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每次去金山總是有雨。有一年末,巴奈在金山青年活動中心辦「給孩子們」演唱會,那夜寒流來襲,雙手總是隨時捂在胳肢窩裡,深怕得來不易的熱氣轉眼溜走。一踏出室外,淒風苦雨瞬間便溼了雙腳。
有一年的三月底,值反核運動忙季,金山辦地方遊行,出發時天色陰沉、細雨紛紛,模稜兩可的雨勢,讓人走沒幾步,就盤算著要不要開傘,猶豫之間,濕氣悄悄沾了鞋襪。在地的阿伯阿嬤著雨鞋、戴斗笠,步伐舒爽,無困無擾。
還有一次,穀雨前後,跟著金山高中退休老師江櫻梅,走讀金山的二二八不義遺址,從區公所出發,一路逛到水尾漁港旁的賴氏洋樓。以為冬天已遠逷,穿著單薄,不料風仍夾著雨絲,斷斷續續闖進我們正聆聽的悲傷故事。還好走得夠遠、筆記做得夠勤快,身體動起來,不至於有寒意。
在金山,想憑常識擺脫東北季風,絕非易事,要不碰上它剛抵達,要不就是正無情肆虐,要不就是伺機而動,從來沒有剛剛好的時候。聽聞這個一點都不陽光的地方,要做 「太陽能發電」,多數人應該都會報以疑惑與好奇。
國境之北的公民電廠
沒有一些傻氣的理想,無法成事。「這是核電廠除役後,周邊社區首個公民電廠。」十一月下旬,綠盟包了一台遊覽車前往金山,邀請二十多位支持者與捐款人,參訪九月剛完成掛錶發電的「翡翠一號」公民電廠。秘書長崔愫欣的介紹明確指出,這是一座社會意義大於資本意義的電廠。
「三年多前,開始跟陽光伏特家討論在核電廠周邊社區建設公民電廠的可能性,希望推廣再生能源,也有社區能源自主的意義」愫欣說。然而,要找到合適場地並不容易,許多人對屋頂太陽能的認識有限,擔心投資效益,就算有心投入,也擔心出租屋頂會影響房屋土地繼承權、轉移買賣。
歷經一番尋覓,最後終於找到金山在地的「皇后鎮森林」露營區業者合作。「我們的園區有五大理念:休閒、環保、生態、綠能、公益,最初規劃金山營地時,就想要把屋頂拿來蓋太陽能板,所以建物都蓋成斜屋頂。」皇后鎮特助郭冠雄說。為了避免輸配電設施影響園區景觀,還預埋了地下管溝,以便日後設置電纜。
然而,找太陽能系統商的過程,卻屢遭挫折。「一般廠商純以發電角度評估,認為北海岸日照率低,成本效益不好,不願投入。」五大理念中的「綠能」,遲遲未能實現。
幸好,透過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引介,郭冠雄和皇后鎮董事長林憲君認識了綠盟和陽光伏特家,發現彼此都有共同理念,不因投報率卻步。「真的一拍即合!」
公民電廠是社區照顧的一環
「翡翠一號」在皇后鎮園區的兩棟建物屋頂上,共設置238片太陽能板,裝置容量83KW,整體資金需300多萬,經由陽光伏特家平台發起群眾募資,最後總共有109位投資者、75位純捐款人參與。
做為國內小額再生能源投資平台先驅的陽光伏特家,一般案場都是秒殺賣完,但翡翠一號的投報率相對較低,花了一個多月,才完成募資。以商業角度而言,這個案場不是一般投資者的首選。
「但相信來參與的投資者或捐款人,都對此案有更多公益期待。」綠盟也以組織名義,投資六塊太陽能板,成為「廠長」之一。 「做這個承諾一開始有點怕,二十年合約耶,小孩都長大了。但後來想想,二十年很久嗎?核電廠發電四十年、核廢料幾十萬年,尺度更長,我們為了再生能源簽個二十年合約,好像還好,轉念一想,就覺得時間不長」愫欣淡淡地說。
現世下的公益意義,除了核電除役後的能源自主,還有社區照顧。郭冠雄特助說,皇后鎮森林落腳金山後,一直在社區推動公益,包括為經濟弱勢學童開辦社區課輔班、以及跟鄰近農民簽約契作,保證收購無農藥蔬菜,做為園區餐廳食材,也大量提供在地新住民、婦女就業機會。
「我們雖然不是在地人,但企業不能光是自己賺錢,卻把狗屁倒灶的事情留給地方。公民電廠可以結合我們本來想做的綠能跟公益。」據說平常不多話的皇后鎮董事長林憲君,今天難得暢談,原來他的理想是打造「自給自足」的農場,以再生能源滿足電力需求。雖然目前「翡翠一號」生產的電力是躉售台電電網,並非自用,但皇后鎮能得到屋頂租金的收入,同樣回饋給社區。
「我們希望宣示,北海岸條件這麼不好的地方都可以做(電廠)了,其他地方也可以做。」名字夢幻又可愛的皇后鎮森林,園區工作人員不論男女,一律穿戴桃紅色帽子、粉紅色上衣,但他們的理想可不是粉紅泡泡。
為核走讀北海岸
我想起最近讀到宗教心理學者蔡怡佳說:「我們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本質,是一種互為親人的關係,於是,人與能源的關係,可以從『資源』變成『親屬關係』。」當電力來源是仰頭即見的屋頂太陽能,而不是深宮大院裡的核反應爐,人是否更能感受到與自然「互相照顧」的意義,而避免做出傷害自然的事情?
集眾人之力的太陽能電廠,像是一塊合力耕種的田,看天吃飯。也許人和發電廠,也可以發展出如同與土地般的濃郁情感。這趟「能源小旅行」,除了帶電廠投資人與捐款者「探望」電廠,也藉由走讀,深入認識金山。
自認是「被社會運動耽誤的藝術家」郭慶霖大哥,帶我們走訪網美景點維納斯海岸、駱駝岩,認識核二廠進出水口的生態危機。
「我在金山平原農家長大,但因為有長輩住在石門、野柳,加上父親是礦工,在萬里鄉崁腳礦坑工作,因此小時候我常在海邊玩,對海岸,總是有特別的情感。」
這份情感到了青年時期,因為核電廠的到來而斷裂,促使他揭露核電問題之外,還努力推動地方人文生態走讀、水梯田復耕。公民電廠,是新的情感連接詞。
「臺灣島的年齡很短,每一代看到的風景,都是層層累積的『因緣』。我們要珍惜在這個年代相遇的緣分,大家因為反核而在北海岸相遇,這個緣分不容易。」果然是大哥發言,海風中餘音盤旋,人人若有所思。
走讀中途,我滑開臉書,回顧2014年第一次來「為核走讀北海岸」時的照片,啊是的,那是來金山難得遇見的大太陽,三十多個人擠在駱駝岩笑開懷,那是一起感受自然環境時會有的笑容。
「這座太陽能電廠是大家一起開拓的地方,要常回來」郭大哥說。金山曾有核電廠,但不論如何,太陽日日在此升起,不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