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是因為這些問題對我來說,其實打從開始接觸反核議題,就自我反覆詰問、說服至今,也總要在「走出家門、參與社運活動、對公共政策提出意見」前的第一關,就先面對父母親「你又不是學者或官員,你為什麼要去管那些事?」的質疑,面對少數朋友「對國家大事這麼熱衷,你選立委我一定支持!」的挖苦。 走出專業侷限 實踐公共討論 是的,我們不是核工或者任何領域的「專家」、我們的20多位種子講師,有的任職於傳統製造業或科技業、有的在工會工作、有的從事藝術創作、有的是小農、有的是社會人文領域的學生,沒有人出身核工相關領域,我們都不是所謂的核工專家。然而,講座的目的,也不在於提供專業的答案,而是把我們認為過去鮮少被看見與討論的資訊(裡頭很多資料其實也來自台電或政府部門)攤開來,試圖拉出更多不同看待問題的視角、創造更多討論與選擇的空間。問題不在於核工本身的專業、不在於專家多少的保證,而在於我們究竟如何去想像能源政策之於個體、之於社會整體發展的關聯? 核電當然牽涉專業,但是當它過度侷限在工程技術與能源效益的評估,而缺少了其他各個領域的公共參與空間,它就該是一個必須被詳盡檢討的政策。尤其台灣的核電政策是戒嚴時期的產物、是中華民國政權與美國外交關係的籌碼,它早一開始就不只是單純的專業問題。 在這個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裡,我們是多麼習於將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從食衣住行到教育、醫療、經濟等等,托付於各行各業的專家;而電力的生產,向來是處在這個分工社會光譜裡最「專業」那端的技術之一,也是我們理所當然認為不應該出錯、也不會出錯的的一個環節。 然而,每一個專業領域在研究、分析方法上、以及能夠挖掘與解決問題的面向都各有侷限,既然核電廠是這樣一個具有高度風險的公共建設,牽涉的不僅是工程技術、供電與經濟效益,更牽動者地方的生態、地貌、人文、社會網絡,以及國家整體的資源分配,我們又怎能期待僅僅靠著核工學者、台電、原能會與經濟部,就能夠完整全面的做出評估與判斷? 紀錄片《貢寮你好嗎?》中有一段訪談就如此提醒著,貢寮的居民比任何一個專家都了解核電廠帶來的威脅,他們世世代代在這裡討生活,每天都感受著海洋、溪流、土地因著核四廠工程所帶來的改變,有誰比他們更清楚核電早在發電前就逐步釀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