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本文為核廢立法系列論壇第三場次「地質條件怎麼選?」的第三篇側記。
本次論壇邀請到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就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的地質條件來進行深入剖析,釐清台灣目前的地質調查進度、遭遇的困境,以及尚待解決的挑戰。
本文將回顧第三場次由台大地質系陳文山名譽教授,從過去擔任地質調查計畫審查委員,以及長期研究台灣地質結構的角度,說明台灣有什麼地質條件與挑戰。
陳文山教授以台灣過去的地質調查資料為例,分別說明台灣的地質變化以及合適的母岩條件、地點在哪裡。
西元1999年台灣發生921地震之後,台灣開始積極進行地質環境的調查研究,因此有許多地質調查的資料是在這個時期累積起來。以尋找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地點來說,書面文獻資料目前已經足夠判斷具有潛力的地點在哪裡,問題在於第二階段開始要實質調查合適場址,現有的資料遠遠不足。
台灣地質變動劇烈,幾乎找不到穩定地殼
陳文山教授分別以台灣地殼水平移動、垂直移動的紀錄說明,利用地表上七百多個測量站,並運用衛星,去測量台灣地表移動速度、方向。可知光是2018年至2022年,台灣的地殼變動就非常頻繁,從水平移動圖看出台灣地表的移動速度很快。而垂直移動圖可知,部分地區地殼抬升、部分地區下降,幾乎沒有穩定不變的地殼結構,與瑞典的地質條件十分不同,彼此間無法相互比擬。
台灣合適用於高階核廢最終處置場址的石頭為花崗岩、泥岩、中生代基盤岩等。
花崗岩主要分布在花蓮一帶、金門、馬祖等地,泥岩則位於臺灣西南部地區。但是在台灣地殼變動頻繁的情況下,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五以上的地震頻率最高,而花崗岩剛好分佈在這個變動最為劇烈的區域。金門地質雖然穩定,但國防問題難以解決,在此情況下,台灣是否有合適的地點,還是需要有專門的地質實驗室進行調查才能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