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認證SMR有巨大核安風險,一縣市一核電就免了

最近郭台銘董事長提出的「一縣市一小型核電廠」政策,連日來引起社會譁然,經濟部回應如果要堅持繼續使用核能,就應該先解決「一新一舊」兩大問題,也就是新核電機組蓋在哪裡、舊有核廢料怎麼處理。原能會則回應「這是郭董個人的意見 」,相關議題牽涉到很多層面,包括地質、環評等,能源政策主管機關要做適切評估。

但國際上早就有討論小型化模組反應爐(SMR)根本難以應用,在2021年德國的聯邦核廢料管理安全辦公室委託德國應用生態研究所、柏林理工大學及布萊梅物理學會研究SMR安全應用及風險評估。報告指出,SMR在核擴散問題上存在巨大風險,且永遠不可能像擁核方說的一樣便宜。

報告分析,目前傳統的核電廠的裝置容量通常在1000到1600MW之間,但目前還在研發中的SMR設計僅有1.5到300MW之間,相比之下如果要有相同規模的電力輸出就將需要有3到1000倍的SMR數量。然而時至今日,目前全球約有400多座正在運作傳統核電廠,這代表若要全面更新必須建立成千上萬個SMR。最重要的問題是有關核安、運輸、拆除及核廢料最終處置的問題至今尚未有解答。

同時擁核方還有一個主張,就是SMR的可以更快建造與拆卸,但報告認為,依據目前正在興建與營運的核電廠,這種假設並沒有任何依據,目前SMR規劃、開發到建設的時間通常比最初規劃的時間多好幾倍。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原本預計可以透過模組化工程縮短建設時間並降低生產成本,但由於SMR的電力輸出低,所以相對而言SMR的建設成本反而會高於傳統核電廠,在分析到過往核工業的規模和生產成本,在讓SMR可以符合經濟效應之前,必須興建3000個以上的SMR,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報告還點出另一個關鍵問題,SMR的模組化工程、新的建造方法、材料與安全功能等新技術,都需要新的監管方法。SMR的推廣可能會為全世界負責許可與核能監管的機構帶來新的問題,會使全球核風險提升。這會使核風險擴散,理論上不同地點的反應爐數量增加,表示核擴散風險增加也會增加,同時這會使監測工作也增加,如果SMR建設在偏遠地區,更會使監控更加困難。德國應用生態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如果SMR真的大規模使用,風險將完全無法預估」。

報告還發現,目前有許多SMR的設計降低對安全性的要求,例如安全系統的多樣性。甚至有一些SMR設計放棄當前對於安全性的要求,例如在廠內緊急應變區,甚至還有完全取消外部緊急應變計劃的SMR設計。且將來若除役拆除這些核電廠,由於SMR數量的增加,需要管理的核廢料的數量也會「大量」增加。

德國核廢料管理安全辦公室將報告全文提供上網,也成立網頁版QA,提供數據及研究駁斥,強調SMR無法對氣候危機做出貢獻,SMR生產成本越來越高,不值得投資,以及SMR的建設將會提高核能風險等問題,這樣做法也應該是台灣經濟部及原能會該學習的方式,澄清政治人物不實的謠言,不僅只是提出「一新一舊」問題,更要說明強調SMR沒有經濟效應、核廢料更多更難處理等科學數據。

回頭來看,郭董事長提出的「一縣市一小型核電」的政見,根本背離科學,荒誕不羈。台灣目前核一、二、三的總裝置容量是5144MW,換算成SMR裝置容量數量將會是17到3500個,難道真的要為了各縣市有核電,就要罔顧核安嗎?讓全台灣籠罩在核災風險下。且再次強調,根據由美國核管會前主席麥克法蘭等人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科學研究(Nuclear waste from small modular reactors)指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每產生一單位電力會產生更多的核廢料,較傳統反應爐高出30倍」,這是由曾經管理全美國核安、核工業的核管會前主席提出的科學研究。

「一縣市一核電」不僅將可能使台灣的核風險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情境,更會產生30倍的核廢料,加劇台灣核廢料處理的困境,再提出一縣市一核電之前,先想想核廢料最終處置要在那裡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