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核電爭議再起,推出擁核公投的提案社群與馬前總統都不斷宣稱,再生能源不成熟、是丑角,只有核電才是國際趨勢,而台灣的非核政策是逆國際趨勢而行。但,這真的是事實嗎?
國際最具權威性的核工業分析報告之一《2018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18) 主筆Mycle Schneider在影片中提醒台灣的朋友,核能在全球電力市場的重要性是長期衰退中的,2017年核能只有1GW的淨成長,再生能源有150GW,因此顯示核能在電力市場變得無關緊要、其實是「瀕臨消亡」的產業。
摘要報告翻譯:陳詩婷、簡毓玲
摘要報告校對:房思宏
● Mycle Schneider(麥可施耐德)簡介
國際能源與核電產業專家。長期領導「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編輯團隊,提供歐洲各國核電與能源產業,以及歐洲議會議員第一手的能源政策諮詢。也曾於比利時能源部、法國環保部及德國環保部擔任專業顧問,近年更頻繁受中國核電產業聯盟的邀請,前往分享核電與能源產業的最新動態與觀察。1997獲頒有「另類諾貝爾獎」美譽的Right Livelihood Award。
再生能源不穩定,核電才是國際趨勢?錯!
Mycle Schneider特別透過影片提醒台灣的朋友,全球核電占比從1996年高峰的17.5%降到現在只有約10%,近幾年的核電興建,主要位於中國,近期啟用的新建核電廠多數也位於中國,全球核能發電量的高峰是在2006年,過去五年雖然有增長,但主要是來自中國,其他國家整體核能發電量其實是減少的。全球核電機組的興建數量也在持續下降,從2013年的68個下降到2018年的50個,當中有16個機組都位於中國。
而美國在2009到2025年間,有18座反應爐宣布提前關閉,當中有6座反應爐已在2018年中前被關閉。核能成本無法和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競爭,再生能源的二十年躉購價格,比核能長期攤提的成本還低。在均化發電成本中,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只有核能是上漲的。
結論來說,核能長期衰退,價格與與再生能源的差距持續擴大,2017年核能只有1GW的淨成長,再生能源有150GW,核能在電力市場變得無關緊要、其實是瀕臨消亡的產業。核能成本驚人的高,所以在各項應對暖化的投資中,投資核能比投資其他科技還要更不划算,因此不緊無益減緩暖化,反而會是加劇氣候危機的幫兇。
要減煤減碳就要靠增加核電?錯!
所以,如果拿這些全球的核電與再生能源產業趨勢來看,現在擁核公投的提案社群與馬前總統所宣稱的,「因為再生能源不成熟,所以核電是國際減碳的趨勢」、「國際上如果要減煤,方法就是增核」等等說辭,其實才是背離國際因應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發展趨勢,而無事實基礎的妄言。
我們由衷的希望,能源政策的辯論,應該立基於事實與扎實的研究,而非擁核社群與馬前總統提出的「因為再生能源不成熟,所以核電是國際減碳趨勢」的錯誤宣稱,因此我們強調,因應氣候變遷,擴大再生能源與提升能源效率的的能源轉型工程不應該停下腳步、甚至大開倒車,針對第16號公投案,請大家投下不同意票。
Mycle Schneider訪談影片逐字:
「台北的朋友們,大家好,我現在位於加拿大的新斯科舍,一棟靠離網式(off-grid)太陽能發電的房子內。我將針對2018年的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為各位做摘要重點的說明。這項研究報告計畫已經持續超過十年,這份報告的撰寫者由九位來自五個國家的專家組成,包括四所大學的教授,他們分別來自東京、倫敦、加拿大溫哥華以及柏林。這份產業現況報告的重點,在於核能產業的現況統計與發展趨勢,現在讓我們切入正題。
