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出版
作者及計畫團隊
Mycle Schneider 獨立顧問、計畫協調人、主要作者
Antony Froggatt 獨立顧問、主要作者
Julie Hazemann EnerWebWatch主任、文件分析、建立模型和數據視覺化
Tadahiro Katsuta 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協力作者
M.V. Ramana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劉氏全球事務研究所教授、協力作者
Juan C. Rodriguez AlphaValue證券分析師、協力作者
Andreas Rüdinger 獨立顧問、協力作者
Agnès Stienne 藝術家、平面設計師、地圖繪製師、平面設計
◎ 譯者:周世瑀、房思宏
◎ 校訂:房思宏
(作者已授權中文翻譯,供非商業及教育使用。)
S. David Freeman**
核能因美國人投擲原子彈的集體罪惡感,而在一片欣喜若狂中誕生。過去至少20年,它曾是煤炭的「乾淨」替代品,看來自此可永遠滿足一切能源需求。
「也許是核電史上最為舉足輕重的文件。」
此一歡欣鼓舞在1979年三哩島核電廠反應爐爐心熔毀時告終,但人們卻在漠視負面事實下繼續作核能夢。
反核者同樣漠視正在改變的事實。他們大體上忽略有許多心懷善意者認為當地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遠比核能的危害更大。在那些年裡,關閉一個核電廠的確意味著當地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
關於核電的論辯有如對宗教的討論。爭論極少依據所有相關事實,各方虔心相信特定立場,並以特定事實支持自身觀點。
有鑒於此,《2017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17)或許是核電史上最為舉足輕重的文件。報告詳盡闡述,辯論已然結束。核電已由太陽和風力所取代。這類再生、不使用燃料的能源已非夢想或推估,而已成為現實,它們已然成為全球取代核電廠的首選。
不論你最關心的是核電或是氣候變化都無關緊要,解決辦法不謀而合。現代「愛迪生」已學會節約利用大地母親無償賜予地球的永續能源。
本年度報告的價值在於它的結論並非基於期望或未定之論,而是基於明擺的事實。在一個個國家中事實都一樣。核能雖然並未死亡,但它正在衰退,再生能源已急速成長。
讀完通篇報告,才能體會核能在美國、德國、日本、法國,幾乎每個國家,都在衰退的事實。最具象徵義意的是,日本政府已正式承認,報廢快中子滋生反應爐(breeder reactor),而該反應爐早先被譽為核能的聖杯(holy grail)。
最明顯的是,在全球電力市場競爭激烈的地方,尚未有任何一處啟動核電廠計畫。只有在政府或消費者擔負成本超支和工程延宕的地方,核電才成為選項。
「報告詳盡闡述,辯論已然結束。」
報告的最後一節至關重要,即核電與再生能源對比。該章揭露全球自1997年以來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已超過核電4倍。
即便電視媒體並未大幅報導這場變革,但它已然在進行中。相較於核電,再生能源是成本更低、更乾淨、也更安全的化石燃料之替代選項。
全球毋須再以興建核電廠避免氣候變化,而這也絕非為了省錢。如果你對此有任何疑問,請閱讀《2017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
--
** 卡特(Jimmy Carter)總統於1977年任命S. David Freeman 為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he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主席。Freeman在之後20多年數次任職政府大型公營電力部門,包括洛杉磯水電局(the Los Angeles Department of Water and Power)、紐約電力局(the New York Power Authority)、沙加緬度市公用事業部 (the Sacramento Municipal Utility District)。
全球概況─而中國例外
- 全球核能發電量在2016年成長1.4%,主要是中國核能發電量成長23%,但全球核能發電量所占比例仍停滯在10.5%(下跌0.2%)。
- 10座新反應爐於2016年啟用,其中半數位於中國。有2座反應爐於2017年上半年併聯電網,1座位於中國, 1座則位於巴基斯坦(由中國公司承造),而後者則是福島災後開始興建的反應爐中首座啟用機組。
