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 x 健康】一場無聲的公共衛生危機:在世界衛生日,一起了解氣候變遷對健康帶來的影響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了紀念組織的成立,也提醒世界各地的人們關注全球健康議題而設置的日子。

每年的世界衛生日,WHO都會選擇一個特定的主題,以引起人們對特定健康問題的關注,並倡導相應的行動和政策。今年的主題為「我的健康,我的權利」(My health, my right)。紀念活動包括各種宣傳活動、衛生教育、健康講座、衛生檢查等等,鼓勵人們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對健康的重視。

隨著氣候變遷問題加劇,人們的健康風險也悄悄上升,具體會帶來哪些影響?下文將從感染、災害及心理健康的角度,帶你一起認識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帶來什麼新挑戰。

氣候變遷與人類傳染病流行

在感染方面,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所發布的《生物多樣性與傳染病研討會報告》,發現了傳染病發生與自然的相關科學證據。報告指出,因為農業擴張、城市土地開發等人為活動,導致生物喪失棲地、被迫遷徙,不僅衝擊生物生存,也增加了人類與物種的接觸,造成傳染病的發生。加上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氣候狀況與日俱增,導致疾病傳染的途徑增加,影響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

台灣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全民健保健康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原本只在南部盛行的登革熱,近年已逐漸擴大到全台各地。由於蚊子是變溫動物,其生長、發育與繁殖受溫度的影響很大,氣候變遷的升溫狀況,使得原來不適合病媒蚊生存的地區轉變成溫暖適合的地區。除此之外,間歇性降雨也有利於病媒蚊孳生。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的報告,臺灣的氣溫與降雨型態正逐漸改變成更適合登革熱病媒蚊孳生的環境。

自然災害與健康不平等

在災害方面,高溫、暴雨、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對健康造成許多直接影響,如中暑、呼吸道疾病等。其中,熱傷害的衝擊不容小覷。尤其高熱、高濕度對死亡的衝擊最為顯著。研究顯示,一旦超過攝氏35~38度這個指標溫度,死亡率可能大幅提升。而台灣的氣候濕熱,在這麼高的濕度及溫度下,因為熱衰竭造成的死亡事故也越多。

勞工、弱勢族群的死亡率更是高於一般族群。許多弱勢群體,由於家中沒有冷氣等設備,又住在通風不利的鐵皮屋當中,大大增加了中暑的機率。而許多勞工,必須頂著大太陽在高溫下工作,在欠缺高溫預警系統以及「熱休假」制度的前提下,暴露在巨大的健康風險之中。種種現象不僅顯示了氣候變遷的可怕之處,也顯示了階級的不平等。

全球升溫通常也代表著紫外線輻射的增加,台灣發現近10年白內障及皮膚癌個案有逐步增加趨勢,白內障患者出現年輕化現象。此外,氣候變化也會導致空氣污染及過敏原的增加,近二十年來,過敏性疾病已從9.4%增至14.5%。

氣溫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氣候變遷不只造成了生理上的疾病,也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年舉辦的會議上發表了一份政策簡報,提到氣候變遷對人類心理健康與福祉構成嚴重的威脅,氣溫不僅會加劇暴躁和憤怒等情緒,還能導致精神疾病的惡化,如焦慮、和抑鬱。

氣候焦慮已經形成年輕族群不可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2021年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了一篇研究,揭露了氣候焦慮對於青年心理健康的影響。這項研究調查一萬名橫跨十個國家、介於16至25歲的青年。研究指出,近一半的年輕人表示氣候變遷讓他們的日常生活充滿了負面情緒。研究人員Caroline Hickman指出:「這項研究描繪了兒童和年輕人普遍存在的氣候焦慮。」與年長者相比,年輕族群更有可能對政府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問題,感到震驚或擔憂。氣候和環境衝擊也充滿世代不正義,儘管後來出生的兒童及青少年的碳排放量較少,但他們卻承受著較高的代價。

WHO建議各國政府應採取更多元的方法來應對氣候變遷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包含結合氣候因素與心理健康相關支持計畫、開發社區為本的方法來降低脆弱度,以及縮小心理健康與社會心理支持服務的資金缺口等等。

小結

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場無聲的公共衛生危機。從感染疾病到自然災害,再到心理健康,氣候變遷影響了人類的各個層面。然而,這種影響並非均等分佈,勞工、弱勢族群以及年輕人承受著更大的健康風險。面對這場挑戰,我們必須採取積極的行動,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社區防災能力、改善健康基礎設施、提高公眾健康意識等,以減緩氣候變遷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保護人類健康和福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