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一廠除役環評通過 環境監測將長達二十五年

環保署今天(2019/5/15)召開環評大會,針對「核能一廠除役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專案小組審查會議結論進行討論,會議決議為建議通過,環團與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代表於環評前特別召開記者會,主張「核能一廠如期安全除役、核廢貯存使用最高標準」,期許台灣首次核電除役環評能成為里程碑。

核一廠是台灣最早興建的第一座核電廠,從1978年運轉迄今已近40年期滿,將於2019年開始除役,全球的核電機組其中 65% 已經運轉超過 30 年,未來會有 300 多部機組有除役需求,除役不是只有台灣才有的難題,這是使用核電國家都必須面對的代價。

台灣首次的核電關廠除役

原子能委員會於2017年6月通過台電所提出的「核一廠除役計畫」,負責輻射相關安全的技術審查,至於環境影響的部分,依法令規定,核能電廠除役應進行環境影響評估,2016年5月,環評大會決議核一廠除役計畫應直接進入更嚴謹的二階環評,緊接著就開始二階環評的程序。對於環保團體來說,核一除役環評是邁向非核家園的首次核電廠除役環評,未來的除役計畫可能都會依此經驗進行審查,因此對此案更不能輕忽懈怠,才能為後續核二及核三的除役計畫提供一個完善的範本。

2016年12月核一廠除役環評進入範疇界定會議,民間團體共同發表聲明,提出七項訴求,除了這七點訴求,民間團體也分別針對地質、土壤、取棄土、海岸地形評估、地下水、水質、核輻射偵測等環境因子提出調查重點,要求納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盤點自2016年台電正式提出核一廠除役環境影響說明書以來,一階環評小組審查會議舉辦過三場、範疇界定會議舉辦兩場、二階環評小組審查會議舉辦三場,民間關心核電廠除役的環境法律人協會、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團體組成研究小組,召開超過十次的小組會議,並提出民間版本的範疇界定指引表,發表共同聲明。團體關注的事項從未改變,就是台電必須從地方居民的角度,思考核電除役可能帶來的影響,並且要將在地居民的意見納入考慮,盡可能減少民眾對核電廠除役的疑慮。

今天的環評大會上,環團發言希望台電能夠針對環評委員的問題,仔細具體的回應。核一廠安全有效的除役,是北海岸居民多年的衷心期盼。與以往阻擋開發案的情況不同,環團期待除役計畫的環評能過關,但也不容許急就章、虛應形式的審查。

核電除役長達二十五年 風險與困難超乎想像

今日環評大會通過核一除役環評後,原能會須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23條」及「核子反應器設施除役許可申請審核及管理辦法」,嚴格審查台電的除役計畫,並在一年內發給除役許可,進入實質除役程序。

大眾普遍不了解什麼是核電除役,但其實核電除役的風險與困難超乎一般人想像,核電跟一般電廠不同,運轉年限結束並不是簡單關廠就好,需要花費漫長的時間與經費,謹慎地進行廠房拆除與關廠工作,以免輻射外洩。核一廠是最早面對除役的電廠,依據原能會核能電廠除役管理方針,核能電廠之除役應採拆廠方式,使廠址土地資源能再度供開發利用,並且至遲應於永久停止運轉後25年,也就是2043年完成。

除役一座核電廠最保守估計都要耗時25年,如果不順利的話可能還要延長,但為什麼要這麼久?這25年都在幹什麼?有關核電廠除役各階段工作時程規劃,主要分成四個階段,包括:停機過渡階段(約8年)、除役拆廠階段(約12年)、廠址最終狀態 偵測階段(約3年)、廠址復原階段(約2年),共計25年。

期待核一廠能如期並安全除役

由此可知,核電廠除役工程的漫長、複雜性與困難,其實並不下於核電廠的興建和運轉。核電除役牽涉多項專業技術,如輻射除污與拆除工程、輻射防護等,除役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與預算,此外,工作區域也因輻射殘留,將讓第一線工作人員面對高健康風險。進行除役時的核電廠設備解體工作,很有可能因為解體施工的過程,將輻射排放到環境,讓核電廠附近居民及第一線除役工作人員直接暴露在輻射中。

因此,環評內容必須包含嚴謹的環境監測,確保輻射不在除役過程擴散,輻射廢棄物管控不會外流、由於除役期程長達25年,綠盟提出建議,台電未來應明確規劃如何長期追蹤居民身體健康並進行健康風險評估等研究,並設置除役作業的在地監測與資訊公開機制,由在地居民及第三方公正民間人士、專家組成,公民必須能實質參與、有效監督監測體系及核廢料之維護管理。

關於台灣首次進行的除役環評,各方都在摸索學習,綠盟對於核一除役計畫的環評通過予以肯定,希望台電公司能預防並減輕除役過程的不良環境影響,展開長達25年的的環境監測與環境保護工作,如期並安全地除役,未來也將會持續監督除役作業的進行,以及除役期間的核廢料儲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