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2 | 趙家緯(綠盟常務理事,現任職於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全球重要的能源研究智庫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於五月底發表《潔淨能源系統中核能的角色》(Nuclear Power in a Clean Energy System),報告中提出若任憑已開發國家中的核電除役,將對能源安全以及減碳目標的達成,具有不利的影響。
而國內相關外電則以「IEA籲西方國家延長核電廠使用壽命以免電費和排廢飆升」或「IEA示警:核電廠若掰了恐電價漲、空污增」為題,並引述IEA署長FatihBirol發言:「替核電廠延壽,不僅是講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也能維持氣候變遷目標。這是當前最迫切的決策考驗。」而各國擁護核能發展的人士,亦紛紛贊同這份報告的政策建議。但倘若仔細分析該報告,其提出對於核能成本以及核綠互斥的分析,恐非擁核陣營所樂見的。
「依據其與看守能源集團合作的研究成果,能源轉型絕對不需要新增加核能。根本原因乃是其災難性的成本、無解的核廢難題、恐怖攻擊的脆弱性、科技風險、鈾燃料的有限性以及核武擴散的疑慮」
面對IEA指出以再生能源替代核電,將會導致成本增加一事,Breyer教授則分析「減少核電會導致較高的成本的分析結果,乃是基於過往IEA的評估模型中,高估了再生能源成本,低估了核能成本。其模型中的參數選擇,已悖離實際上的核電與再生能源的真實成本。」
於該文章的結尾,Jasko更回顧其從核能從業人員轉而投向再生能源的心路歷程,指出「2016年時,我觀察了這些趨勢,成立了一家致力於建造海上風機的公司。從欣賞核電到擔心核電,我已走完這趟旅程:這項技術不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可行戰略,也不是具有競爭力的電力來源。它是危險的,昂貴的和不可靠的,放棄它不會帶來氣候厄運。」「關閉世界各地的核電廠會導致類似的結果嗎?福島事故發生八年後,這個問題得到了回答。日本50座反應堆中只有不到10座已經恢復運營,但該國的碳排放量已降至事故發生前的水平以下。
日本是如何做到的?日本在能源效率和太陽能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事實證明,依靠核能實際上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壞策略:一次事故就抹消掉了日本仰賴核能達成的減碳成效。只有轉向再生能源和節能才能使該國重新邁向減碳目標。」
「那美國呢?核能約占美國電力生產的19%和大部分無碳電力。可以在不增加碳排放的情況下逐步淘汰核能嗎?如果完全取決於自由市場,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核能比今天幾乎任何其他電力來源都貴。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低於喬治亞州正在建設的核電廠,而且在大多數地方,它們比已完成硬體建設成本攤提的核電廠的發電成本更低。」
原文刊載於思想坦克:「以核減煤」沒告訴你的事:廢核、減煤、綠能其實互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