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一定要修溫管法 2050碳排OUT!

天氣這麼熱,跟修《溫管法》有什麼關係?

溫室氣體排放讓地球持續高燒,酷暑、暴雨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繁出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從政府的角度達到碳排放的管制目標,《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後簡稱《溫管法》)會是關鍵之一。《溫管法》是當前唯一對碳排放有所管制的法規,如何訂出更積極的減量目標及管制工具,帶動政府、產業與社會,共同減少碳排放、甚至以2050淨零碳排為目標,對台灣未來的減碳路徑至關重要,更是台灣身為國際社群一分子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因此,綠盟在8月26日的演講邀請台大風險中心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來談未來《溫管法》修法的可能行動與構想。

減碳政策規劃需長期思考與調整目標,加強政策工具與實際落實

風險中心副研究員倪茂庭從國際的減碳趨勢以及「淨零」排放的角度談起。巴黎協定後,各國需自訂自主減碳貢獻,並採取氣候行動的策略;有些國家以減碳目標入法,以宣示決心,諸如德國、瑞典等。以德國來說,在2019年提出聯邦氣候法、將減碳責任入法,追求2050達到淨零碳排目標。該如何做到?德國有跨部會的氣候內閣治理機制,扮演重要角色跟機制,可協調跨部會的氣候行動,也制定每個部門的減量責任;此外,設有獨立諮詢機關及氣候變遷跨領域的專家委員會;考量社會正當性,像是相關行動需國會審查,同時重視多元的民眾參與。另外,在政策工具上,德國也考慮國內的狀況讓碳有價化,有助於產業轉型。

從台灣排碳現況看《溫管法》如何積極修法

台灣現況呢?綠盟研究員魏揚指出,根據台灣歷年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前三名分別是製造、住商以及能源部門,其中,製造業部門中前10大企業的碳排就佔整體製造業排放量的69%。台灣若要積極朝向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未來製造業部門怎麼擺脫高耗能、高排放的結構,必須在需求跟供給端,大幅減少能源消費量,像是產業更換鍋爐、換成電力來源;交通部門,須在燃油、運具以及移動習慣上有所改變;再生能源發展部分,不能只停在2025的再生能源20%目標,等的積極策略。此外,碳定價也是重點,以及整體的產業政策也需要有長期路徑。

此外,倪茂庭提到,在氣候治理方面,台灣需要加強相關主管機關的統籌效力以及權責分工。在《溫管法》從中央到地方的行動核定,過程太過冗長、行動方案內容也太過相近。建議建立氣候行動會報,可提高法令層級、統籌協調、氣候行動預算、氣候行動管考等機制。此外,各部會需提供氣候行動報告,以確保各部會的資源分配。碳價管制部分,環保署提出以新加坡為依據,提出大約一公噸收取一百元碳費,先以佔52%的溫室氣體排放的製造業的排放大戶為徵收對象。

青年參與《溫管法》,倡議從研究、串連跟行動開始

台灣青年氣候行動聯盟則以青年的角度,從2019年關心國家自訂減碳貢獻(NDC)為出發,關切《溫管法》修法並以研究、串連跟行動為核心,再向外擴展串連,像是邀請青年社團,請他們以切身議題來思考氣候問題。此外,如何透過聯合幹訓自我增能、國際串聯等方式,加深青年對減碳議題的發聲,是台灣青年氣候行動聯盟的目標。

不到1%的人知道台灣有2050碳排減量50%的目標?!該怎麼讓減碳有感?

對於如何讓修《溫管法》的關切,擴展到社會大眾,並了解修法目的,主持人風險中心博士後趙家緯提醒,全球有22國、80幾個企業已經在談淨零碳排,這些國家、企業GDP總和佔全球53%,也就是全世界經濟體已開始談淨零碳排,顯見這件事並非只是民間團體的異端想法,而是轉向主流;同時,這也是企業未來轉型的契機與目標。企業若在減碳上只是消極心態,將可能趕不上這波低碳競逐的趨勢。除了從企業角度思考,一般民眾會怎麼想像氣候行動的實踐呢?在場有參與者提到,可利用企業加入RE100,以及最近台積電積極買綠電的議題作為契機來積極行動。

此外,也有參與者有關心未來與低碳相關的職業與想像,面對2030以及2050的減碳目標,如何廣納更多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在減碳技術創新、研發等力道,讓減碳,減碳成為競爭力,聚焦創造綠色就業機會的可能。這些就業機會,可能來自負排碳技術的研發、製造業產業內部的能效管理、製成改善的技術、協助產業進行能源諮商等。如何把溫室氣體的觀感加深,需要不同媒介的來強化印象,像是化石燃料排放溫室氣體及空污造成的健康問題,極端氣候下的高溫,對工人、貧困族群等的影響大等,同時考量氣候平權議題,將溫室氣體升溫造成的具體影響呈現,加深氣候變遷、減排跟日常生活的關係與連結,將會是未來成為倡議的關鍵之一。

講座資訊

一定要修溫管法 2050碳排OUT!

日期:8/26(三) 19:00-21:00
地點:綠盟辦公室 (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70號8樓之3)
講者:
魏 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專員
倪茂庭|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佳諺|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年度觀察報告專案負責人
張睿晴|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氣候倡議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