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氣候臨界影展」影片推薦-《西伯利亞冰與火》:你和土地的關係是什麼?

你會聽燒柴火聲ASMR入睡嗎?是否也會在出遊露營時享受柴火燃燒添暖的氛圍?住在副熱帶國家的我們也許難以想像,但是當濕度夠低,溫度到達一定程度時,強風吹拂就可能引發整片森林大火,屆時哪怕整片森林的燒柴火聲,也沒有人能安睡。

《西伯利亞冰與火》這部電影正是討論在西伯利亞一村落「修洛崗」(Shologon)遭遇森林大火,政府與村民如何與自然災害應變、共處的過程。由於修洛崗位於俄羅斯政府的「控制區」中,政府認定該區域因幅員遼闊、人口稀少,因此當森林大火發生,並不會採取積極措施協助森林大火造成的災害與狀況。

片中飽含西伯利亞冰原的自然意象,雪、風、森林,以及原本應當溫暖和煦的柴火,卻成為無法控制的森林大火——橘紅色的天空、漫天灰燼。此起彼落的咳嗽聲,那是沒有學過滅火的當地村民徒手滅火的身影。他們稱森林大火為「火龍」因為森林大火彷彿是活的。村民苦笑著說:原本以為來到森林可以遠離網路獲得片刻的休息時間,卻沒想到這一來就是幾個月的時間,而火勢仍然在,人們為了生存撲火,積勞成疾。

多數人生活在都市的現代,除戶外活動外,或許就是在天然災害發生才會更加凸顯人類之於自然環境的渺小。撇除關於環境運動、愛護自然資源等早已熟知的解答,我們還可以用什麼眼光來看待自身跟自然的關係?這讓我想起曾經與不同團體為學習河川治理概念,走訪台灣的溪流。透過現有的河川治理評估量表去理解政府及市景、河川生態相關專業人士,以及社區住民對於河川治理的想像。究竟在上、中、下游,有多樣、大小不一的石塊及生態圈,抑或整齊劃一的設計更好?水流的高低差、堤岸高度如何才能夠被稱為是理想的河川治理?也許在各地的水土狀態、因應發展會有不同的解答。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走訪當天有位夥伴提到,人們在面對自然環境時,其實本來就很難完全避免淹水(甚或其他自然災害)的發生,遑論眼下我們面對的其實是更高強度的極端氣候。我們能做的也許是,重新學習如何與自然環境共處,學習在多變的環境下與整個生態共同承擔、調適不同災害帶來的生活變動,而不再僅將自然視為一種人類視角中心的「風險管理/評估」事項。當「風險」不再成為必須全然避免的事項,面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從最高規格的「避免災害影響」顧慮,轉而思考:倘若必然可能受到影響,如何保全生態的生命與安全。或許不失為人類真正讓生活「回到自然」的一種方式。

對我來說,本片提供了另一種根植於自然環境的人文視角,讓看待自然環境/災害不再只是停留在「不要來侵擾我,才是安好」的單一方便概念。2025年1月發生在美國整整一個月的加州大火摧毀了許多人畢生的家園,甚至是世世代代累積下來的珍貴回憶。人們從沒想過自己的家園會在一夕之間燃燒殆盡,也未曾想到,2021年夏天發生在西伯利亞「控制區」中的野火灰燼後來被發現飄到了北極。

我們無法控制風雨、控制火、控制雪、如同逐漸失去四季的台灣,同樣也是認知到自身渺小的此刻,提醒我們敬畏大自然,調整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不只是關於對環境有益的行動,也關於我們如何重新定義土地、活回自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