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哩島事故發生時,鄰近社區的媽媽們焦慮萬分。她們急切想知道真相,想知道怎麼做才能保護孩子,官員卻跟她們說:「妳們回家做餅乾,這整件事我們來處理就好。」
官方和電廠人員拐彎抹角,「儘管(二號)反應爐嚴重受損,實際核洩漏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影響微乎其微」,掩蓋真相,要民眾放心,趕快回去過正常生活。不過,琳達、貝絲、寶拉和喬伊斯不放手,還手牽手,組成「憂思母親與女性」(Concerned Mothers and Women),齊心因應核子事故。沒錯,她們也販賣自己烘烤的餅乾,所得就用來對抗謊言、追求真相的行動。
海蒂‧杭特納首部執導的影片《三哩島的母親》(Radioactive: The Women of Three Mile Island),就是以這四位媽媽為主,以及記者、律師和吹哨人為輔的故事。事故發生之初,社區居民經歷創傷,卻又無從得知輻射外洩的分布與劑量,罹癌的恐懼揮之不去。電力公司一再說謊,政府和核管會只顧維護核工業的利益,在犧牲的體系中,居民的福祉被遺棄了。隔年七月,電力公司為了省錢而把輻射排至空氣中;六年半後,不顧居民的強烈反對,一號機重啟,直到2019年9月20日因無法獲利才關閉。
在這部影片中,三哩島的母親們在飯桌邊、烤箱旁一邊做餅乾,一邊跟導演分享四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和抗爭經驗。儘管面對謊言、刁難、誤解與冷漠,甚至被逮捕、被查稅,她們仍然保持微笑,積極捍衛保護家人和社區的權利。
有時,她們也會落淚。那是懷孕期間擔憂寶寶是否健康時。那是細數家人、朋友和鄰居罹癌時。
擦乾眼淚,挫折之後再出發。隨著時光流逝,這四位媽媽「發展出力量、品格和正直」,繼續承擔責任,持續成長與前進。
我很喜歡影片的結尾,老少女們手牽著手,慢慢、慢慢走到河邊,望著對岸的三哩島核電廠。
不同於寶拉在廚房洗碗時,從窗戶就可以看到核電廠冷卻塔的塔頂,我是日常到金山水尾或獅頭山散步時,總會望向核二廠的兩座巨大反應爐,就在山丘和海岸之間。
家離核電廠那麼近!好不容易盼啊盼,終於盼到核一、核二廠安全下樁,進入除役期程,雖然歷經多次故障,雖然至今核廢難解。
不料,國民黨以氣候變遷和AI用電為藉口,近日已在立院院會排了議程,想要修法讓核電廠使用年限從40年延長為60年,非常令人氣憤。
四十年,夠了!真是夠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工博士卓鴻年直言,台灣地震頻繁、人口密度高,根本不適合發展核電,準時除役已是最低限度要求。
在面對這波「核能復興」,精確地說,應該是「核能討論復興」的喧囂中,誠摯推薦《三哩島的母親》給大家,一起來感受到來自遠方草根的力量,深思此地的能源發展,究竟什麼樣的選擇才是台灣可以負荷的?
她們會繼續做餅乾,我們也要繼續加油。
延伸閱讀:
1.〈和平原子能:三哩島事故〉,《原子與灰燼:核災的全球史》,謝爾希.浦洛基著,黎湛平譯,貓頭鷹出版,2024/07/06
2.《Three Mile Island: The People’s Testament》,Aileen M. Smith,March 27, 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