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增加三倍」並非COP28結論!政治人物不該再忽略「跨黨派最大公約數」的再生能源

COP28 氣候峰會目前正在杜拜舉行,由全球環保團體共同組成的「無核氣候聯盟(Don’t Nuke the Climate)發出國際聯合聲明,向氣候峰會的各國談判代表呼籲「為了儘快淘汰化石燃料,不該再讓毫無前景的核電產業繼續虛耗公共資金」,而需要做出真正有效的氣候行動。聲明也直指,氣候峰會上有部份國家表示目標要在2050年讓全球核能裝置容量增加三倍,根本是「不切實際」的承諾。

加入聲明的日本350(350 Japan)倡議者伊與田昌慶就指出:「我們已經有更便宜、更安全、民主又更快速的氣候危機解方,就是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美國民間組織-核電資訊與資源服務(The Nuclear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 Service)執行理事Tim Judson則表示:「在COP28 推動核電擴張是個製造氣候失敗的計畫。如果拜登政府只能提出這樣的計畫,世界各國都應該嚴厲拒絕。」

COP28共識是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核電增三倍並非大會結論

台灣有部分擁核政治人物聲稱「核能增加三倍」為氣候峰會結論,但事實上這僅是20多國的倡議訴求,並非大會協商內容;被正式納入談判目標的反而是「2030年再生能源增加三倍,能源效率提升幅度加倍」的倡議目標,且至今已獲得127國支持,成為加速淘汰化石燃料、抑制全球升溫的最大共識之一,包括國際能源總署(IEA)及歐盟也都支持這項訴求。

根據IEA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Outlook 2023),光是「再生能源增長」和「改善能源效率」這兩項作法,就佔其路徑評估中2030年前所需減排量的將近三分之二,顯見其關鍵角色。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今年發布的報告也指出,實現可再生能源三倍增長和能源效率翻倍是可行的,並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譬如對家電和建築制定能效標準;改革稅收和補貼制度,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化石燃料補貼;透過社區福利計劃最大化社會效益等。

全球核電占比持續下降,創40年來新低

反觀核電則由於成本過高、工期延宕、核廢處置遲遲未解、戰爭與核武風險等原因,而無法成為國際氣候行動中的主力,全球核電占比也節節下降,根據《2023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3),2022年核能在全球商用電力中的占比降至9.2%,是自福島事故後,2012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也創下40年來的新低。

報告中也指出,2022年全球非水力再生能源的總投資金額創下新紀錄,達到4950億美元,高達核電全球投資的14倍,佔2022年佔所有發電投資的74%;相比之下,核能的投資僅佔8%,與新燃煤電廠投資金額相同,顯見其衰退趨勢。

節節高升的成本與漫長的投資回收期,是核電逐漸在能源市場被邊緣化的主因之一。根據美國拉扎德銀行的均化能源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nergy,LCOE)分析顯示,2022年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LCOE為每千度45至130美元,遠低於核能發電的每千度180美元,核電的成本更幾乎來到陸域風機的4倍,再再顯示核能若不靠補貼,根本無法繼續發展。

成本飆高,美國首個小型核反應爐(SMRs)計畫被迫取消

無核氣候聯盟在針對COP28的聲明強調,世界領袖並未從近年來核工業的累累敗績中汲取教訓,譬如日本龍頭企業東芝(Toshiba)在美國、中國的核電興建案都遭遇工期落後、設計出現瑕疵訴等問題,由於隨之而來的龐大訟賠償費用、商譽虧損而瀕臨破產;美國第一個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興建案,則因為成本不斷飆高、預計大增53%,而在上個月宣告終止,凸顯其商業應用的的困境,戳破了核工業表示SMR更加便宜、相較傳統核反應爐能夠更快速普及的不實宣稱,也顯見即使有官方用全民納稅錢投入上億美元的高額補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仍然毫無價格競爭力。

全球環團共同呼籲:核電無助因應氣候危機

針對部分國家在氣候峰會上的核電倡議,多國環境團體代表都表達反對,國際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代表Lise Masson表示:「以核電為主的氣候行動將會破壞整個《巴黎協定》,進而阻止控制全球暖化於攝氏2度以下的任何可能,更遑論控制全球暖化於攝氏1.5度以內。拜登政府心知肚明,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區,興建核電的計畫屢屢一敗塗地。過去60年內,美國所提議的核子反應爐超過半數以上遭到取消,現今已完工的核子反應爐的平均興建期程超過10年,而在核工業發展史中,興建機組計畫的整體成本持續上揚。計畫更屢屢出現嚴重的成本超支與工期延宕。」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氣候特使 Kathy Jetnil-Kijiner則表示:「儘管馬紹爾群島是最容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國家之一,我仍舊無法支持核電成為氣候解方。身為馬紹爾人,我深知核電具有破壞和不穩定的性質。時至今日,我們還在承受美國核武試驗計畫之於我國的可怕後果。現今有人吹捧核電為氣候解方,著實駭人聽聞。氣候解方早已存在。我們也已證實風電及太陽能等便宜、可靠又安全的再生能源的氣候效益,並應持續佈署。 」 

走出核電泥淖,大步邁向淨零轉型

近期有部分總統候選人再次端出核電作為其能源政策的賣點,卻刻意不提既有核電廠已進入除役階段或即將除役,並因耐震安全問題、核廢料處置未有進展等原因而無法延役,且核四重啟的可能性早在前年公投就以「不同意」的結果告終,若重啟,工程也至少需十年以上才可能完工。台灣邁向核電歸零,是成本、工期、安全等客觀條件下的必然結果,也是能夠走出多年泥淖、大步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契機。

事實上,目前三黨候選人的能源政見中,同樣都設定2030年再生能源佔比將達到27%至30%的目標,大幅增加再生能源已成為跨黨派的最大公約數;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同樣是所有候選人政見中的必備項目,更是所有技術選項中成本最低、市場最成熟、社會支持度也最高的「無悔」政策。

作為承受高度氣候風險、碳排放量卻名列前茅的國家,台灣沒有條件再繼續浪費在錯誤的能源選項,但我們已有條件能夠與氣候峰會上提出的「2030年再生能源增加三倍,能源效率提升幅度加倍」國際目標同步,接下來也更應加嚴能效目標、中期減碳目標,並完善再生能源與社會共融機制,不再錯失淨零轉型的關鍵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