- 全球在2016年有3個新建計畫,其中2個位於中國,1個則位於巴基斯坦(由中國公司承造),已從全球在2010年15個新建計畫(10位於中國)下降。全球在2017年上半年只有印度開始新建核電廠,中國和世界其它國家皆無。
- 興建中的機組數已連續4年下滑,由2013年底的68座反應爐減少為2017年中的53座,其中20座位於中國。
關閉與工程延宕
- 俄羅斯和美國在2016年關閉部分老舊反應爐,瑞典和南韓也於2017年上半年關閉最陳舊機組。
- 南韓新當選的總統關閉了1座核電廠,並且暫停興建2座核電廠,從而危及該國核工業對擴張和出口的指望。
- 目前13個國家正在建造新的反應爐,比《2016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16)的數目少1個。在資深計畫管理階層涉入重大貪污醜聞後,巴西的Angra-3興建計畫已遭捨棄。
- 37座反應爐興建進度落後,其中19座去年再遇進度延宕。中國也不例外,20座興建中的機組中至少有11座遭遇工程延宕。
- 有8個計畫開工超過10年或更久,而其中3個超過了30年。
- 《2016 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指出,有17座反應爐擬於2017年啟用。但截至2017年中,只有2座機組已經啟用,而有11座機組至少延宕至2018年方能啟用。
歷史核電巨頭的破產/抒困─核電業深陷財務危機
- 在核電建設計畫發生巨額虧損後,東芝(Toshiba)集團已為其美國子公司西屋(Westinghouse)電氣設備申請破產,而西屋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核電建造業者。
- 阿海琺(AREVA)集團在過去6年累計虧損123億美金。法國政府已提出53億美金的紓困方案,並繼續採取企業分拆策略。
- 阿海琺的Creusot Forge廠所爆發的重大品質控制醜聞使得人們對核工業的信心每況愈下。
- 主要核電業者股價下跌,信用等級遭到信用評等公司調降。
福島現況報告
- 福島核災6年後,日本政府開始解除撤離命令,以節制高漲的補償費用。官方所估算的浩劫成本已從1,000億美金加倍成為2,000億美金。一項新獨立評估認為費用約在4,440億美金至6,300億美金(視水的除污情形而定)。日本目前僅重啟5座反應爐。
再生能源超過核能
- 2016年,全球風力發電量成長16%、太陽能發電量成長30%、核能發電量則成長1.4%。風力發電量增加132 TWh、太陽能發電量則增加77 TWh,分別為核能發電量35 TWh的3.8倍和2.2倍。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球新增發電量的62%。
- 新再生能源勝過現有核能。在智利、墨西哥、摩洛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美國,再生能源拍賣創下30美金/MWh的歷史低價。美國分期攤提成本的核電廠在2015年的平均發電成本為35.5美金/MWh。
《2017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17)就核電廠相關數據,包括營運、生產和建造,進行全面回顧。報告評估現今核能國家興潛在新進核能國家(newcomer countries)之新建計畫現況。《2017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以股權分析觀點,就全球核電產業的財務危機和其中的核能產業巨頭加以評估。福島現況報告不僅提供核災6年後核電廠場內場外最新進展,並且提供最新官方以及獨立機構就災難的成本評估。重點章節深入分析法國、日本、南韓、英國和美國核能現況。「核能與再生能源相比」專章就核能、風能和太陽的全球投資金額、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加以比較。最後,附錄1逐一概述其它運作核電廠的國家。
● 反應爐現況和發展核電計畫
啟用與關閉。10座反應爐在2016年啟用,5座位於中國,印度(Kudankulam-2)、巴基斯坦(Chasnupp-3)、俄羅斯(Novovoronezh-2-1)、南韓(Shin-Kori-3)和美國(歷時43年建造的Watts Bar-2)則各啟用1座。有2座反應爐在2016年關閉,分別為位於俄羅斯的Novovoronezh-3和位於美國的Fort Calhoun-1。
全球有2座反應爐於2017年上半年啟用,1座位於中國(陽江),1座則位於巴基斯坦(由中國公司承建的Chasnupp-4)。兩個國家分別關閉其國內最老的反應爐,分別是南韓(運作40年的Kori-1)以及瑞典(運作46年的Oskarshamn-1)。
● 營運和興建數據
