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原載於美國「Beyond Nuclear 超越核能」網站,作者Linda Pentz Gunter是Beyond Nuclear國際組織的專家,撰文駁斥美國媒體將核工業的宣傳手法和置入性行銷,偽裝成新聞,核工業誇誇其談虛構事實,國家、社會,又要為這類核電謊言,付出多少難以估算的社會成本?
講謊話現在已蔚為風潮,謊言,無處不在。當資訊斷裂、破碎化成為常態,當新聞、點閱、按讚,可以輕易操縱、任人帶風向,「內容基於事實」就不重要了。造假如果能使人真偽莫辨,道德、真實也就無足輕重。
在後川普時代,說謊又免於承擔後果,不僅無法可罰,甚至備受稱讚。現今謊言才是王道。此事可從CNN控訴川普案可見一斑。CNN駐白宮首席記者Jim Acosta在2018年期中選舉結束後,在白宮記者會與美國總統川普發生爭執,隨後CNN記者群的採訪權皆遭白宮撤銷。此事使川普獲得了無可挑戰的發言權。
謊言一:核電轉身變綠電?
近來核電似乎搖身一變成了「綠電」,也是如此情況。關於核電是有史以來「最便宜、最安全、最環保」的能源,這類謊言鋪天蓋地,彷彿從未有人死於核子事故,彷彿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從未成為問題。核電從一個已被再生能源淘汰的夕陽產業,改頭換面成了「最先進、最科學」,完全「無碳」的電力。依據此說,先前核電未能成為「綠電」,都怪反核團體居心叵測,亂搞非理性抗爭,因此扼殺了美國「綠電」的擴張和成長。
過去媒體界,還有編輯負責查核事實,確實把關。目前媒體為了拼點閱率、拼人氣,拼廣告收益,一昧節省人事成本,索性就不查核事實了。各種胡言亂語遍佈線上與實體出版品、乃至於廣播、電視,全不受限制和挑戰。不僅如此,媒體乾脆連表面的客觀都省了,直接兜售謊言。這裡舉例說明,Vogtle 3號機(位於美國喬治亞州新建核能電廠)於2023年4月併網。《彭博社》為此刊登了一篇關於喬治亞州Vogtle 3號和4號機組的文章。文章標題是:「核電捲土重來,喬治亞州龎大的Vogtle無碳核電廠」。
謊言二:美國核電捲土重來?
這是哪門子的捲土重來?又是從何而來?「捲土重來」一詞通常指,一位先前功成名就,隨後卻褪去光環的明星東山再起。例如以《神鬼傳奇》 走紅的布蘭登費雪,因外型走鐘,淡出影劇圈。他現今再以《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獲頒奧斯卡獎影帝。或是,籃球傳奇巨星邁可喬丹從NBA退休,投身職業棒球,而後又從NBA復出,帶領球隊獲得季後賽總冠軍。
《彭博社》和許多媒體的敍事,都說Vogtle 3是座「無碳」的核電廠,這類宣傳卻視而不見製造鋼鐵、水泥、運輸材料,以及實際興建核電廠,所產生的碳排放活動。
不僅如此,所謂的「美國核電捲土重來」的說法,根本是信口開河。Vogtle 3號和4號機組於2009年動工興建,是2000年後美國境內首次興建的反應爐。Vogtle 3號歷經14年才完工。不過,相較於先前的所有反應爐Vogtle 3號、4號機組更昂貴。預估這兩座機組開始運轉時,總成本至少會超出350億美元,這比原計劃超支了210億美元。
謊言三:核電有便宜嗎?
《彭博社》所稱的「龎大的Vogtle無碳核電廠」標題所稱的「龎大」,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喬治亞州納稅人所支付的電費帳單。
如同Stephanie Cooke最近在《能源情報員》(Energy Intelligencer)的文章所說,自2011年以來,喬治亞州的納稅人已經「為喬治亞電力公司的核電計畫,支付部分融資成本,如貸款利息,但該成本並未包括實際資金成本。」這部分的融資成本比預期的多了6個年度,而且還在增加,因為Vogtle 4機組尚未完工。
而且,也如同最近在《公用事業情報》(Utility Dive)的一篇專欄文章,直指問題核心,「如果Vogtle核電廠的成本全數轉移到電價費率的基礎,喬治亞州的電費將增加20%,且為期長達60年。」除非搬家,遷出喬治亞州,否則你就得與昂貴的電費帳單,糾纏一輩子。
只要Vogtle 3開始運轉,210億美元的資金成本就會構成電價費率計算公式的基礎。一旦Vogtle 4啟動、運轉、併網,計費方式也會比照辦理。
謊言四:核電無碳根本就是個謊言
關於「無碳」之說,純屬欺人之談。《彭博社》的作者可能認為,這些核電廠如同沛雨甘霖,由天而降。他們根本沒興趣了解核電計畫所需要水泥、鋼材,在製造、運送時都會造成碳排。他們難道不知道鈾燃料從何而來?從鈾礦開採、冶煉、濃縮、轉化的過程,均會留下碳足跡。聲稱反應爐為「無碳」,根本就是個謊言。
