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誰「需要」淨零?公正轉型下的社福系統挑戰與契機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加劇,「淨零轉型」一詞一躍而上,成為企業的新寵兒。如今,不只是社福團體、非營利組織關心環境人權等議題,一般企業也逐漸重視「環境社會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ESG)或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然而,究竟什麼才是好的淨零轉型?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在其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本文以能源貧窮為例,帶領讀者了解淨零公正轉型的概念,以及它對社福系統的潛在影響。

為了實現「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淨零轉型需要採取系統性變革,包括能源使用、產業結構、技術創新、政策制定等層面的全面轉型,以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最終達到碳中和。

但是,這個過程並非一蹴可幾,如果轉型過程過於粗暴,可能對弱勢群體或是邊緣族群造成危害。例如能源轉型、碳費政策在推動的同時,若未妥善規劃配套措施,可能加重弱勢家庭面對能源價格波動的壓力;又如家電、設備汰換雖然是節電的好方法之一,但弱勢群體往往缺乏相對應的資源支持。因此,「公正轉型」概念的導入就顯得非常重要。

公正轉型:結合社福系統實現低碳與社會正義的橋樑

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是一種在應對氣候變遷和推動淨零轉型時,確保公平與正義的理念和實踐策略。它的核心在於保障轉型過程中,特別是受影響最大的群體不被邊緣化或忽視,並幫助他們在新經濟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轉型過程可能對某些行業、地區或群體,例如依賴高碳產業的勞工、弱勢家庭帶來衝擊。公正轉型強調必須提供支援,例如就業機會、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並減少社會不平等,確保資源分配公平。公正轉型意味著,淨零不僅是追求減量目標,也要促進社會福祉,避免轉型過程中有些人被迫承受更高的成本或犧牲。

這樣的理念在面對能源貧窮等問題時,顯得尤為重要,例如無家者群體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無家者在外流浪,其身心狀況更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如夏季熱浪或冬季低溫,都可能對其生命財產造成危害。而為了應對氣候變遷調適,無家者對於安全的庇護所、獲取乾淨的水、電力的需求也可能提高。

公共資源的需求變大的同時,社會排除的結構性問題該如何解決?雖然社福單位會開設庇護所、提供物資,但許多無家者不願待在庇護所,因此需要去思考如何用其他方式針對個案提供基本能源所需,並降低社會排擠。

在此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如何改善庇護所本身的效能、空間規劃、對電器設備進行全新規劃?種種問題都顯示了「難以觸及的能源用戶」的多元脆弱性:經濟限制、缺乏資訊和社會排除所交織出來的困境,讓原本就處於結構性困境的群體,面臨更艱難的挑戰。

換句話說,淨零轉型不僅是環境與經濟的議題,也需要將社會正義與公平考量納入其中,而社福系統正是實現這一願景的重要橋樑。社福系統可以參與政策設計,協助辨識和降低轉型對脆弱群體的影響,確保轉型過程不增加社會不平等,並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

社福系統是公正轉型的重要推手,因為許多社福團體長期致力於確保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並提供具體的支援工作。在這樣的優勢條件下,藉由結合環境保護和社工服務,社福系統能成為低碳經濟與社會正義的連結點。

面對淨零轉型,社福系統的優勢是什麼?

然而,淨零趨勢對社福系統的影響是危機還是轉機?在ESG、CSR當道的時代,同一筆錢,企業可以拿來自己做淨零轉型、履行減碳義務,同樣可以達到回應國內外的倡議訴求。過去許多社福團體仰賴企業贊助執行手上的工作,如今企業想將這些信任(credit)收回自己手中,意味著交給社福界的資源減少,社福界的伙伴們可以說是叫苦連天。

在此同時,社會上對於非營利組織本身的減碳要求也提高了,社福團體不只要關注社會公義,同時要留心淨零轉型。也就是說,從實務面來看,社福系統提供的服務、產品,除了要有公益價值,還要有環境價值。關懷社會公益價值的伙伴,被吸引投入淨零、永續領域,成為綠領人才,不斷詢問是否有新的「永續社福」工作方法。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社福系統是否有機制或管道去理解、參與淨零轉型政策。社福團體在公正轉型中的角色,多半是評估誰受到影響、受到什麼影響,好一點的情況,社福團體能夠參與設計「如何減低影響的配套措施」。從政策面來看,非營利組織是否仍然只停留在「補救者」的角色?或者能擁有成為主體的潛力?這取決於能不能快速適應新需求、主動擁抱創新並整合多方資源。

所以說,在企業的公益行動與社福團體既有工作逐漸模糊的這個年代,社福團體是否可以借鏡企業的運作思維?過去主修社工,如今在永豐金控服務的湯曼琪曾分享到,商業上重要的競爭力在於核心價值(core value),也就是「我」可以為「你」帶來什麼。所謂的成長,即是更多人認同這一核心價值,繼而發揮更多串聯及影響力。在尋求企業支持的過程中,我們也許可以思考如何提高議題的啟發性,打造獨特且具差異化的連結,讓更多人感受到共鳴,尋求所謂的「共鳴經濟」。這種「共鳴經濟」將價值觀契合、情感連結和長期合作結合起來,突破傳統資助框架,讓社會工作與淨零目標在更多層面上產生共振。

但值得留意的是,雖然社福團體能成為淨零的主體,社會仍需避免轉嫁淨零責任到弱勢族群身上,否則只會回到非營利組織一肩扛起所有的老路。共鳴經濟需要點到為止,不能太過沉重,但也不能脫離實際的情況,才能真正向他人傳達組織所具備的社會價值及環境價值。

結語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新的「永續」社福工作,讓社福工作找到「永續」。在探索永續社福模式的路上,我們希望未來的每步都能和大家一起,創造出平等且共榮的環境。只有當每個人都能公平地享受淨零轉型的成果,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環境與社會的雙贏。如此一來,社會與環境才能生生不息。

本文於2025-02-12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