—反應爐的運作。目前有31個國家運營核電廠。(註1) 排除長期停止運作(Long-Term Outages, LTOs)反應爐之後,這些國家擁有總計403座反應爐,只比2016年中增加1座,比2002年的高峰438座少了35座。過去一年全球核電總裝機容量只增加不到1%,達到351 GW,(註2) 相當於2000年的水準。核能裝機容量在2006年達到368 GW的高峰。年度核能發電量在2016年達到2,476 TWh,比前一年成長了1.4%,不過仍比2006年的歷史高峰降低約7%。與2015年相同,2016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增加35 TWh係因中國大幅增加核電生產,中國核電發電量成長23%、增加36.6 TWh。
《2017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將日本33座反應爐列為長期停止運作,(註3) 比《2016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所列的減少3座,3座中2座已經重啟(伊方核能發電廠3號機和高濱核能發電廠4號機),文殊反應爐已經永久關閉。
除日本的反應爐外,尚有法國2座反應爐(Bugey-5和Paluel-2)、以及阿根廷(Embalse)、印度(Kakrapar-2)、瑞士(Beznau-1)、台灣(金山核能發電廠1號機)各1座反應爐符合長期停止運作標準。
福島第一核電廠和第二核電廠所有10座反應爐被認定為永久關閉,因此不計入運作中的核電廠。
—核能的發電/能源占比。核電所占全球發電量的比重在過去5年維持相對穩定,(註4) 在1996年達到最高峰的17.6%後便持續下降,在2016年為10.5%。核能在全球商業初級能源消費的占比穩定維持在4.5%,在2014年之前則達到自1984年以來最低。(註5)
依發電量排序,2016年世界「5大」核電國家分別為美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和南韓,這5國核能發電量占全球核能發電量的70%。中國的排序上升1名。美國和法國的核能發電量占全球核能發電量的48%。
—反應爐年齡。如果不計入中國的新建計畫,各國運作中反應爐的平均年紀持續增加,在2017年中達到29.3年。其中超過半數,即234座機組,已運作31年或更長,而有64座機組已運作41年或更長。
—延長役期。對運作年限延長至超過原先設計之規定,各國並不盡相同。美國99座運作中的反應爐,有84座役期已延長至60年。而法國只允許延役10年,且安全機關已明言,不保證所有機組皆能通過營運40年的嚴格安全評估。此外,核電廠延役之提議正好觝觸法國定於2025年前,將核能發電量占比從3/4降至1/2的法定目標。
—核電廠運轉年限推估。除了72座已運作超過40年的反應爐,如果目前運作中的反應爐皆在屆滿40年時如期關閉,即使所有興建中的反應爐如期完工,2020年時反應爐數量將比2016年底減少11座。裝機容量屆時將增加4 GW,因為老舊機組的輸電能力低於目前正在興建中的反應爐。自2020年至2030年的10年間,將必須替換194座機組(裝機容量為179 GW),幾乎是過去10年啟用機組數量的4倍。即便全數提出延役計畫申請的機組均得以順利延役,全球運作中的反應爐在2020年時也僅只增加5座,裝機容量增加16.5 GW。163座反應爐必須在2030年關閉,從而產生144.5 GW電力缺口。
—核電廠興建。目前有13個國家正在興建核電廠,比往年少了1個。巴西唯一的興建計畫Angra-3,因資深管理人員涉嫌貪汙遭到起訴而停止。
截至2017年7月1日,有53座反應爐正在興建中,(註6) 比去年減少5座,比2013年則少了15座。53座反應爐中,有20座正在中國施工。(註7) 興建中的反應爐的總裝機容量為53.2 GW(下降8%)。
- 目前53座反應爐自施工以來的平均興建時間是6.8年,比去年增加0.6年。新建數量低和新增延宕係為主因。2017年中,17座原訂於當年度啟用的反應爐,已有11座延遲至2018年或晚於2018年啟用。(註8)
- 13個興建反應爐的國家中,有8個國家遭遇工程延宕,大多延期1年或更長。超過2/3(37個)的興建計畫進度落後。其餘16座興建中的機組有9座位於中國,多為過去3年間開始興建,或未到完工啟用日,故目前難以評斷進度是否正常。
- 自《2016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出版後的一年,全球37座遭遇工程延宕的反應爐中,又有19座進度再次落後。
- 有3座反應爐已興建超過30年,分別為斯洛伐克的Mochovce-3和Mochovce-4和俄羅斯的Rostov-4。
- 有2座機組,即印度的原型快中子滋生反應爐和芬蘭的Olkiluoto-3,已長達10年或更久列為「興建中」。與此同時,日本島根核能發電廠3號機和法國Flamanville-3的興建也將於2017年底達到10年之久。
