響生態系原有棲地,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等」兩大衝擊。針對農業方面所研提的調適策略則包括「重新檢視農地休耕、農地變更及耕作制度等政策,使災後都有對應的農作物種植與復耕計畫」、「建立農業氣象及國內外市場變動之監測評估系統」等。在生物多樣性上,則倡議應「建構海岸與內陸溼地的藍帶網絡,串連綠地與森林的綠帶網絡,建構生態網絡」、「建構有效的種原保存系統,以確保農林漁牧與野生物種原保存」等。
但此類洋洋灑灑的政策綱領,卻將因「缺乏制度量能的建構」、「忽略財務支持機制」、「無視社區為基礎的調適策略」三大缺陷,將致使所謂可「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台灣」,將成無法落實的空頭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