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里程碑 公投將核四送入歷史

在台灣持續四十年的核四爭議,在2021年12月18日的全國公投後告一段落。4,262,451人對重啟核四投下了反對票,3,804,755人投下同意票,反對比例達52.3%、同意比例46.7%,已停建並封存7年的核四廠劃下句點。核四廠所在的新北市貢寮區,投下反對票的比例更高達75%,堅定表達貢寮居民拒絕核四的決心。

反核四作為台灣歷時悠久的環境運動,終於在此次公投達成反對重啟續建的共識,使我們不必再浪費更多寶貴的時間與公帑,在如此曠日廢時、成本高昂、缺乏社會支持度的能源選項之上,而可以真正邁向能源轉型的下一步。

核四爭議的漫長歷史

核四廠址於1980年選定於貢寮,1999年動工,2014年停工封存,經歷多次計畫暫停、工程停建,工期長達15年、計畫更歷經超過40年,至今已耗費2838億經費,經過五次追加預算,卻仍無法完工運轉,評估仍需繼續投入高達1000億、10年以上時間,工程才可能完成。

核四從起初在選址、地方溝通、環境影響評估等過程,就從未經過民主、透明公開的程序,而在強行動工後,也不斷因為核電廠設計本身的安全疑慮、施工品質低劣、位處斷層帶等因素,而受到在地居民、學者專家及環境組織的反對,且施工過程意外與違規紀錄不斷,核四因此一度成為台灣在主流媒體上最具能見度的環境議題,反核也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成為在街頭遊行上創下二十萬人紀錄的大規模社會運動,串聯集結了多元領域的社群及論述、超越了台灣政治黨派的分野。

反核四的理由出於對守護家園、守護環境的意志,也是對於民主價值、區域與族群正義、世代正義的捍衛,更提出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產業發展模式的反思,台灣在90年代的反核四口號「反核就是反獨裁」凸顯反核對於民主的訴求,而近年的口號「告別核電,風光明媚」則呈現運動對未來邁向低碳永續發展的期待。

非核低碳減煤 核能並非不可取代

台灣的核能發電已完成階段性任務,逐漸邁向除役之路,台灣運作過的核電廠共有3座,總計6個機組,法定運轉期間40年,期滿則需申請除役或延役,福島核災後朝野政黨雖在新建核四廠上有不同意見,但有非核家園的共識,因此,老舊核電皆以不延役為方向,核一廠的兩個機組已於2018、2019年停機除役,核二廠1號機於2021年7月停機,2號機將於2023年3月停機,都是屆滿運轉期40年後,正式申請除役,目前僅餘核三廠仍在除役審查中,預計於2024、2025年除役,核四廠則尚未興建完成,2014年停工封存至今。台灣現有核電廠在不延役,不興建新的核電廠的情況下,2025年將可以達成無核目標。

非核、低碳、減煤三大方向,是環保團體長期推動的能源轉型路徑,2016年民進黨政府執政後,也依此提出能源轉型目標,亦即在2025年後,燃煤降到27%以下、核電歸零、再生能源提高到20%、燃氣提升到50%,讓台灣減少空污和排碳,也符合非核家園的承諾。發展核電早已不是歐盟或全球主流的趨勢,而是能源市場中不具競爭力的夕陽產業,早在90年代後就呈現衰退趨勢,包括核電機齡逐漸老化、工期持續延宕、成本不斷增加等因素,都使得核電在全球的重要性持續下降,發展再生能源才是國際能源發展的實際趨勢,以實際數字來看,2020年核電佔全國發電比例僅約11.24%,從不是台灣電力主力,即使爭議重重的核四廠完工運作,也只佔3~4%電力,並非不可取代的發電方式,台灣不該在核電爭議的泥淖中原地踏步,更不該繼續耗費寶貴的時間與公帑,在花了20年都發不出一度電、再花10年也未必能完工運轉的核四錢坑中。

二次公投的考驗 支持核電派的反撲

近幾年擁核方頻頻將核電議題交由全國公投決定,試圖改變廢核的政策方向,2018年11月24日,九合一大選並同時舉辦10項公投,共有7案通過,其中由擁核派提出的第16號公投案,成功刪除《電業法》95-1項(附註),也就是俗稱「2025非核家園條款」,但即使該條文失效,政府表示推動「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不變,因為依《核能管理法》,核電廠在除役期限前5到10年必須提出延役申請,實務上已不可能讓核一、核二與核三廠延役。

至於核四,2018年公投的法律效力並不及於尚未興建完成的核四廠,因此擁核方再接再厲於2019年連署提出「核四重啟」公投,原定於2021年8月28日的投票,因疫情延期至12月18日舉辦,此次全國性公投沒有過投票門檻(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在法律效果上為不通過,《公投法》也規定,2年內不得就同一事項重新提出的規定,短期內擁核方無法再以核四為名提出公投。