- 自2007年至今10年以來,位於10個國家的51座反應爐之平均施工期為10.1年,時間分布更從4年到43年不等。
● 動工與新建問題
—動工。3座反應爐於2016年動工,2座位於中國,1座位於巴基斯坦(由中國公司承造)。相較之下,有15座反應爐於2010年動工,其中光是中國就有10座。2017年上半年只有印度新建反應爐。歷史上機組動工於1976年達到高峰,全球共計44座反應爐於當年動工。
—取消興建。1977年至2017年7月1日間,至少91個興建計畫(每8個就有1個)分別於17國在不同階段停建或暫緩。
—新進計畫延宕/取消。新進核能國家中只有白俄羅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實際建造反應爐。白俄羅斯的Ostrovets計畫因反應爐的壓力容器在安裝時掉落必須更換,造成進度停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宣布,由於當地缺乏受過訓練和領有執照的專業人員,只得將4座反應爐中第1座的啟用延後至2018年。
大多數開發程度不一的新進核能國家,在過去一年皆遭遇核電計畫發展的延宕,例如孟加拉、埃及、約旦、波蘭、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越南則因電力需求增長趨緩、安全顧慮和興建成本增加,因而放棄新建核電廠的計畫。
● 核電財務:艱困的市場環境
—歷史巨頭東芝、西屋的破產。日本東芝集團在V.C. Summer核電廠和Vogtle核電廠相繼出現技術問題、工程延宕以及重大成本超支之後,已於2017年3月對其美國子公司西屋申請破產保護。位於V.C. Summer 2座興建中的反應爐也因此停工。
—阿海琺的一敗塗地(禍不單行)。法國國營綜合核電公司阿海琺(AREVA)在歷經6年虧損,損失累計123億美金後,已成技術性破產。法國政府對它提供53億美金的紓困,並繼續採取企業分拆策略,法國國營公用事業公司EDF接管擔負核電興建和服務的子公司AREVA NP。挽救局勢的計畫已獲歐盟執行執委會(The European Commission)批准。自2017年8月起,阿海琺在巴黎股票市場遭下市處分。這家舉步維艱的公司又爆發品質控制的重大醜聞,從而使法國12座反應爐暫時關閉。數以千計的建造檔案仍有待調查是否涉及違規或偽造。安全隱憂尚待評估。
—核電公用事業處於困境。許多依賴傳統核能和化石燃料的公用事業皆身處逆境,如低批發電價、客戶流失、電力消費減少、高負債,乃至於設備過於老舊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市場上更面臨再生能源的激烈競爭。
- 在歐洲,能源公用事業例如英國的森特理克(Centrica)公共有限公司、法國的EDF與Engie公司、德國的意昂集團(E.ON)與萊茵集團(RWE),過去一年的信用評等皆遭到調降。與過去10年最高的股票市值相較,截至2017年7月初,該等公用事業公司的股價已大幅蒸發:如萊茵跌幅為82%、意昂跌幅為87%、EDF為89%、Engie則為75%。
- 在亞洲,在福島核災後儼然成為國營企業的日本公用事業東京電力公司(TEPCO),截至2017年7月上旬,該公司股票市值比2007年2月的高峰低了89%。受到美國子公司西屋破產的影響,東芝股價大幅萎縮,為2007年股票市值高峰的1/4。2014年12月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用事業公司中國廣核集團(CGN),與2015年6月股價高峰相較,在過去1年半,其股價仍無法自跌幅達60%的情況回升。南韓公用事業公司韓國電力公社(KEPCO) 在2016年是唯一達到股價高峰的主要核電公用事業公司,在過去1年裡,由於關稅減免、營運費用增加以及暫時關閉4座反應爐的緣故,該公司市值已跌掉37%。此外,南韓新總統的當選使此一情況更為惡化。
—德國不同之處。德國民營公用事業萊茵和意昂,為因應低電力價格和商品價格加劇的市場競爭,以及德國能源轉型(Energiewende)政策,故而選擇一分為二戰略。這兩家公司將發電和交易活動自電網運作和再生能源中分離,以降低自身遭受商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從而提供新成長機會和價值創造。之後,德國政府設立一個獨立委員會(KFK)審查該程序。其後,德國政府成立一個專門的核廢料基金以支應未來貯存成本,從而將風險自業者轉移給政府。
—低利率環境。金融危機後,債務成本降低的正面效應對核電業者造成其它影響。核電生產商也是電力網絡經營商的情況所在多有,監管機關為避免核電業者收益過高,因此下修可以容許的利潤。此外,低利率意味著現今的核電經營者必須提撥更多資金因應未來預期成本,從而增加財務準備的總額。
● 行業的發展
