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得標國外電廠後,曾經有某台灣知名理工學者撰文指出「南韓都能輸出核電廠了,台灣呢?」文中對台灣的核工人才發展限制和科研環境抱以悲觀態度,認為台灣再不加把勁趕上,就會被晉身為核電技術輸出國的南韓遠遠拋在後面。然而,近期不斷爆發的核電廠事故和人為醜聞,讓韓國公眾對於國內核電業的信心一落千丈。 今年剛入冬的十一月初,南韓全羅南道的「靈光」(Yeonggwang)核能發電廠內的五號及六號機,被發現疑似使用「未經核准或檢驗」的零件,造成反應爐產生裂縫,被要求緊急關閉,這對於依賴核電供給能源需求甚深又適逢嚴冬的南韓而言,造成了缺電威脅。南韓的核能安全委員會(Nuclear Safety & Security Commision)為了擴張調查規模,特別成立調查小組深入23座核電廠。而國營的韓國電力公司(Korea Electric Power Corp,KEPCO),其總裁與執行長金重謙(Kim Joong-kyum)為了替核電廠負面消息負責,已經向韓國經濟部請辭下台。 經過進一步調查發現,從2003年到2012年間,韓國核子反應爐所用的超過7000組零件,被證實其檢查報告多屬造假,雖然電力公司偽稱已經過國際認證單位UCI的認可。 對此,國際能源總署(IEA)提出警告,認為南韓應該要改善核電監管與資訊公開,並且加強與核電設施所在社區的溝通工作,否則其核電發展將面臨公信危機。然而,在南韓政府身兼監管與產業促進者的雙重角色下(在台灣也是同樣情形),要建立權責分明的監督機制,仍然相當困難。
相較於韓國,台灣的核一、二廠共四座反應爐,也名列亞洲最老的核反應爐,且位於極度稠密的人口居住區及地震帶上,一旦發生事故則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台灣並沒有如韓國那樣依賴核電,只要執政者的政治意志能夠認真思考廢核民意,脫離核電威脅的機會指日可待。 不過從福島核災禍及全球的情況,我們必須體認到,關注單一國境內的核電業往往只能解決當下的問題,跨越國界給予聲援和打破資訊壟斷,是建立反核連帶的第一步。
註一:零核電會(原発ゼロの会)是由日本參、眾兩院七黨派共九名議員,在2012年三月組成的廢核立法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