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漁電衝突或共生?從七股生態養殖、食魚教育與光電發展談起

去年(2022)3月,國發會公布臺灣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路徑及策略,大規模使用再生能源是臺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關鍵策略之一,其中以離岸風力與太陽光電為發展重點。臺灣地狹人稠,推動一地兩用、複合式的光電發展型態(諸如漁電共生或農電共生),是當前與未來發展重點。2018年,政府試行漁電共生政策,在相關配套尚未完善之前,引發許多質疑、衝突與爭議。面對這些爭議,包括綠盟在內的數個NGO團體,於2019年共同提出「環境與社會檢核」(簡稱環社檢核)機制,係透過環境與社會影響的檢核,篩選出光電施作的適當區位,並納入民眾參與和知情的互動與溝通,以快篩的方式,試圖在光電設置之前,引導廠商選擇環境敏感較低之處設置案場,並思考減輕與縮小環境衝擊,以及如何與在地居民及社區的需求結合。

先試行於漁電共生的環社檢核機制上路已逾兩年,綠盟認為僅仰賴環社檢核單一制度,恐無法處理不同階段的爭議問題,且一定區域內有不同類型光電同時開發所造成的壓力,也必須有其他政策工具來處理。去年(2022)11月3日臺南七股鄉親北上抗議,便凸顯了七股開發量不斷往增加、擴張的壓力,已帶給在地民眾或者社會,很大的焦慮跟擔憂。

綠盟透過本次「漁電衝突或共生?從七股生態養殖、食魚教育與光電發展談起」講座,讓聽眾以不同視角從認識七股在地青年的地方實踐以及以養殖為核心的食魚教育推動,進而思索未來在地產業與文化如何面對光電的衝擊,以及光電未來與地方發展或共融互動的可能性。

我們邀請長期在七股關注友善養殖、食魚教育及地方創生的「股份魚鄉」共同創辦人廖宜霈,從地方實踐與經驗的分享出發,並如何思考漁電共生與地面光電所帶來的衝擊。第二部分再由七股監督光電青年聯盟的沈軒宇,分享他在七股對漁業和光電的田野觀察,以及七股在地的青年如何進行串連、發聲和關切綠能發展的過程。

從生態教育、地方創生看漁電衝突

廖宜霈以他自己如何與七股的生態、養殖有關食魚教育以及地方創生產生關聯來破題,並坦言目前無法述說太多光電如何影響他們正在做的地方實踐的程度,「因為這些都還沒發生」,但他希望這些經驗,可以在未來給業者跟政策提供一個方向,去思考怎麼把人拉進來七股。

廖宜霈從2017年便進入七股,迄今已第七年,剛好在2022年碰度到地方創生議題,但同時也是光電大舉進入七股的時刻。廖宜霈首先介紹七股的發展歷史與地理區位,強調七股位於台灣最西端,從過往發達的製鹽產業,到以養殖漁業為主的變遷,都與地理條件及自然環境有關;而七股西側的潟湖,是黑面琵鷺渡冬的地點之一。

廖宜霈與其他青年所創辦的「股份魚鄉」,發現在地的學生和七股傳統的養殖漁業之間的認識與連結是斷裂的,因此決定和在地的漁民以及學校合作,透過由漁民親自和在地學生說明與分享,讓學生能更認識七股的生態、漁業以及實地體驗養殖漁業的生活,讓七股三千公頃的魚塭都能成為七股學生的教室。除此之外,股份魚鄉也與在地的居民、漁民共同思考、設計了一系列給大眾的課程,目的是打破遊客、消費者對於養殖漁業、漁民的刻板印象,重新看待這些食物、產業甚至土地,改善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連結,讓消費者更願意支持甚至關心在地的漁業。

最後,廖宜霈思考目前七股光電案場造成的衝擊,大量的魚塭成為光電案場,原本的養殖漁業地景被破壞,甚至影響到既有的漁業發展,廖宜霈和股份魚鄉團隊希望發展不同的地方創生樣態,讓返/來鄉青年能夠有生活上與創業上的支持,也期盼七股在光電之外,能長出屬於自己的在地產業、文化、地景的樣貌。

