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讓反核成為公眾的事

活了二十幾年,若要回想這輩子到現在經歷過最不可思議的事情,「能夠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工作」這件事應該可以排進前幾名。即便很多人可能覺得反核現在「紅了」、即便在社運議題的光譜上,「環保」似乎位在相對正確、安全、獲得民眾支持較多的那一端,但從自己自學生時代認識綠盟以來,就覺得綠盟所做的事情從來不是那麼容易很快的被理解、認同,甚至常被視為太「政治」、太「爭議」,而難以輕易的被歸納進「公益」裡頭。

其實,這正是綠盟在做的事情:不抗拒政治,反而因為體認到政治無處不在,而嘗試突破主流政治對公共議題參與的壓抑,開創有別於目前的政治與社會發展路徑、擴大群眾行動的基礎;不迴避爭議,反而將爭議視為開展議題中豐富社會面相、揭露權力機制背後複雜結構的機會,並從中定位自身、他者與公共。

從反核者還被視作暴力份子、更遑論有名人支持時,直到今天核電議題成為顯學,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漫漫長路。接觸反核短短時間的我已經可以想像,要堅持做這樣的事,並不容易,正因為台灣人並不缺乏「做公益」的愛心,缺的反而是對政治的想像與對爭議的覺知,體認付出不必定是為了「幫助弱勢」、「拯救環境」,而是把自身投入到那個一切相依共存、互利共生的脈絡裡。

「你在環保團體喔?是志工嗎?這樣怎麼維持生活啊?」這些問號,是身邊親友得知我在做些什麼後的第一個反應。這個社會普遍仍不期待環境運動蓬勃到足以成一份頭路、一份事業,能夠讓一群人無後顧之憂的全職投入啊!

即便如此,以反核為軸的這部環境運動歷史仍然被傳承了下來,有如「十幾年前在貢寮的時候,那個誰誰誰就曾經說過……」、「我們以前在90年代的時候,類似的事情就已經發生過啦……」經常是這樣有些風塵僕僕,帶著明顯時光痕跡的語句在同事的口中紛飛,也才更提醒自己,加入綠盟的這一年多來,種種知識如政治組織架構、政策方向與工具、法律程序、媒體識讀、反核的地方歷史脈絡,以及能源議題領域的各種知識、論述方法,還有公部門、電力業者、研究機構、學者、地方、不同運動領域等各種角色間的利益與視角,對我來說就像大海之於螞蟻般的存在。因為環境運動是一份多麼需要巨大累積的事,不管是橫向與各個領域的連結,或者縱向的歷史深度。

比方如何處理累積數十年、而且會持續更久的核電安全與核廢料問題?台灣的能源甚至發展模式如何轉型?怎麼建立民間自主的參與模式?如何捲動草根乃至不同領域對能源議題的理解與行動?如何發展民間的能源教育與節能支持體系?這些都需要長時間大量的實驗、摸索,我們也因此同時需要橫軸與縱軸的支持:穩定、長期小額但來源廣泛的定期定額認養。因為,當這些事情逐漸既成為普遍公眾、且不同領域都關心的事,反核才更成為一分你我共同的資產、成為促成整體台灣社會轉型的堅實力量。

支持綠盟,邀請您加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