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童子賢「大膽建議」擁核:核一核四拆掉改蓋芬蘭OL3機組,背後有多少負面成本與代價?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是「擁核者」,但近日童董事長一系列「大膽建議」的擁核言論,包含SMR、核電延役到引進芬蘭OL3機組等等,卻對這些核能建置的時間、成本與核廢料處理隻字不提,所說的言論和擁核者簡直是一模一樣。

童子賢董事長說自己是理性的思考,但身為一個企業家,「大膽建議」前理應先對核能的建置成本及時間小心求證,才不會脫離現實。

核能在國際早就沒有競爭力

核能發電在全球發電努力了近40年,也只在全球發電佔9.2%,且占比逐年下降。核能發展越來越悲觀,就是因為成本持續上漲,根據美國拉扎德銀行的均化能源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nergy,LCOE)分析顯示,核能的均化成本從2009至2023年上升47%。與此相比太陽能下降83%,風力下降63%。

美國拉扎德銀行所做的均化能源成本分析,顯示核能的成本在過去14年間成長了47%,越來越貴。資料來源:《2023世界核能產業報告》

我們要正告童子賢董事長,不要認為核能是無害的,核能是先享受後付款,目前全台灣有22736束用過核燃料至今無處可去,找不到最終處置場。這就是使用核能的代價,也是擁核者不願面對的真相。再加上台灣身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天災頻繁發生,台灣更沒有發展核電的空間。

童董事長不應該把核電神話,更不應該把所有的問題都期待核能發電能夠解決,想要追求效率,可是不願面對成本與代價,真的符合企業經營之道嗎?

芬蘭OL3機組更是負面教材

童子賢董事長主張「核一、四拆掉改芬蘭OL3機組,核二、三要延役」,同時表示他已經「計算過了」。先不提核一、二、三廠的核廢料要放在那,也不提拆除核電要花多少時間跟經費。只談買賣,不談廢物如何處理,能算是永續的企業家嗎?

芬蘭的OL3機組根本是負面案例,所謂的OL3也就是芬蘭Olkiluoto核電廠的三號機,簡稱OL3。OL3絕不是像童子賢所說近15年內的新機組,實際上OL3是工期嚴重延宕,前前後後花了18年才蓋好的「一個」反應爐,同時成本從最初預估的30億歐元暴增至110億歐元(3827億台幣)。

牛津大學榮譽教授班特.傅萊傑格(Bent Flyvbjerg)所率領的團隊曾就「大型計畫」的工期延誤與成本超支進行學術分析,研究發現核廢料計畫獨占鰲頭,平均成本超支比率達到238%,核電廠則是位列第三,平均成本超支比率為120%。

我們簡單試算核一及核四總共四個機組都換成跟OL3相同的機組,就要1兆5308億新台幣(還要加上通膨跟未來可能超支的N億追加預算),完工至少是18+N年以後的事情。這樣的預算跟時間到底對減碳有什麼幫助?請問這些成本跟時間童董事長真的有計算過了嗎?

OL3技術不成熟,安全問題堪憂

OL3採取的技術是「歐洲壓水反應爐」(European Pressurised Reactor,簡稱EPR),但因為在國際問題多多早已被戲稱為「歐洲問題反應爐」(European Problem Reactor,簡稱一樣是EPR)。全世界僅有五座同類型機組,且都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問題,導致成本高昂的工期延誤和價格飛漲。

OL3在2005年開工,預計2009年商轉發電。但因為一系列工程問題屢遭延宕,過程中發現過不按照規定的水泥澆灌跟不符合標準的焊接,最終拖到2023年才勉強完工。不料試運轉中仍持續出包,過程發現反應爐管道出現超越安全標準的震動、絕對不能失效的安全閥竟出現裂縫、硼泵因不明原因自己啟動、渦輪機蒸汽再熱器中發現異物、穩壓器有測量誤差以及發現所有水泵都有裂縫等等。


上述一大堆問題,請問童董事長知道嗎?

OL3是直到2023年4月才勉強商轉發電,但11月又遇到故障停機。OL3(EPR)的技術完全顯現核工業的不成熟,財務黑洞、故障問題等面相不應該被忽略。請問童董事長,若貴公司商品的建置成本要追加三倍以上,工期要延宕18年,身為董事長的你會怎麼去評價這個商品?

再生能源才是國際趨勢

邁向淨零,多國早就選擇發展再生能源為主要路徑,如同COP28有超過130國承諾要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增加三倍,反觀童子賢董事長的目標,只要再生能源20%,顯著低於國際潮流與標準。

我們也需要強調RE100絕不是托詞,這是全球超過400家大企業都加入的國際倡議,代表的400條供應鏈對再生能源支持與肯定。且最重要的是和碩的主要大客戶,包含Apple、Google、Microsoft、ASUS及ACER等都是RE100的會員,上述前三名甚至是RE100的黃金會員,使用100%的再生能源早已是國際大企業的趨勢與共識,全球投資再生能源金額是核電的14倍。

童子賢董事長會跟這些國際大企業,說自己做不到,或不想要100%再生能源嗎?

圖 62:2004 年至 2022 年全球再生能源與核能投資比較。資料來源:資料來源: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原創研究,2023 年
2004年到2022年,全球再生能源與核能投資比較。在2022年全球再生能源的投資金額已是核能的14倍以上,核能投資在國際上早已沒有競爭力。資料來源:《2023世界核能產業報告》

童董事長表示曾跟林全對賭「德國遲早要恢復核能」,並表示德國的煤炭發電占比25%。這樣的賭注大有問題,德國為了非核家園政策,做出許多努力,如增加再生能源、更新電網韌性及推動節能等。童董事長只提德國燃煤發電占比15%,卻不提2023年德國再生能源占比達56%,德國的電價也早已平穩。童董事長去德國談生意的時候,會跟德國政府對賭一樣的事情嗎?

另外,來看看同樣是高科技大國的韓國對核電又有何看法。在今年國會選舉後佔多數的韓國在野黨,也承諾將立法禁止興建新的核電廠以及禁止核電延役。韓國新民意不支持韓國總統尹錫悅的核電政策,多數黨主張也是跟上以發展再生能源與推動節能為主的國際潮流。

面對現實,用理性態度去面對核電

童董事長不斷強調:「自己不是擁核者,自己30年前也曾經是反核人士」。但一直強調自己不是擁核者,卻在最關鍵的核能成本、時間等問題上避而不談,不了解再生能源的發展。反過來還對反核者貼上「恐懼核能」標籤。

我們希望身為企業家的童董事長在追求利益跟效率的同時,回過頭來看看這些核能成本與代價。不要再說反核是基於恐懼與無知,上述的內容並不是處於對核能的恐懼,反而提出的都是核能現實的數據與成本。

我們並不恐懼核能,我們只擔心有人恐懼面對核能成本與代價。我們呼籲童子賢董事長應該重新認識核工業的無情現況,放下對核工業不實的粉紅泡泡濾鏡,先去了解EPR令人瞠目結舌的黑歷史,再來談能源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