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你曾想過,氣候變遷的主因不是碳排而是失控的資本主義嗎?』
全球重量級作家、《No Logo》、《震撼主義》作者,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 最具顛覆性新作《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紀錄片將書中犀利的觀點用震撼的影像呈現給你!
全球暖化危機愈來愈尖銳的今日,這句口號凸顯了問題不是減少排碳,而是如何扭轉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如同能源轉型不只是「用B能源替代A能源」,而是實踐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分配正義,打造風險分散、權力分散、開放民眾參與和決策權的能源系統,以及更根本的,扭轉這個掠奪性的經濟模式,這個讓高耗能、高汙染產業不但不必負擔環境成本,還長期享有高額化石燃料補貼的經濟模式。
如同作者所說:「今日,影響我們擺脫化石燃料與核能進程的,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因為對於少數的政治與經濟菁英來說,目前這個舊有的模式才是最有利可圖的。從石油轉移到天然氣、或者從化石燃料轉移到核能,這對他們來說實在太容易不過了,畢竟那根本經常是同樣一批企業,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商業利益,而擁護著這種高度集權的能源工業型態。」
究竟我們要如何破解「將核電作為暖化解方」的迷思、走出「資本主義與氣候正義能夠共存」的盲點,更清楚辨識、分析當今氣候議題的根源,並找出有力且可行的行動路徑。綠盟邀大家一起來觀賞這部紀錄片!
※與談人: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臺大環工所博士,長期參與國內非政府組織針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之討論。
感謝現場觀眾之一,也是綠盟志工的李春祥先生,提供了這一篇現場側記心得。
綠盟8/19的紀錄片放映會,推出「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誠為精彩的活動。會後與談人趙家緯老師的精采補充,將影片所述理念對照到今日台灣的處境與公民的努力,使得這部環保為主題的紀錄片不見悲情,而是充滿激勵與啟示。
加拿大作家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iein)以「No Logo」、「震撼主義」二本超級暢銷書,成為全球對抗資本主義的最犀利發言人。在這兩本書中,痛陳資本主義以自由經濟作為武器,恣意剝削第三世界的國家,開發中國家的平民百姓、總體經濟以及自然環境受到深遠危害,成為財團利潤的犧牲品,帶來無限省思。
2014年10月,這位年輕的意見領袖再以This Changes Everything引起關注。譯本書名「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在2015年12月台灣出版。這次,娜歐蜜將議題導向環境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是聚焦於化石燃料業汙染環境,持續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深一層看,問題在於如果資本主義榨取地球以求利潤極大化的心態不變,則氣候的變遷惡化將成為持續的問題,因此,這是資本主義與氣候變遷的相抗。然而,娜歐蜜並不主張以仇視、憎恨為武器去試圖摧毀化石燃料業。她認為氣候變遷已使人們察覺省悟,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而且可以改變,這個轉機,將改變一切。
為了讓改變成真,攝影團隊跑遍各大陸,拍成這部感動人心的紀錄片,記下土地被石化業蹂躪的種種傷痕,以及在地人們勇敢的團結相抗。影片的開始用有點戲謔,「能不能拯救北極熊?」這個命題點出地球暖化這個嚴峻問題。在哈特蘭學會研討會上,許多學者否認氣候變遷的嚴重性,科學家甚至於異想天開主張釋放物質到大氣層減少日曬的溫度或投放物質到海洋降低二氧化碳溶解。最富裕的資本家仍然視地球為一台機器,或可以無限採擷的礦藏,抱持的心態仍然是人力可以征服一切。
在加拿大艾伯達省,油沙的開採已經是超級災難。礦區面積超過十萬平方公里。開採帶來財富,外地來麥克莫瑞鎮(McMurray)工作的人幾年內可以輕易賺取數十萬美金。這些人與當地是完全疏離的,工作場域形同地獄,賺飽就毫無留戀離開。相對的,克里斯朵,當地的原住民女子,聯合族人形成草根的對抗力量。應該是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區域,卻成為軍事管制地區,為了進入勘查,克里斯朵飽受刁難,不得其門而入,與大企業受到的政府支持大異其趣。
在蒙大拿州,畜養羊群的農場主人麥克和艾莉絲驚駭的發現,洩漏的石油管線汙染的面積龐大的沼澤和水源,他們不能任由家園糟蹋,於是聯合附近原住民夏安族(Cheyenne)與化石燃料業對抗。夏安人認為,生存在土地上的我們只是過客,土地擁有我們,我們並未主宰土地。
在紐約市近郊,珊迪(Sandy)颶風掃過,帶來從未有的損壞,許多居民失去家園的一切。他們失望的發現政府並不是為窮人存在。氣候變遷導致從未淹水的地區發生前所未有的災害,政府不僅是失蹤,很可能根本是製造更多珊迪的幫兇。
在希臘北部,金礦行業的規模愈來愈大,這種將大面積的土地挖掘、沖洗以採取少量貴重金屬的破壞性行為將污染海洋、山岳,危及希臘更賴以維生的觀光業,引起居民的不滿。然而政府的財政仍然困難,市長堅定主張,為了穩定國家的經濟,淘洗黃金產業應繼續予以支持。
在中國北京伴隨經濟發展,霧霾的發展更為驚人,已經讓這一切成就似乎沒有意義。鏡頭裡,柴玲問一個小女孩,妳看過天上的星星嗎?小女孩搖頭。妳看過白雲嗎?小女孩搖頭。看過藍天嗎?小女孩說:有的時候比較藍一點。中國努力發展太陽能電池。一座巨大的飯店建築,屋頂佈滿太陽能板,掩擁在濃重的霧霾裡,努力召喚陽光。
在印度,居民與武力警察對峙,被長棍打的頭破血流也毫不退讓,杯葛燃煤火力發電廠的興建,因為他們都知道,燃煤不僅汙染空氣,也汙染賴以維生的田野和濕地。對抗的努力,演變成全國性的反燃煤運動。
地球溫度的成長,不能再超過2°C,是各國政府的共識。然而人們從未誠實面對真相。因為,化石燃料的開採,從未停歇。
影片中,歐巴馬總統信誓旦旦保證美國將更擴大石油或頁岩氣的開採談話,使人心驚。如果消費的化石燃料依現在仍然在開採的量,碳量的成長會是5倍於預算,溫度的成長超過2.7°C。然而,擺脫化石燃料,發展再生能源並非不切實際,在德國,再生能源使用已經達到30%。從德國例子看出,擺脫對化石燃料產業的依賴,需要實際的行動。阻止全球暖化的新希望不只是來自於在地居民的抵制抗爭,而在於人們停止無限開發的思維,重新訂定經濟行為模式。
誠如與談人趙家緯會後提示,科技無法改變或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才是正道。台灣的經濟的發展應該從「犧牲的體系」轉為「支持的體系」,也就是GDP的成長,不以環境與社會「外部成本」為代價,未來,經濟政策不應再繼續以「成長」為指標。當然,做到非核、低碳、低煤是必要的。
最後,與會的大家熱烈談起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其中目標8: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生產力的就業,特別值得深入探討。另外,發展在地的氣候解決方案,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