- 排放權交易系統(Emission Trading System)價格幾近歷史的低水平,而歐盟藉由減少供給排放許可的新措施,拉抬中期交易價格。其它地區也引進類似歐洲碳交易的機制,以遵守第22屆締約方會議 (COP21)的協定。
- 電力價格於2016年上半年跌至歷史低水平,在下半年止跌回升,並於2017年持續上升。煤炭價格上漲再加上因阿海琺生產弊端核電廠停機受檢,核能發電量下降導致的法國電力容量不足,這些皆是電力價格回升的因素。雖然電價回升有助改善2018年以後的營收,但是2017年的獲利預計將會縮減,因為供電合約大多在低電價時早已簽訂。
● 福島核電廠報告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之後在本報告統稱為3/11)。福島事故發生迄今已6年半。福島核電廠面臨了場內及場外雙重挑戰,時至今日,挑戰依然艱鉅。
—場內挑戰。(2016年6月)最新修正的政府中長期計畫確立新的目標日期,但是部分內容在1年後也已經過時。
- 用過燃料棒的移除。3號機用過燃料棒原訂於2017財政年度移除完畢,但目前完成日期已展延至2018年中。1號機用過燃料棒原訂於2020財政年度前移除,現在則排定最早於2021年動工。2號機則無新的移除時程計畫。
- 熔融燃料(Molten Fuel)的移除。圍組體內的輻射值依然很高,難以進行人工作業。1號機的燃料熔化殘骸(fuel debris)清除工作已延遲至2021年。1具機器人雖於2號機作業,卻受困於燃料殘骸。既無確切影像,更無法判斷熔融燃料的實際位置。此外,壓力容器附近偵測到的輻射劑量達到每小時210西弗(Sv/h)的讀數。
- 污水管理。每日仍然有超過200立方公尺的水注入3座反應爐爐心以冷卻熔融燃料。遭到高度污染的水從破裂的圍組體湧入地下室,並與從地下河滲入的水混合。用於減少湧入水量的凍土牆(a frozen soil wall)自2016年3月底啟用,然而效果有限,每日湧進的水量僅僅從760立方公尺減為580立方公尺。過去一年累積污水量增加了10萬立方公尺,總污水量則達到75萬立方公尺。已啟用的專門旁道系統(bypass system)和地下水之抽送已將湧入地下室的污水減少至每日約130立方公尺。等量的水已經一定程度除汙,並置於儲存槽中,但氚濃度仍然極高,每公升超過50萬貝克(Becquerel, Bq/l)以上。
- 工人。每個月約有8,000名工人參與除役工作,現場已發生多起致命意外。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16年12月首次承認,一名40多歲的東京電力公司員工所罹患的甲狀腺癌為職業病。
—場外挑戰。諸多場外挑戰中最主要的是數以萬計撤離居民的未來、對災後健康狀況結果的評估、輻射廢棄物處理及相關成本。
—人員疏散與補償。根據政府統計,截至2017年3月,約有79,000人自福島縣撤離,少於2012年5月幾近165,000人的數字。2017年3月31日/4月1日,政府解除對32,000人的撤離命令。依據日本復興廳的意願調查,撤離區內5個行政區之中3個區的居民,最多不過18%的家戶願意返回原居住地。政府已經決定,在2018年3月前停止對撤離居民發放每人每月900美金的補償金,但這不包括尚未計劃解除撤離命令的返回困難區。對福島縣自願撤離的約12,400個家戶的補償,亦於2017年3月遭到終止。停止發放補償金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
—健康問題。就建康的影響,尤其是甲狀腺癌的爭議,仍然持續。目前,事故地區兒童罹癌率是全國平均值的30倍上下。官方調查結果一致申言「無法斷定檢驗出甲狀腺癌的比率是否由曝露於福島事故所致。」這意味著仍無法排除因果關係的認定。
—除汙。2017年3月底前,共有22,000個住宅區、8,500公頃農田、5,800公頃森林和1,400公頃的道路已經「除汙」。儘管日本環境省聲稱,離地1公尺的輻射劑量已減少,分別為在道路上降低61%,和在住宅地上減少71%,但此類措施是否有效仍令人存疑,尤其在林木覆蓋地區,只對當地住宅半徑約20公尺進行除汙。
—事故損失。官方費用估計在過去幾年中加倍,僅在去年就增加1/3,高達約2,000億美金,其中36%用於除役和補償,18%用於除汙,其餘10%則用於廢物中期存放。一項新獨立評估認為,事故損失約為4,440億美金至6,300億美金(視水的除汙情形而定)。
●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2017 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已更新在2015年就全球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所做的現況評估。雖然一些設計已到興建階段,而中國也有1座反應爐擬於2018年啟用,然而全球對該類技術的興趣已逐漸消失,前景一片看好的設計(南韓的SMART和美國的mPower)並未尋得任何買主。雖然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旨在解決大型核電廠的規模問題,即裝機容量和投資的問題,它們仍遭遇全球普遍對核能新建興趣缺缺。