這張圖顯示了全球核電機組,關閉和啟用的數量。如各位所見,在70年代有一波啟用的高峰,80年代又有另一波高峰,在那之後則呈現平緩,到了2017年有4座機組啟用、3座關閉。然而這4座啟用的機組當中,有3座位於中國,另1座位於巴基斯坦,由中國公司興建,所以這主要是由中國所主導。
各位看到圖表上的黃色部份,基本上指出在過去十年間,中國在相關數據中的主導性。到2018年11月初為止,全球共有9座核電機組啟用,當中有7座位於中國、前半年有3座位於中國,另外2座位於俄羅斯。因此今年的核電發展仍然由中國主導。
這張圖在全球尺度所要呈現的,是我們看到一路無間斷往上的藍色長條,指出全球運轉中的核電機組的數量,直到80年代末便趨於平緩,而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後更發生了驟降,因此在2018年全球共有413座運轉中的反應爐,明顯低於2002年最高紀錄的438座,而那是福島核災發生之前的好幾年。用歷史統計的脈絡來看,這個數量也低於80年代末期的高峰,當我們檢視全球核能發電量的狀況,會發現歷史高峰是在2006年,然而在過去五年呈現了增長。但是,再一次的,如果檢視中國在其中的角色,我們就會發現,如果將過去三年中國核電的增長排除不看,全球其他國家總體的核能發電量是減少的,這也呈現了核能在全球發電量的占比,跟1996年高峰的17.5%相比,目前的占比只有10%多出一點,因此這個下降的趨勢已經持續好一段時間。
那麼是哪些國家在生產核電呢?大致上來說這五個主要國家,分別是美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和南韓,共生產了全球三分之二至70%的核電,當中美國和法國就佔了全球的一半。我們在圖表的右邊可以看到淺色的數字,指出核能發電量占比,在各國歷史上最高峰的時間點,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高峰都是距今好幾年前,有些是在80年代、有些是在90年代、或者是在2000年初。所以如果我們檢視未來趨勢,核電的興建數量就是個重要指標,而從長期的角度來檢視是重要的,因為核電興建的產業需要歷時多年,所以不能只單看一年,甚至只看十年的數據都無法呈現趨勢的全貌。
興建數量在70年代末期就達到高峰,當時全球有234個被列為興建中的機組,相比之下,到2018年中為止,全球興建機組的數量是50個,所以這是相對低的數字,另外在紅色區塊的部份,指出了尚未完工的數量,包括中止或暫停的興建計畫,所以,這些興建中的機組,並不一定會在未來生產電力,我們也可以在近幾年見到這樣的現象,直到2017年為止,美國取消了兩座核電機組的興建計畫,因此只剩下另外兩座機組仍在興建,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過去這一年間,全球核電機組的興建數量持續下降,從2013年的68個下降到2018年中的50個。
是哪些國家在興建核電呢?不意外的,中國是主要的興建國,16個機組都由中國所興建,當中有4個機組已經開始營運,所以還有12個機組仍在興建中,其他國家興建核電的數量皆為個位數,印度7座、俄羅斯5座,剩餘其他國家的興建都僅位於一個廠區,除了南韓興建中的4座機組之外,其他國家的興建機組都位於單一廠區內,全球到2018年中的興建數量總共是50座。我們也可以看到當中有些機組開始興建的時間,譬如位於斯洛伐克的機組,是從80年代就開始興建,所以興建時間已經超過30年,興建時間超過10年的,包括芬蘭、法國的機組的工期已經超過10年,這是核能產業最大的問題之一,目前興建中的50個機組,當中有32至36個機組都發生工期延宕的情形,當我們深入分析這些資料,便發現當中有15個機組,曾發生工期延宕時間增加的情形,這個情形是十分令人吃驚的。
