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核電真的延役嗎?

因烏俄戰爭的爆發,使得德國及歐盟下定決心脫離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展開能源轉型的計畫。但俄羅斯為報復歐盟的挺烏立場,於9月2日宣布,無限期停止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俄羅斯提供給歐洲的天然氣有三分之一都經此管道。所以德國於9月5號宣布,為避免今年冬季可能的能源短缺問題,將原訂於年底除役的三部核電機組,其中兩部保留4個月作為緊急備用。

近日台灣有許多媒體報導,說德國打算「背離非核家園政策,延役核電廠的使用」,但這些報導多半未追蹤後續發展,綠盟彙整相關資料解析最新發展,以供關注此議題的社會各界參考。

埃姆斯蘭核電廠(Emsland Nuclear Power Plant|Photo Creadit:Financial Times)

【德國核電廠真的延役了嗎?】

德國自2011年訂定廢核政策後,逐步淘汰核電廠,預計2022年底全數關閉核能機組,現有僅剩下三組核能機組在運行,分別是西北部下薩克森邦的埃姆斯蘭(Emsland)、南部巴伐利亞邦的伊薩2號(Isar 2)及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邦的內卡維斯特海姆2號(Neckarwestheim 2)。前述三部機組都運作近40年都是老舊的機組,於2022年上半年對德國的能源供應貢獻佔比僅有3%。

9月5日,德國副總理暨聯邦經濟事務和氣候行動部部長羅伯特.哈柏克(Robert Habeck)說明:保留南部的兩部機組(伊薩2號及卡維斯特海姆2號)作為緊急備用電廠至明年4月,埃姆斯蘭則按原計畫年底除役。

那麼保留緊急備用和延役有甚麼不同呢?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的能源和基礎設施專家Christian von Hirschhausen表示:『德國如果要延役核電廠,在技術上及法律上都是「不可能的」。在技術上由於採購、交付、安裝設備及濃縮鈾都需要時間,所以在未來的18個月內都無法延役使用核電廠。在法律上,德國目前沒有延役核電廠的法規,所以還需要重新訂定一套新的安全及檢查標準,以及管理延役核電廠的新法規』。依照德國《原子能法》的規定,目前僅存的三部核能機組將於2022年底全面退出電網,不會裝載新的燃料棒,在法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此決定無論在技術上或是法律上都並非正式的延役,只是保留四個月做為緊急電源備用。

【為甚麼德國作出這個決定?】

8月時,德國為因應可能的能源危機開始進行第二次國內電網壓力測試,9月5日結果報告出爐,針對各種不利情境對進行壓力測試,納入俄烏戰爭後的變數,包含歐洲乾旱導致河川水位下降、天然氣價格高漲、德國南部燃氣機組上線不及和法國半數核電廠停機等最嚴峻情境,結果顯示德國冬季的電力系統出現危機的可能性很小,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因此建議採取一些額外措施,避免出現電網壓力導致短期負載不足或電力故障之情況。

壓力測試的最後結論,無論核電機組延長使用與否,即使在非常嚴峻的條件下對電網穩定的影響仍甚小。因此原則上年底後三部機組不會延長運轉。然而考慮今年冬天的能源危機較為特殊,且德國南部電網的工程尚未完工、冬季南部風力發電效率較差,為了避免前述可能出現的不利情境,德國政府決定保留南部兩個機組作為備用機組,若電網出現極端事件時,方有可能啟動。

【老舊核電廠安全嗎?】

關於這兩部保留備用的老舊機組,哈柏克表示:「考慮到核電廠的安全,全面延長核電廠壽命(延役)是不合理的」。

不料9月19日,伊薩2號核能機組就發生核外洩事件!此機組距離德國大城慕尼黑90公里,雖然德國對外表示並未危及安全,但該機組自1988年啟用至今,已是34年前的老舊機組,又離人口稠密區不遠,如果按照原定計畫這個老舊機組本應該在今年底除役,但因為現在轉為緊急備用的計畫,又要進行一周的大檢修。

早在9月9日,核電廠運營方就已指出:「強制延長使用核電廠不符合他們的安全文化,延用在技術上不可行」,並指出伊薩2號在今年都是滿載的狀況,需要進行安全檢查,本應每10年進行一次的安全檢查,因原本預計就要除役,所以伊薩2號距離上次檢查已經13年了,該機組連例行性基本的安全檢查都沒有就要轉為緊急備用。安全是使用核電不可動搖的標準,34年的核電老舊機組本就充斥著風險,就應該進行除役,目前德國民間也有不少聲量質疑該電廠的安全性及保留必要性。

【德國如何應付接下來的能源危機?】

根據德國的規劃,這兩部核能機組將會在年底停機後不再運轉,在2023年4月中前都處於停機待命狀態,只有在德國南部供電不穩時才會重新發電。目前這些機組不會購買新的燃料棒,顯示德國並未把核能作為解決當前能源危機的選項。

與此同時,到了今年底德國的天然氣儲量將從目前的60%增加到至少80%,並在今年冬季之前達到總容量,提前準備過冬的能源需求。且到了2023年德國再生能源發展,太陽能發電量將會提升至9GW、生質能提升至2GW、陸域風力發電也會提升高於1.5GW,都會有顯著的提升,足以取代原定除役的三部核能機組總發電量0.5GW。

另一方面,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機構(ifo Institute)電力專家 Mathias Mier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假設核電延用到2030年,在德國發電佔比核電僅有4%,對德國的電網貢獻不大,也無助於緩解對天然氣的依賴,更對德國的氣候保護沒有幫助,報告甚至建議德國政府應對於保留備用核能機組的政策重新審慎評估。

【結論:德國並未改變廢核政策!核電是不可靠、也不符合世代正義的選項】

2011年福島核災後,德國擬定了逐步廢核的時間表,預計2022年底全數關閉核電機組。然而因為俄烏戰爭影響,不只德國,整個歐洲的能源供應都出現意想不到的危機。激起民間、學界及政府的辯論,德國政府在審慎評估過後,依舊執行廢核政策,僅保留兩座核電機組作為緊急預備。

哈柏克表示廢核立場不變,這僅是在為一個可能發生、但無法預測的電力情況做準備:「核能現在與未來都是一種高風險技術,輻射廢棄物將給未來的許多世代帶來負擔」,德國仍沒有最終核廢料的處置場所,核廢料難題仍是德國和其他使用核能國家都終將面對的難題。

即使面對能源短缺與氣候危機,核電也並非可靠的選項,也同樣會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今年由於歐洲遇到旱災與熱浪,導致沒有足夠的冷卻水,使得歐洲許多核電廠在今年夏季不得不關閉,保留核電對電網貢獻極低,又有高度的風險。面對烏俄戰爭後對國際能源政策帶來的影響,尚須持續進行觀察,綠盟將持續關注最新動態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