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解密報告二:從核電爭議中撥雲見日——綠色經濟報告

報告全文 PDF 下載

下載連結 2013/12/25

報告摘要:扭轉思維邁向綠色經濟,請別再為核四關說了!

政爭紛擾之際,執政黨撤回高度爭議的核四公投案,一個高門檻、違背民主複決權的公投,不過是為核四「關說」的其中一案,並非真以民主或理性、科學為基礎,以全民利益為前提,決定與人民相關的能源政策。

從總統、經濟部到主其事的台電公司,仍繼續以廢核非國際趨勢,缺電、經濟衝擊,以及再生能源不可行等招數,無所不用其極為核電關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最新的研究報告,便以探討真正的「綠色經濟」為基,具體指出執政黨一路為核四護航,卻是一路自打嘴巴,讓台灣社會陷入缺電、能源安全及經濟衰退、產業發展停滯的危機。

綠盟研究小組的第一份核四解密研究報告《核四真實成本與能源方案報告》,便提出核四不運轉,非但不會缺電,還可以在「電力零成長」的電力結構規劃下,達成非核家園及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兩大目標。如今在行政院所提出評估報告中,僅在各部門施以簡單的節能鼓勵措施,就能減少至少超過一座核四廠的發電量,顯示「電力需求零成長絕對可能達成,讓核四停建也不會缺電」。

本篇研究報告先盤點當前國際上對於綠色經濟的重要討論和思考,根本揭露現有興建核電廠的話術與策略,排擠綠色經濟及再生能源發展。而鼓勵電力成長,剝削勞動力及環境資源以開創GDP(國內生產毛額)的發展模式,更是國家無能翻轉思維,轉型為永續綠色經濟的最大阻礙。

綠色經濟是什麼?拋棄褐色經濟 否則我們將一無所有

真正的綠色經濟,是「在環境承載能力限制下,增進民眾福祉與社會公平為前提」的經濟模式。即便政府及官方智庫將綠色經濟朗朗上口,想像卻極度貧乏。綠盟研究報告引用國內外研究及實證,再度向決策者喊話,「綠色經濟不是你們這樣搞的」!

如今的「褐色經濟」,其為我們所帶來的經濟成長,是建基於排除所有不想面對的外部成本。依據知名環境顧問公司Trucost日前發表的報告,《自然資本處於風險―企業的百大環境外部性》,可見2009年時全球因土地佔用、水資源耗用、溫室氣體排放、空氣汙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廢棄物所衍生的環境外部成本高達7.3兆美元,相當於該年全球GDP的13%,這還是未納入生物多樣性大量流失的重大危機。也就是說,現在依賴褐色經濟所賺來的錢,根本抵不過實質的付出,我們賠上的是賴以為生的環境以及人們的健康。更急迫的是,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將反噬既有的經濟發展成果。

而從褐色經濟走向綠色經濟的兩大關鍵,便是「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以期達致三大目標,即『降低溫室氣體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增進能源與資源使用效率』以及『避免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流失』。綠盟研究報告亦具體提出國際上建議的相關政策工具,包括環境稅、移除環境有害補貼、鼓勵有助於綠色經濟的投資、健全相關法制、以及制定與落實國際環境公約等,上述政策的落實更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削減營養不良的問題。

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 為何反其道而行?

能源,無疑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關鍵。而台灣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最大的阻礙,卻是令人無所適從、缺乏原則的能源政策。錯誤的政策,根本於決策者對核電過度的自信,為了護航核四(電)而打壓已初露曙光的再生能源,拖延本該及早推動的智慧電網發展,甚至錯誤的以「道德」訴求節能、提升能源效率,而非採行實質策略。

未來是否缺電,取決於我們對未來用電需求的規劃,從台灣當前執政者所提出的未來用電需求成長規劃來看,如要因應未來二十年的電力需求成長,等於還需要建設至少四、五座核四廠的發電才足夠。另外,面對官方自我設限地恐嚇社會再生能源技術、穩定度、發電量不足,本篇研究報告也從國際及台灣現有的再生能源技術發展,反駁官方傳播再生能源的錯誤刻板印象,以及偏頗、矛盾的執行策略如何讓民間無所適從,抑制台灣再生能源發展。

決策者忽視「因地制宜、多元利用」的原則,也是台灣替代能源規劃的重大缺陷,發展分散式能源結構,才能發揮再生能源的最大潛力。可以預見未來能源發展的進步趨勢,必然是將提供能源服務所需的能源降到最低,使用再生能源滿足剩餘需求,並盡可能地使用本地資源;如非得使用化石燃料時,盡可能高效而清潔地使用。國際間為了抑制化石燃料的使用、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以及保障能源安全,已大力投入發展再生能源,促使全球再生能源投資金額屢創新高,每年的投資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在技術迅速發展、規模經濟形成的情形下,再生能源技術已經更趨成熟,成本亦迅速下降。如果考慮化石燃料及核電的環境外部成本,以及其所取得的鉅額補貼,再生能源將可比傳統化石能源更具競爭力。

節能方面,也是必須從執政者迴避政治責任的道德節能主張中突圍,落實結構性的政策節能,才可能達成具體成果。正因台灣取得能源不易,更應該以經濟及產業政策的改革下,加速高耗能產業的轉型。綠盟研究小組亦具體提出政策工具,包括移除造成環境、財政及社會分配三重損失的化石燃料補貼,以及引進反映外部成本、達成稅收中立的能源稅,實質提昇產業能效及競爭力。

再以建築舉例,若能透過屋殼隔熱、氣密、改善通風等方式具體提昇建築節能,那人們即可以在不消耗大量能源的基礎上,舒適地在各種建築中工作生活。已有多個歐洲國家通過建立建築能源評比來規範各種建築的能耗,也可作為重要的參照。德國的能源護照中,要求提供屋子的隔熱、熱能損失、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建築能源需求總量等資料,當建築能效表現大幅提昇,房產的價值也隨之提高,讓節能真正成為一門好生意。

根本超越GDP思考 才能邁向綠色經濟

唯GDP至上的發展是現代經濟的迷思。人們發現,即使GDP持續成長,社會大眾的生活卻沒有隨之改善。台灣多年來盲目追求GDP,政府、企業不惜毫無底線地壓低生產成本下,勞工實質薪資下降、財富集中於企業主,如此社會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現象,可說明唯GDP至上絕非通往整體社會幸福的鑰匙。

追求GDP成長過程中,人被當成是生產工具,土地被視為是投資成本、水是耗材,而環境資源是不用計入成本、先搶先贏的公共財。在這種資源剝削式褐色經濟中,負面的環境外部成本必須由社會大眾負擔;公共服務在私有化後走向崩潰,對弱勢群體將承受最大的危害,同時,而國家為了刺激GDP提升的大量舉債,又將集中由受薪階級負擔,毫無公平原則可言。

當追求GDP成長成為衡量發展與否的唯一指標時,台灣就會繼續深陷褐色經濟的泥淖中,即便經濟果實的餅作大了,但社會中多數人還是難以分享,反而必須承擔環境及社會領域中的各種苦果。我們必須找到新的發展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人民勞動尊嚴、社會公平為基礎去尋找實踐的路徑。因此,廢核不會減少人民的幸福,反倒可以成為擺脫錯誤成長泥淖與邁向真正「綠色經濟」的第一步!

所以,為什麼我們說,「綠色經濟真的不是你們這樣搞的」!

報告全文 PDF 下載

下載連結 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