● 核能與再生能源部署的對比
—投資和裝機容量。全球就新再生能源發電的投資在2015年達到歷史新高的3,100億美金,其後該類投資便下降至2,400億美金左右。然而,投資金額下降23%主要反映了2016年時每 GW發電成本的快速下降,2016年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不包括大型水力發電)達到138.5 GW,高於前一年的127.5 GW。再生能源已占全球新增發電量的62%。
中國仍為最大投資者,投資金額為780億美金,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增加一倍,總裝機容量達到78 GW,風能發電裝機容量增加20 GW,總裝機容量達到近150 GW,已超過歐洲裝機容量的總和。相形之下,中國於2016年新增核電4.6 GW,總裝機容量達到32 GW。
2016年全球核能發電裝機容量增加9 GW,自2016年7月起,新增核電裝機容量僅有3 GW,而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5 GW,新增風能發電裝機容量則為55 GW,雙雙創下新高。
各國自2000年迄今已對全球電網增加了451 GW風能和301 GW太陽能,同期增加之核能發電裝機容量相形見絀,僅增加了36 GW,其中包括所有處於長期停機的反應爐。考慮到至2016年底仍有36 GW的核電處於長期停機,則目前的核能裝機容量僅與2000年相當。
—發電量。巴西、中國、德國、印度、日本、墨西哥、荷蘭、西班牙和英國,此一名單包括世界上4大經濟體的其中3個,這些國家中非水力發電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都超過核電。
全球太陽能發電量在2016年的成長率為30%,風能年成長率為16%,核能年成長率則為1.4%,中國對此居功厥偉。
與1997年就氣候變化簽署《京都議定書》(the Kyoto Protocol)時相較,2016年時風能發電量新增948 TWh,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增加332 TWh,而核能發電量則新增212 TWh。
中國自2012年迄今,每年光是風力發電量(241 TWh)便超過核能發電量(198 TWh)。印度也出現相同現象,風力發電量(45 TWh)勝過核能發電量(35 TWh)。事實上,自2014年以來,雖然印度每年的核能發電量增加5 TWh,但只從太陽能發電量來看,在過去2年間發電量已增加7.5 TWh。
歐盟數據說明了核電功能今非昔比:自1997年至2014年間,風力發電量增加293 TWh,太陽能發電量增加111 TWh,而核能發電量則衰退82 TWh。
—史上低價水平。與現有核電廠的運作和維護成本相較,新再生能源價格較低。在智利、墨西哥、摩洛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美國,再生能源電力拍賣更創下低於30美金/MWh的價格。相較之下,分期攤提成本的美國核電廠在2015年時,平均發電成本為35.5美金,而美國反應爐數量約占全球機組1/4。
註:
- 除另有說明,此處數據係為截至2017年7月。
- 所有數據皆為淨發電量。GW係指吉瓦(gigawatt)或 1,000百萬瓦(megawatt)。
- 如果前一曆年和本曆年上半年度的核能發電量為零,《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便將此視為機組長期停止運作。此一分類回溯至機組停止對電網供電。《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所計算的反應爐啟用係從併聯電網首日計算,停機則從反應爐停止對電網供電之日開始計算。
- 比2015年和過去5年平均值相差不到0.2%,此為統計的不確定範圍。
- 依據BP所發表的2017年7月《世界能源統計報告》(The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 美國V. C. Summer核電廠的2座機組在2017年7月下旬遭到停工,在中國則有另1座機組啟用。如此一來,截至2017年9月1日,有50座機組正在興建。
- 1座機組在2017年7月如期於中國啟用。截至2017年9月1日,中國興建中的19座反應爐中有11座進度落後。
- 第3座機組於2017年7月在中國啟用,截至2017年9月1日,只剩3座機組將於2017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