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前線:無論立場 可否正視輻射的健康疑慮

輻射是否致癌?或癌症是否由輻射而來?在科學界,至今仍有正反兩方的研究及辯論。尤其低劑量輻射的暴露,輻射污染食物、大氣、土壤、環境的健康影響,皆非一時一日可證。無論立場,若因此輕言否定環境輻射污染與致病、致癌的相關,不僅輕忽輻射污染的長期危害,也輕忽了生病者的苦痛。

「為什麼是我?」每每遇到癌症病友如此問。很難分辨這句問號,純粹是感嘆,還是真想獲知問題的答案。尤其當某些病友訴說他們無可挑剔的規律生活、不菸不酒及清淡飲食時,心底不免也與他們一同慨嘆,恐怕還有更多我們不知道的環境因素吧!

輻射致病的基因與環境因素

生物體的精細奇妙,也包括細胞的變異。若真細究個別癌症生成的過程,應該沒有一位醫學專家敢代替上帝發言,準確的告訴你,誰會罹患癌症、罹患癌症真正的原因。醫藥進步的現代,醫學界也只能告訴你,什麼人可能生成或不生成癌症,不脫基因與環境兩大因素。基因往往是先天命定,環境因素則包括我們的生活習慣、居住或暫留環境。愈來愈多的癌病研究、臨床發現,環境因素的影響,多數時候比基因影響更大。

由輻射效應來看,我們甚至可見,環境可能改變基因。一定劑量的輻射可能改變、破壞生物體細胞的遺傳物質DNA(去氧核醣核酸),造成細胞死亡,當生物體細胞不能自行複製、死亡,就可能迅速產生噁心、腫瘤、掉髮、出血等輻射病。即便還未能致死,輻射造成DNA變異、誘發基因突變,可能造成下一或更後代的異常。最後一種結果,則是引起惡性細胞變異,例如導致腫瘤生成。

在是否支持核能電廠的爭議中,輻射的危害程度勢必也成為爭議焦點。擁核論者,他們指稱即便是原子彈受害者、核子意外事故受害居民,皆不是所有人因此生病、罹癌或死亡。若輻射真如你們所稱危及健康,「那不就大家都死光光」。或者,他們將天然輻射混為一談,背景輻射這麼多,「我們不就處處都得小心」。甚至他們提出車諾比核子事故等部分研究指出,無確切因果關係證明下,因輻射致病、罹癌人數比例並不高。

以菸品為例。無論你的立場為何,不可否認的,已有多數醫學研究證實吸菸危害健康,尤其是肺癌與菸品高度相關。

從吸菸人口來看,並非所有吸菸者皆會罹患肺癌,甚至若以總人口來看,吸菸者罹患肺癌比例可能只有近2成。但從肺癌人口來看,則清楚可見,約8至9成的肺癌病患,有長期吸菸習慣,醫學論據指出,近9成的男性肺癌主因是吸菸。

基因醫學進展,醫學界甚至可以知道不同的基因變異者,容易出現不同種類的肺癌,可能更適用於不同的治療方法。他們也希望未來能知道,哪些基因變異,更容易因吸菸誘發生成腫瘤。而在這之前,我們不知道到底誰會、或不會因長期吸菸而罹患肺癌,從醫藥公衛的角度來看,最好的建議還是勸人們戒絕菸品,以預防癌症。

我們已知,部分基因型態者,以及正成長發育的嬰幼兒、胚胎、懷孕婦女,更容易受到輻射傷害,致病或致癌。然而當我們不知道身處輻射外洩或可能外洩區域,這些輻射敏感者何時或可能承受的健康危害,從人民生存健康的權利來看,最好的建議,難道不是戒絕可能的輻射危害,以預防更多人承擔癌病的苦痛?

沒有所謂「安全的輻射」

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這個世界各國政府多依循的國際學術組織認為,游離輻射「無最低安全值」,也就是說,不管人體接受到輻射的劑量多低,均造成危害,可能損害遺傳物質、引發癌症或增加不良遺傳機率。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放射線影響檢討委員會(BEIR)針對廣島、長崎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即便是1年50毫西弗的被嚗量,也提高罹患癌症、白血病的比例。

台灣輻射生物權威張武修多年追蹤發現,居住在輻射屋10至20年的受害者,長期暴露的輻射劑量、影響,與當年在數秒鐘接受大量放射線的原爆者「差不了多少」。輻射屋受害者陸續出現甲狀腺異常、青少年生長發育、癌症等健康影響。

已被證實的輻射健康危害包括惡性腫瘤、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疾病、眼部疾病,還有染色體變異、體細胞突變,嬰幼兒生長發育落後。胃部息肉、子宮肌瘤、良性卵巢瘤等良性腫瘤,與輻射劑量相關。大劑量輻射暴露生還者,缺血性心臟病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死亡率皆有影響。

擁核者認為,人們不了解輻射、對輻射的恐慌才是問題。是的,不僅生理病痛風險的增加是問題,因風險而來的心理壓力以及社會歧視等,種種對輻射的「恐慌」,的確是無可避免的問題。從原爆倖存者、核子事故及輻射屋受害者身上已可見,除了生理健康的危害,致病的風險、社會歧視以及對未來的恐懼,也直接間接影響受害者的身心狀態及生活,可能因此影響他們人生中無數的決定,以及生活態度。

什麼程度的傷害是傷害?我們又可以承擔多少的風險?無論立場,我們不能否認輻射對健康的危害。無論立場,我們都不可否認,醫學、科學研究有其侷限,甚至或多或少受政治立場的影響。當我們認為,人們有權生存在安全也安心的環境,便不該再否認輻射的安全疑慮,而是以最保守的策略戒絕可能的健康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