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環境史學者杭特納(Heidi Hutner)所執導的調查紀錄片《三哩島的母親》(Radioactive: The Women of Three Mile Island)從居住於三哩島核電廠附近的四名居民的親身經歷,探討美國在 1979年3月28日所發生三哩島核災及其後果。
三哩島核電廠當年的爐心部分熔毀事故,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商業核子事故。該核災屬於國際核子事件分級的7級系統中的第5級,具有嚴重公衛和環境後果。
核能管理委員會與核工業至今仍然一再謊稱,事故發生之時,輻射落塵飄散的範圍不會超過5英哩。即使機組發生爐心部分熔燬,民眾只要相距核電廠5英哩,健康影響則「微乎其微」。
核管會與核工業繼而謊稱,當地並無任何人死於核災。更有甚者,當地民眾的受害,由其是婦女與兒童,幾乎不為人知。
然而1979 年三哩島事故向環境中釋放約莫 2,200 萬居里的氙133。氙會與血紅素結合,再由血紅素輸送氙至全身。研究顯示三哩島半徑十英哩的範圍,民眾罹患癌症的比率與輻射羽流擴散的情況相符。
導演在《三哩島的母親》中,以調查報導並陳科學家、工程師、吹哨者、醫師、核管會官員的觀點,並以口述歷史呈現已故三哩島居民的見聞。
影片再以訪談,敏銳地呈現四位三哩島母親,琳達、貝絲、寶拉與喬伊斯,從年輕到老年的生命經歷。
片中四人原為幸福的人母,原先認為民眾「不該質疑權威」,「要完全相信政府」,「金錢絕不會凌駕民眾健康與安全」。
由於對核工業與美國政府的共生關係,一無所知,在三哩島事故後,面對官方反應,使四名母親極為錯愕、憤怒、無助。
核災發生後,四人逐漸發現,三哩島核電廠業者在核災發生的半年前,已然涉嫌偽造、竄改,以及銷毀機組冷卻系統記錄,「核管會就是核工業的婢女」。
她們直言,由於核管會「想用一個屁股騎兩匹馬,管制核工業和保護民眾之事,最終兩頭落空。」
這裡必須說明,四名母親絕對有「權利」意志消沉,「沉溺」於至親的父母、子女、孫子女,社區故舊罹癌,乃至病故的傷痛。
片中母親的可貴之處在於,她們為了飽受病痛折磨的孩子、家人和社區鄰居,遂決定走出受害者情結, 挺身而出,繼而成為堅定的自救會運動者。
四人於1985年時,針對三哩島核電廠重啟機組之事,一路訴訟至最高法院。
影片在此呈現出美國工人階級與美國資產階級的實際交手經驗,從而勾勒出核災背後的體制共犯結構問題。
這使人聯想到,資產階級視真相為自身私產,對於真相,絕不放手。
英國醫師和流行病學家斯圖爾特(Alice Stewart)率先指出,孕婦照射X光與其胎兒日後高癌症發病率間關聯。只要經歷一次X 光檢查,孩子日後罹患兒童癌症的可能,相較於未進行該項檢查的孩子,遂大幅增加,包括白血病。 此一研究於1956年刊載於英國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斯圖爾特在1977年的另一項研究,調查漢福德工人死於癌症與其他原因的輻射曝露 。漢福德在二戰與戰後成為美國核武等級鈽的製造地 ,工人長期曝露於低劑量輻射,會造成重大健康危害。
英國是核武國家,英國官方堅稱,斯圖爾特的低劑量輻射的研究「極具爭議」。她的研究並不為當權者服務,故而長期受到英美資產階級的打壓,冷暖自知。她兼具倫敦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和科學家身分,卻落得孤立無援。
斯圖爾特的科學研究最終在1986年受到肯定,獲頒瑞典的正確生活方式獎(The Right Livelihood Award),又稱另類諾貝爾奬。
不同於斯圖爾特,四名母親並未受到國際獎項的肯定。《三哩島的母親》不僅紀錄殘酷的政治現實,使得受害者必須自強,展現生命的韌性,也清楚呈現四人在黑暗中,如何成為自己與他人的燭光。
片中使人鼻酸的對話, 提醒觀影者,當地居民及其後代自1979年以來,持續生活在核災之中。
當福島居民就福島事故求教於四名母親時,她們因而堅定地道出,「別相信業者的說法」,「 要質疑政府所說的一切」。
截至2023年,本片在美國首映之時,這群憂思母親已為當地社區奮戰長達44年。四人隨著時光流逝,成了今日之我。
這四名女性的生命歷程的深刻轉變,也揭露美國政府允許核工業,為追求獲利,不惜以人命為代價的運作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