跳脫漁電二元對立,找出光電與地方共生的可能

七股監督光電青年聯盟的沈軒宇則從七股的光電爭議談起。沈軒宇說自2021年回到七股,他便參與漁電共生環社檢核,訪談許多七股在地居民、里長、養殖戶等利害關係人,了解他們的看法、思考與擔憂,試圖釐清七股光電衝突中的社會衝擊與環境衝擊,以及其中各個利害關係人的樣貌和網絡。2022年沈軒宇和在地青年成立「七股監督光電青年聯盟」,面對超量負荷的七股光電議題,進行討論與倡議。

       沈軒宇認為,七股與光電共存已經是必然的事實,而非要與不要的二元選擇題,因此應該要去討論未來二十年要如何讓光電在七股的發展,更符合在地的需求。2022年11月,上百位七股鄉親北上到總統府、行政院前抗議,要求政府對七股光電實施總量管制、禁止七股台61線以西的光電案場、並且有一個在地溝通協調的平台,以解決七股現地的爭議。這些訴求與憤怒來自七股目前光電案場若全數通過申請沒有管制,可能會讓七股區五分之一的土地都被鋪上太陽能板,造成在地極大的衝擊。

這些衝擊背後並非只是在地青年或部分漁民與光電業者之間的衝突,其實是由許多不同利害關係人所構成的巨大網絡(如下圖),沈軒宇認為,需要釐清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在光電爭議中扮演的角色和多元的立場,並盡可能在光電案場的規劃設置中,納入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參與,照顧到各個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如果沒有在前期就把地方對於發展的想像帶入討論,可能會使光電進入在地時會有更大的反彈,而讓原本立意良善的綠電成為鄰避設施」,反過來說,他認為若能夠有充分的討論,是有機會鬆動不同利害關係人的立場,讓七股既有的產業發展和光電發展不會是兩個極端的選項。

面對目前七股漁電共生未來的發展路徑,沈軒宇認為應該要有上位的空間規劃,評估魚塭複合式的功能,例如:魚塭同時具有的產業功能、生態功能、減緩與調適功能等等,他表示,如果高度放大其中的某個功能,「是否會壓縮到其他的功能?」他提出疑問。以目前漁電共生的走向,他認為是放大了魚塭的減緩功能,而壓縮到其產業、生態和調適功能。除此之外,他認為也必須從產業和治理層面考慮,在未來隨者能源轉型漁電共生發展規模擴大,大量的魚塭蓋上太陽能板,養殖漁業要如何進行產業轉型,都需要無論中央與地方治理單位跨部會、不同層次的協調和合作。

沈軒宇接著分享了現階段在七股光電衝突可能的解方,其中最重要的是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如何廣納、捲動更多利害關係人,以及把不同的空間要件都納入討論,才可以真正從地方的角度出發他強調,「以地方為主體做光電發展,才能讓光電與地方相容。」

七股鄉親北上陳情與中央舉辦公聽會後,做出了六項決議

最後,沈軒宇認為未來需要鄉村層級的國土規劃,對七股產業、景觀、調適等等不同的面向進行規劃,盤點不同空間發展樣貌,才能讓光電和七股有共榮的可能性。而對於未來溝通平台的發展,沈軒宇提出了幾個可能性,例如由在地居民為主體和中央所組成的「七股區域光電治理平台」或者籌辦納入不同利害關係人所組成的「七股光電願景論壇」,產出一份對於七股光電發展的共識文件,才能夠真正從在地的角度出發,找出七股和光電共存、共好、共榮的可能性。

面對未來的淨零轉型,綠盟認為轉型過程不應該只注重再生能源設置量的擴張,也必須在各種制度設計中兼顧生態、社會,以及公民的各種參與及溝通,才能同時達到社會轉型。從這場講座中,我們很具體的感受與看到在地青年、養殖產業、養殖現場、教育實踐、參與討論、地方文化、在地發展討論及願景等的多元面向,未來光電發展能如何與在地對話與互動,將會是朝向共融、共存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