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反核日記》觀後感:漢娜,妳好嗎?

2017第三屆「核電影」開幕片
《漢娜反核日記》(Nuclear Neighbour)

Fredrik Oskarsson|2016|瑞典|80 min|台灣首映

9/08(五)19:00 光點華山影廳(導演映後座談)
9/12(二)19:30 光點華山多功能藝文館(導演映後座談)

本片預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YAu27J8CQ
影展官網:http://zeronuke.gcaa.org.tw/


一封來自台灣觀眾的信

漢娜,妳好嗎?

本屆核電影開幕片《漢娜反核日記》,紀錄芬蘭的一位平凡母親漢娜,因為想給小孩更好的成長環境,而舉家遷居至鄉間,但是沒想到新家的不遠處,竟然要興建一座核電廠。碰到這種情形,漢娜並未另覓一個更好的去處,而是選擇留下,與當地的夥伴們,投入反核運動。

而該部紀錄片的導演Fredrik Oskarsson,雖然來自鄰國的瑞典,但是他居住的地方,也只離這座即將興建的核電廠僅僅50公里。

導演提起他的童年回憶,記得在五歲的時候,和姊姊在戶外遊玩,媽媽卻突然把他們抓進屋內,懵懵懂懂的他聽媽媽說,鄰國蘇聯的車諾比核電廠發生事故,輻射落塵已飄至芬蘭,因此不准他們在戶外玩。不光如此,連吃的食物、喝的水與牛奶,都要擔心是否遭受核輻射污染。因此當導演得知芬蘭即將在50公里外之處興建核電廠,他便高度關注此事,但是周遭的瑞典同胞卻對此非常冷漠,沒有太多討論。於是他決定,帶著攝影機到芬蘭的這個小鎮,紀錄漢娜和當地反核環保組織「捍衛漢尼奇維」的其他夥伴們,如何對抗這個由電力公司與政府一同推動的核電廠興建計畫。

在投入這場運動之前,漢娜說自己「從來不曾參與過任何社會運動或者涉入政治」,她只是一位中學教師以及三個小孩的母親。

對此,導演說,他在漢娜身上看到「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精神,雖然抗爭結果如何猶未可知,但是漢娜讓他看到,即使是平凡人也能在環境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導演希望能將這些運動的點點滴滴紀錄下來,不管是在芬蘭或是他的國家瑞典,都能讓更多人看到,引起更多的討論。

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漢娜與其他的夥伴們,不但在家鄉當地策劃各種抗爭行動,甚至前往德國與日本,直接找上提供核電廠興建技術與資金的跨國企業,並與他國的反核團體交流。在芬蘭,她也在電視談話行節目上與擁核的政府官員針鋒相對,以精準尖銳的論點,使政府高官啞口無言。

而這些龐大的工作,都是得在漢娜的教師工作與照顧三個小孩的時間之外進行,加上反對核電廠興建的各種運動手段,都在政府、電力公司與跨國能源企業的聯手下,顯得越來越使不上力,因此,我們可以在紀錄片後半段看到漢娜的疲累與沮喪。導演在映後座談時也表示,經歷了這一切,漢娜也已身心俱疲。而且在紀錄片中並未提及的是,因為漢娜參與反核運動,導致丈夫失去工作,因此使得家裡的關係一度陷入低潮。聽到此訊息時,參加映後座談的觀眾不禁發出嘆氣聲。所幸導演補充,漢娜與丈夫關係已有所改善,並且在紀錄片結束之後迎接了第四個新生兒。

導演說當地的反核運動組織「捍衛漢尼奇維」雖然不若之前活躍,但是目前仍在運作,針對興建中的核電廠的安全議題上提出挑戰。儘管漢娜與「捍衛漢尼奇維」的夥伴們並未能在核電廠興建前就將之擋下,但是身在台灣的我想跟妳們說,不管核電廠蓋到什麼程度,我們都還是有希望把它擋下來,就像我們在臺灣擋下核四一樣,即使你我身處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但讓我們一起繼續努力吧!

文/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