在2015年,8座興建中的反應爐中有6座是來自中國,所以中國在核電建造上有極為重要的角色。但同時,我們近年沒有看到中國在這方面有太多進展,事實上,中國最近期的反應爐建造是在2016年12月,所以2016年後中國沒有建造商業反應爐,2017年時有一個建造計畫,但是該反應爐為『示範快堆反應爐』,其預算完全不同,而且和目前的商用反應爐完全無關。因此中國的反應爐建造未來會如何是一個大問題。
在缺乏主要核能新建計畫的情況下,很清楚的,反應爐平均年齡一直持續增加,現在運作中的反應爐平均年齡超過30年。我們必須認知到,77座反應爐已經運轉至少41年了,超過一半以上的反應爐已經運轉31年以上,這是一個老舊的產業,運轉超過30年,代表這些反應爐,是在啟用前至少再早十年設計的,所以我們在討論的是一個很古老的科技。
這次的核能產業報告有分析幾個重點國家,帶各位快速瀏覽幾個重點關注國的現況。
有個長期以來的迷思,就是德國在廢核過程中增加了化石燃料,你可以看到,這個圖表很清楚顯現,再生能源增加的發電量,是核能減少量的兩倍,化石燃料發電主要是使用硬煤,很不幸的,這是德國主要的問題,相較之下褐煤的使用量則持平。德國真正的問題是需要增加使用效率,儘管如此,他們的消費量已經減少了16%,當然這還不夠。德國也是歐洲最大的電力淨出口國,在2016年電力出口量超過法國,在出口量上將和法國並駕齊驅。
另一個案例是美國,我們看到在近年,經濟上大量發生的情況是,2009年到2025年間有18座核反應爐宣布提前關閉,有6座核反應爐已經在2018年中前被關閉,這個跡象很清楚,在美國,儘管把核能反應爐的成本長期攤還,也無法和市場價格競爭,而市場價格除了被便宜的天然氣、水壓裂採天然氣壓低,也同時被大量非常便宜的再生能源壓低價格,美國再生能源現在有保證躉購20年的費率,其價格比核能反應爐長期攤還的成本還低,這是對美國核電工業很大的挑戰。
我們看到再生能源的投資,特別是在2017年,中國有高達1260億元的投資,這是美國再生能源投資前十名中,前兩名400億元投資金額的三倍。主要的原因是,你可以在平準發電成本中看到,每度電的發電成本大量降低,特別是太陽光電成本下降了86%,風力成本下降67%,主要上升的成本是核能,核能成本在這段時間上升20%。再生能源愈發便宜的價格和逐漸低廉的成本,將帶來更多投資和容量。2000年之後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大量上升,大概有500GW淨增加來自風力,400GW來自太陽光電,而核能裝置容量則持平。如果看生產量,超過1100 TWh是風力增加的,約450 TWh是太陽光電增加的,240 TWh是核能增加的,連太陽光電也超過核能。
中國在2017年太陽光電持續增加,風力也持續增加,發電量也因此超過核能,儘管中國在全球核能建造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僅僅是風力發電的增長就比核能多。
所以全球核能的增加量非常少,只有1%,主要是來自中國,核能角色有長期的衰退現象,核能和再生能源的成本差距持續擴大,因為核能持續變貴,主要是因為現存反應爐的運轉和維護費用都更昂貴。我們可以看到,在31個使用核能的國家中,有9個國家的再生能源發電量是高於核能的,核能發電能力並不顯著,2017年核能只有1GW的淨成長,全球市場增加的257GW中,有150GW是再生能源,所以核能在電力產業中因此變得不重要。
在未來核反應爐的建造上,2010年有15座、2017年有5座,2018年到現在為止有3座,加上中國建造商用反應爐的狀況,這些資料都顯示核反應爐是一個瀕臨消亡的產業。在氣候變遷辯論中可以很清楚看到,因為核能成本驚人地高,所以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投資上,投資核能比投資其他科技還要不划算。所以今日核能非常明顯地不再具有競爭力,核能不僅無益減緩暖化,反而會是加劇氣候危機的幫兇。非常感謝您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