Vogtle 3、4號機組計畫一再陷於工期延宕、技術缺陷的困局,成本超支更是揮之不去的惡夢。該計畫發想於16年前,至今還未圓夢。如果這也算「捲土重來」,就像是有人狂奔時,先摔斷了腿,爬起來後又中彈,之後還是勉強站起來。不過,這只是比喻,即使故事這麼的「勵志」,情況也不會比Vogtle核電廠的工程和財務災難更糟糕
歐美核工業成本超支、完工無期
法國旗艦級「新式」反應爐也是如此。該機型為歐洲壓水式反應爐,原先由法國兩大核工集團阿海琺、EDF與德國西門子集團共同設計與開發。在歐洲稱為「歐洲壓水式反應爐」(European Pressurised Reactor),在國際上則稱為「進化動力式反應爐」(Evolutionary Power Reactor)。
此事最耐人尋味之處在於兩者的縮寫都是EPR。改名看似令人耳目一新,有利於國際行銷,實質內容則是換湯不換藥,依舊完工無期、成本超支。
我們無法讓時光倒流,消弭氣候危機於無形,反應爐開發,延誤時程也是如此。除非鐵樹開花,事事與時俱退,「『進化』 動力式反應爐」才有可能「進化」。如同美國西屋電氣所開發的第三代AP1000型反應爐的問題,「『進化』動力式反應爐」在法國、芬蘭和英國的施工興建,屢屢發生進度落後與龎大的預算超支。
法國自行興建的核電廠、法國EDF集團在英國欣克利角C所興建的核電廠,依目前的估計,造價至少為400億美元。如此令人「熱血沸騰」成本,使這些核電廠成為全球造價第二昂貴的「神聖」建築,僅次於位於沙烏地阿拉伯聖城麥加的大清真寺。
芬蘭Olkiluoto 3核電廠從2005年開始動工興建,原定2009年完工併網,卻在興建與測試時,屢屢發生故障,因而延宕計畫進度。最終耗時18年,才得以完工。該反應爐是歐洲16年來首座完工的機組。
法國核電集團EDF看到芬蘭的工程延宕的災難,仍然不為所動。EDF旗下的子公司Nuward,堅持要開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注意Nu與New同音,法國Nuward所說的新(Nu),就與美國的NuScale公司所自稱的「新型」一樣,都是有名無實。
當被問及Nuward反應爐何時首次的混凝土澆灌作業時,該公司總裁暨執行長Renaud Crassous表示「按原計畫定於2030年開始,這是該公司經評估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成長潛力、市場規模後而得的年度。」
核電在氣候危機中緩不濟急
2030年並非近在咫尺,但氣候危機已然迫在眉睫。如果之後7年,我們仍繼續浥注資源在核電,排擠再生能源,屆時我們將深陷氣候混亂,無法自拔。目前早已有國家深受其害。舉例而言,巴基斯坦於2022年6月期間,遭遇強降雨,該國有1/3領土遭洪水淹沒,造成1700多人死亡,210萬人無家可歸。巴基斯坦氣候變化部長表示,信德省和俾路支省的降雨量比平均降雨量最多的月份,分別多出了7.8倍和5倍。
因此,我們是不是該檢驗一下,核工業怎麼有臉皮在此時誇誇其談混凝土澆灌,這還只是開始施工,而非是開始運轉反應爐。為何《彭博社》和《紐約時報》的編輯群視而不見如此緩不濟急的期程?我們整個國家、社會,又要為這類核電謊言,付出多少難以估算的社會成本?無視於核電興建的曠日費時,所費不貲,《彭博社》所謂的「無碳」之說,無非只是聲東擊西、轉移焦點。
這些媒體,將核工業的宣傳手法和置入性行銷,偽裝成新聞,如此歪曲事實,看似好笑。但此事置於氣候危機和人命危在旦夕的脈絡下,卻使人欲哭無淚。
核電未能扮演氣候救援的角色,從芬蘭的Olkiluoto 3號機工期一再延誤,不斷追加預算,效益卻不及風電可見一斑。因芬蘭新增500MWh的風電,立即造成該國電價下跌。
核工業的煉金術:「新型」反應爐的虛構事實
對核工業來說,事實究竟是什麼並不重要。核工業常以「科學」一詞,掩人耳目,就真實的脈絡來說,這類「科學」如同現代方士的煉金術,持續要求政府和納稅人補貼的淘金術。
所謂的新型反應爐「零排碳、零核廢料」,不須開採鈾礦,可以自行「燃燒」、「消耗」核廢料的說法,並沒有任何根據。這類資訊從未明言,反應爐只能使用少量經過輻照的燃料作為新燃料(輻照: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輻射去改變分子結構的一種化工技術)。不過,要分離出這類燃料,供反應爐再次「燃燒」、「消耗」,卻要大費周折。若不浥注資金、興建與運作分離設施,大舉製造核廢料,就無法成功。但運作這類設備、設施,只會增加核子擴散和恐怖主義的危險。
真相並不美好,那些宣稱新型反應爐不會產生核廢料的人,即使事實不是如此,也不會因此被嚇倒,還是堅持要核電,寧願活在謊言中,倒頭來,擁抱正直和真相已經變成很不酷的道德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