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核一廠除役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庫興建工程公開說明會

核廢料的時間尺度,不是人類的時間尺度。

隨著非核家園政策的落實,核一廠的除役工作已進入到「除役過渡階段」的八年,台電公司為因應核一廠除役產生的大量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需求,規劃拆除廠內「69kV 開關場」後新建一座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庫(三號低貯庫)。於12/29(四)在新北市立石門實驗國民中學體育館舉辦公開說明會,現場來了約200名鄉親,當地立委、議員及里長等民意代表也出席表達關注此建設對地方的影響。

台電報告

早在一個月前台電就在官網上公告「核一廠除役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庫安全分析說明資料」,此次報告就是依照前份報告的內容改成簡報,此次興建的三號低貯庫將會是地下一層、地上兩層依作業功能需求劃分為貯存區、卸載區及輔助區。預計在2023年上半年提出興建申請,2028年底前完工啟用。

預計將使用40年,將存放因除役拆除產生的廢棄金屬(低放射性廢棄物),這些廢棄金屬重約10000公噸,將包裹於由台電與德國公司合作開發的「T容器」之中,但此T容器目前尚未測試完成,原能會也未開始審查。

報告內容都是依照安全分析說明資料,此次說明會並沒有更多新資料。

當地居民的心聲

金山高中退休教師,也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的江櫻梅表示:「核廢料的時間尺度,不是人類的時間尺度。這三號低貯庫將會使用40年,預計從2028年到2068年,到時候,目前在這所學校就讀的國三生,有些可能已成為阿公阿嬤了」,此次公開說明會應該要傾聽年輕世代的想法,要求台電應該想辦法增設時間辦理說明會給中生代或年輕人,特別是學生的想法,兼顧世代正義。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表示:「北海岸鄉親對此案非常關心,目前台灣只有低放的選址辦法,除役最重要的是安全,相關防護人力應該要增加」,進一步說明台灣的法律目前沒辦法保證這些核廢料可以日後被移出,除役後地方的修復、復育、再生及創生都是日後的重點,政府應拿出政策與法律來處理。

儘管台電一再保證安全及公開透明的兩大原則,當地居民仍認為台電沒有做好興建說明及後續運出規劃,也表達北海岸不願再繼續承受核廢料的威脅。在地居民最擔憂的是貯存庫最後就地成為「最終處置場」,核廢料就此長存在北海岸,現場與會民代紛紛要求台電要提高回饋金或是建立保證金制度。對此台電表示仍有困難,現在全世界都沒有保證金制度,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還是找到最終處置場及做好核安。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江櫻梅老師

環團的觀點

環境法律人協會副秘書長謝蓓宜在現場提出,關注T容器的實驗有沒有完成,以及有沒有被國際第三方的獨立單位檢驗合格,原能會有沒有審查;台電過往沒有核電廠除役的經驗,除役後的輻射防護措施有沒有到位;那些除役工作是可以提供在地鄉親的工作機會;核廢料外運計畫目前有沒有規劃;以及《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的第32條有規定如果沒有辦法如期除役可以按年除罰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是否準用在低放射性廢棄物等問題。關注法制、科學及在地居民等不同面向議題。

環境法律人協會副秘書長謝蓓宜

綠盟認為核電除役與核廢處理是目前急需面對的問題,核電廠週邊在地居民擔憂的是,未來核廢料無處可去,最終只能就地存放,對此綠盟認為政府應儘速完成核廢料管理的相關法規修訂,目前低放射性選址條例卡關,高階核廢料處置選址仍難產,在沒有法源依據的情況下選址工作恐無法順利進行。

經濟部及台電必須提出地方面對核電除役的配套措施,過往台灣並沒有核電廠除役的經驗,此貯存庫將會是邁向下一階段重要的里程碑,但用於存放的核廢料的T容器相關認證仍未完成,且考量到只有1830個T容器將存放10000公頓低放射性廢棄物,平均下來每個T容器至少5.46公噸起跳,且裝入T容器後大部分廢棄物會以混凝土灌漿固結形成穩定固化體,重量肯定會增加,那日後移動要如何規劃?也是台電必須說明的。

綠盟認為在未來核電廠將陸續除役,政府應完善法規、強化與地方溝通、做好除役準備及找到最終處置場等四大面向工作,這是邁向廢核家園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