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呼籲世界上所有公民和我們一起保護我們的星球,也是所有人的家園,使它不會受到那些威脅要摧毀它的人的傷害。入侵烏克蘭給烏克蘭人民造成人道主義災難。整個世界正面臨歷史上最大的威脅:一場大規模核戰,足以摧毀我們的文明,並造成整個地球巨大的生態破壞。」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最早是1970年代於美國興起的環保運動,1990年代這項活動從美國走向世界,成為全世界環保主義者的節日和環境保護宣傳日,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每一年,地球日都會規劃主題,
2020年,地球日50週年,是巴黎協議正式生效第一年,我們的星球正面臨重大轉捩點。2021年的主題是「修復我們的地球」,2022年以「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為主題,呼籲各界採取氣候行動。
但是,經歷過二次大戰數十年冷戰的對立後,我們誤以為人類不應再如此愚蠢,在核武時代再次引發世界大戰,但自從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延續至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俄羅斯總統普丁宣佈將核武部署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北約盟國波蘭也表示不排除在其領土上部署美國核武器,情勢一觸即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曾在幾年前模擬俄羅斯和北約發生核戰的情況。其模擬結果顯示,在開戰幾個小時內就會有超過9,000萬人傷亡。
核武強權近年來極力宣傳,核武可分為「戰略核武」(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或「戰術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s)。此說主張,相較於動用戰略核武必然會終結人類文明,「戰術核武」體積與威力較小、不僅能有効用於特定戰場或區域中,更可用於操縱戰爭結果。此外,率先使用戰術核武的一方將可於戰爭中先發制人,成為戰爭最大的贏家。然而曾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轉型最高司令與時任美國防部長的馬提斯(James Mattis)於2018年2月在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卻駁斥有「戰術核武」之說。他認為,戰略核武、戰術核武並無明顯界線。任何時候意圖使用核武的一方就是片面改變戰略規則,結果必然引發全面核戰。
目前拜登與普丁的隨扈皆攜帶核武公事包/核子足球 ,只待領導人一下令即可發射。美俄目前各自擁有大約1,000枚早已搭載核子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一旦預警系統偵測到敵方發射核武,另一方則會於5至15分鐘內還擊。換言之,核武並非用於威懾,因為發動攻擊的一方深知另一方的還擊足以後發先至,而輻射煙塵所造成的氣候影響則會使雙方和地球玉石俱燼。
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氣候學教授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科學家羅伯克(Alan Robock)與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Boulder)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主任托恩(Owen Brian Toon)曾經模擬印度與巴斯基坦爆發核戰所造成氣候影響,研究發表於2009年的《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期刊。兩人的《局部核戰》(Local Nuclear War)專文分析,若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巨型都市引爆100枚 15千噸級核武,將造成該區域至少2,000萬人直接死於核爆或隨之而來大火和輻射。
其後,至少500萬噸輻射煙塵會於10日內籠罩整個地球,並於平流層停留至少十年。煙塵不僅會阻擋陽光,並且會破壞平流層的臭氧。亞洲季風地區的降雨量將因此減少40%。地球更因寒冷、黑暗大幅減少水稻,農作物的產量。由於隨之而來的農業崩潰,世界將有10億人口死於糧食短缺,這就是氣候科學家所稱的核子冬天。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Boulder)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米爾(Michael J. Mill )與同事在2008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則以化學氣候模型估算區域核戰如何影響平流層的臭氧。若100枚廣島原爆大小的核彈在北亞熱帶城市爆炸,全球臭氧氣柱損失將達20%,而中緯度地區損失超過25%至45%,至於北部高緯度地區的損失則是高達50%至70%。核戰所造成的臭氧損失會使危險的紫外線直達地表。
時任美國密蘇里大學臨床實驗室科學計畫主任的史塔(Steven Starr)警告,《局部核戰》一文的研究結果相對保守。所估算的最大核武僅為100千噸,然而俄羅斯核武多為800千噸,而美國核武則是300至475千噸。簡而言之,若美蘇雙方各以1,000個已一觸即發的州際彈道飛彈發動核戰,地球勢必同歸於盡。
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國際廢除核武倡議(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於2022年3月1日所發表的聲明指出,指出,地球與人類的未來絕不應該由掌控13,000個核子彈頭的強權所決定。我們應當體認,全球毫無能力因應核戰所造成的毀滅性輻射毒害、物種滅絕,因此推動《禁止核子武器條約》(the 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從而禁止擁有、研發、儲存、轉移、試驗核武,乃至於威脅使用核武才越發顯得迫切。
2022年3月24日,多位知名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共同發布了世界公民反對戰爭和核子武器的公開信:「我們拒絕戰爭和核子武器」,迅速獲得百萬以上的連署,呼籲俄羅斯和北約在這場衝突中明確地放棄使用核武,呼籲所有國家支持《禁止核子武器條約》,以確保我們不再面臨類似的核子危險時刻。
愛因斯坦曾道:「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武器打,但第四次世界大戰會用棍棒和石頭打。」在世界地球日當天,除了以積極的氣候行動守護地球之外,我們更該反戰、反核武,反對以強制和威脅施政,我們主張對話、共存和正義。為了防止這場最終的災難,現在是禁止和消除核武之時,這是確保地球的居民免受此一生存威脅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