附註:2018.11.24舉辦全國性公投,第16案「以核養綠」公投(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通過之後,《電業法》中「2025非核家園」條文在12月2日失效。

此次公投前各政黨已陸續表明不同意核四的立場,核四不應重啟,已是除了國民黨、新黨之外,不分政黨的最大共識,2021年底的公投因為沒有綁大選,的確比2018年更著重於公共政策的討論,但在這幾年能源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爭議與反挫,讓核電勢力與國民黨見縫插針,宣稱核電可以解決缺電、空汙甚至救地球,跟再生能源的國際趨勢相比,其偏執宛如平行世界。

為了迎戰「核四重啟」公投,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起千人連署,申請成立公投的反方辦事處,努力宣傳,並架設公投資訊網站「分手吧!我們不核四」,網站中說明核四問題與臺灣能源現況–『核四不能解決能源與空污』、『福島核災進行式』、『發展核電不是國際趨勢』、『台灣能源轉型怎麼走』,『台灣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讓公民有更充分的資訊能夠展開討論。同時,也於社群媒體發布「核四公投不同意」懶人包,說明核四應需要面臨的地質、安全、工程及核廢料存放等問題,根本不可能也不應該續建。

事實上27年前,貢寮早已進行過一次地方公投,表達了堅決反對的決心,在2003年《公民投票法》正式生效以前,1994年5月22日,台北縣貢寮鄉鄉公所(今新北市貢寮區)曾舉辦「核四廠興建住民投票」,有高達96.13%的民眾用選票表達「不同意」核四廠興建,但因不具法律效力,貢寮人持續抗爭至今,即使後續台北縣、台北市、宜蘭縣都舉辦了核四公投,也都是不同意居多,在既有的結果下,將核四一再拿去全國公投,其實對在地居民來說並不公平。貢寮鄉親幾十年來走街頭無數次,這麼多年來的打拼,超過三代人的反核,為土地、為子孫而奮鬥,此次公投結束應將核四送入歷史,還給貢寮人一個可以安心居住的家園,核四不該再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朝野應該好好坐下來溝通共識,盡快將廢止核四計畫相關的財務處理、設備拆除、土地利用付諸討論與立法,解決這個封存停工已久的不當建設。

齊心鞋力 反核有力

核四應儘速終結 邁向能源轉型里程碑

核電支持陣營多年來不斷恐嚇缺電、經濟衰退的論述,對於核電安全、核災後果的刻意輕忽,以及對於核電科技不切實際、過度樂觀的承諾,都在核四工程的失敗下,遭到社會多數民意的否決。核四公投的落幕,代表著台灣邁向下一階段的能源轉型里程碑,台灣將在三座既有核電廠陸續除役後,於2025年達成無核家園的目標,我們將能夠開始全力監督長達數十年的除役工作,以及核廢料處置的管理與選址,台灣從使用核電至今40年,無論低階或高階核廢料都仍未找到最終處置廠址,高階核廢仍全數放置於電廠的冷卻水池內,接下來的核廢議題社會溝通與政策監督,將會是艱難而漫長的挑戰。

我們希望台灣歷時40年的核四爭議,可以做為各國的借鏡,不再將如此昂貴、費時、在工程技術與財政管理上都具有高度未知風險的電力來源,作為未來發展的選項。不只地小人稠、位於斷層帶上的台灣,不適合發展核電,我們在許多國家都看到核電計畫不斷經歷工程延宕、預算暴漲的案例,核電也成為主要電力來源中最昂貴的選項。而核災的後果,至今仍是烏克蘭、日本的現在進行式,在氣候危機當前、生態系統已岌岌可危的當下,地球沒有本錢再經歷一次核災

告別核電的台灣,不用再擔憂成為下一個發生核災的國家;不再運轉核電廠的台灣,可以開始專注面對核廢料的難題;不再仰賴核電的台灣,不會再因鈾礦開採而造成對澳洲生態環境與原住民族的傷害;停止寄託於核電的台灣,能夠不再耽誤能源轉型的進程,開始跟上全球氣候行動的腳步,向國際社會證明,台灣可以往無核、減煤、發展再生能源同時並進,並向著2050淨零轉型的國家目標勇敢前行,更多開創性的工作包括推動節能、電網管理、產業的綠能與能效提升、整體再生能源制度的健全等,都將在告別核電之後,能夠更大步的往前邁進。

我們感謝過去長期反核的先行者、每一位堅持反核四的你,以及與台灣能源轉型運動站在一起的國際社群夥伴,包括專業的核電產業趨勢分析專業團隊、各國邁向減核與轉向再生能源的正面典範案例推動者、跨國反對核電壓迫的聲援相挺與互相學習,都是支持台灣社會邁向非核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