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審議會於3月22日召開,宣布4月起全面調漲電價,產業用電調幅為7%至25%,700度以下住宅用戶、1500度以下小商家調幅皆為3%至5%。我們認為在氣候緊急、淨零排放等趨勢下,電價合理化為提升能源效率、促進產業升級、提升人民生活品質與健康的必要政策工具,也強調政府應完善保障弱勢福祉、促進社會公平之配套,並藉機強化節電政策。
然而國民黨團、民眾黨團於立法院提案凍漲電價,等同訴求繼續用全民納稅錢補貼高汙染、高耗能的產業用電,大開改革倒車;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甚至提案修法電業法第49條,將電價漲跌交由立法院審議,恐讓電價淪為政治操作,讓政黨鬥爭取代應符合公正與專業性的電價審議機制,圖利企業並讓全民買單,違逆使用者與汙染者付費以促成淨零的全球趨勢。
作為長期關心社會正義與環境永續的民間組織、專家學者,我們嚴正呼籲今日在立院進行審議的國民黨、民眾黨立委切勿決議通過相關提案,應讓電價審議維持專業性、獨立於政治力影響,莫成為台灣善盡減碳責任、邁向淨零的絆腳石。
電價調整是為了取消補貼化石燃料與推動耗能產業轉型
台大風險中心2023年公布的民調指出,有超過8成民眾願意支付更多電價,以減少未來氣候災害的損失,特別是21歲至30歲青年的意願最高。因此在電價全面調整時,我們呼籲政府也應同步提出刪除化石燃料補貼的具體作為,反映能源真實成本以促成節能減碳,落實世代與社會正義,不該讓年輕世代承擔不當電價補貼帶來的環境代價。
且台灣經濟長期仰賴高耗能產業,並享有全球第三低之工業電價,不利於節能與產業創新,應藉由電價合理化,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
應強化配套措施保障弱勢、強化節電政策、降低民生衝擊
2022年台灣民生電價全球第五低,民生330度以下已經16年未漲,費率甚至比20年前還低。依據統計,歷經這兩年電價波動後,住宅電費的支出並未增加,占家庭所得的比例更降至0.93%。330 度以下用戶此波調整幅度為 3%,平均每月電費增加 20 元;331至500度調整 5%,每月增加 46 元,對一般家戶影響較少,但對於弱勢者、租屋族的可能影響仍須有完整配套。
此次學校及社福團體維持電價凍漲,然而針對其他有能源貧窮風險的家戶,各縣市政府應完整掌握名單,並設計根本性的用電改善方案。針對租屋族用電權益,內政部應儘速規範定型化契約以明確規定房東不得超收每度平均電價,也應提供房東提升家電設備能效的誘因,減輕租屋者電費負擔。我們也呼籲政府在調整民生電價時,應同時搭配更完善的住商部門節電措施,加速智慧電表的裝置並加強用電資訊的分析應用,並完善既有建築能效揭露與改造相關機制。
電價調整影響製造業成本小於1%,政府應加嚴查核哄抬物價之情形
央行指出,若消費者強烈感受物價普遍上漲,廠商則易為維持利潤率而頻繁調升售價,且高通膨感受一旦深入人心,影響通膨預期制約,將不利物價穩定。電費支出占整體製造業營業支出的比例約在2.1%左右,而六大耗能產業及塑膠製品業占比較高,約3%至3.6%,因此電價調漲並非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政府應該嚴加查緝藉口電價調漲而抬升物價的不公義行為,以使社會公正運作維持物價穩定。
針對產業用電,除了以用電量多寡與近年用電成長幅度作為電價分級依據外,也應將企業的節電率列入分級指標,經濟部也應盡速提出《能管法》修法草案,提升用電大戶的納管範圍與節電目標,能源署也應要求大用戶強制導入投資回收期在三年以內的節電措施,以提升能效同時減輕用戶電費負擔。
連署主張:
一、呼籲國民黨、民眾黨立委不應通過電業法第49條修法提案,將電價漲跌交由立法院審議,而應回歸符合公平、公正與專業的電價審議機制,讓電價審議獨立於政治力,且不應通過凍漲電價之提案,以避免圖利企業並讓全民買單,應合理調漲並落實刪除化石燃料補貼,以促成產業節能與創新。
二、對於民生電價調整對於弱勢者、租屋族的可能影響,內政部須有完整配套,並強化住商節電措施。
三、政府應組成跨部會稽查小組,嚴加查緝藉口電價調漲而抬升物價之行為,維持物價穩定。
四、經濟部與台電應全面檢討節能政策不足,完善台灣能源效率提升計畫,也應儘速提出《能管法》修法草案,提升用電大戶的納管範圍與節電目標。
連署持續進行中,也歡迎民間團體夥伴及學者加入連署。連署名單將陸續增加,最新連署狀況請以連署表單為準。
連署團體名單(陸續增加中):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 荒野保護協會
- 台灣樹人會
- 野薑花公民協會
- 台灣青年綠人協會
-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
-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 UBI Taiwan 台灣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 台南新芽協會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 台灣經濟民主連合
-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 臺中市生活願景協進會
- 社團法人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
-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 地球公民基金會
- 宜蘭縣環境保護聯盟
- 看守台灣協會
- 社團法人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
- 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
- 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
- 岳野生態講堂
- 返觀台灣公共治理協會
- 台灣勞工陣線
- 社團法人台灣健康人權行動協會
連署學者名單(陸續增加中):
- 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 劉仲恩(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徐昕煒(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助理教授)
- 石婉瑜(臺灣大學國際學院防災減害與韌性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 陳亮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助理教授)
- 黃書緯(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 莊啟佑(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助理教授/ ESG產業永續研究中心主任)
- 賴慧玲(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 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 戴興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 李梅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 趙家緯(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 彭保羅(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蔡蕙如(臺灣大學新聞所助理教授)
- 李長潔(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 曾柏嘉(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吳宗憲(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
- 周睦怡(海洋大學海洋觀光管理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 蕭代基(中史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 鄭揚宜(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林瓊華(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張瓊婷(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教授兼任所長)
- 陳奕仲(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博士後研究員)
-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系)
- 洪鳴丰(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
- 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張國暉(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 林建旭(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碩士班學生)
- 林木興(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
- 李天申(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 簡旭伸(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及氣候變遷永續發展學位學程教授)
- 何明修(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林秀幸(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 金立群(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退休副教授)
- 王筱雯(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 張恒豪(國立臺北大學 社會學系教授)
- 戴秀雄(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