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微電網、迷你光電:台灣提升再生能源韌性需要更多元思考與社會溝通

丹娜絲颱風已過去約兩周,各地傳來許多光電板被吹落的畫面,引發大眾對太陽能強韌性感到質疑。漁電該如何共生?哪裡還做得不夠?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台灣社會正在喪失對再生能源的信任,這是發展再生能源的一大警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盟)呼籲政府,必須在一次次的質疑與爭議中,正視再生能源的問題,針對問題正面回應、務實解決,才有重獲民眾信任的可能。

丹娜絲颱風已過去約兩周,各地災情正恢復中,社群媒體上許多台電人員復電辛苦的身影,令許多人網友感動、不捨。但對再生能源的許多疑問也不曾間斷,有的針對再生能源為何無法在缺電時發揮功能,也有對於太陽能強韌性感到質疑,更有急著用各種損壞的太陽能板影像來證明再生能源不可行。

再生能源具高恢復性,需成為易受衝擊與脆弱區域的支持後盾

任何發電方式都有其風險,在強烈的16、17級陣風下,所有物品都有可能吹落,光電板的損害或掉落也是必然。

再生能源的特點之一,是具備降低風險以及最短時間恢復供電的能力。由於躉購制度或售電給企業的商業模式,無論是屋頂或地面光電,案場損壞後由於沒有發電就沒有收益,又必須確保穩定發電,因此,系統商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復電。

案場通常會有保險,也有確保安全穩定的結構技師簽證。簡單來說,由於光電案場是設備的所有者的「生財工具」,商業機制的驅動,成為加強與縮短了供電恢復力的原因之一。

不過,短時間內恢復供電的光電案場,實際上但卻無法在鄰近社區缺電時,提供電力作為緊急備援之用。尤其是大規模的地面型光電與漁電共生,案場與周遭的家戶、社區、聚落、農漁村以及在地產業,在災害風險下脆弱度的支持度、強化社區韌性之間,可說是完全無關。

這次風災受創嚴重、也是地面光電與漁電共生案場最集中的嘉義與台南沿海,便凸顯光電案場與在地社區的疏離,以及當地居民強烈的相對剝奪感。

這次風災受創嚴重、也是地面光電與漁電共生案場最集中的嘉義與台南沿海。凸顯光電案場與在地社區的疏離,以及當地居民強烈的相對剝奪感。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漁電共生需讓漁民共同討論、高度參與

以漁電共生來說,過去在討論漁電如何共生時,部分漁民、民間團體多次提及養殖魚塭上方不應該只是設置光電的「場域」,而必須要與下方的養殖魚塭、漁民、聚落、在地產業有所關聯;不只是魚可以在光電板下養得起來,而是太陽光電如何能夠協助養殖漁業在面對天災時,把風險降到最低,以凸顯「共生」的意義與價值。

最基本的就是供電。以養殖漁業而言,水車運作是養魚的命脈,許多漁民會在魚塭旁的寮仔過夜守著水車,為的是確保某些季節跟情況突然停電、水車無法打水供氧的狀況可緊急應變。

我們期待,至少漁塭上方的光電板能夠在停電、水車無法運轉時,能搭配儲能自發自用,可供給基本的電力使用,以減少災損。不過,目前並無相關機制要求能源業者必須要設立相關儲能設備與責任。

綠盟建議政府在既有的機制下,例如環社、漁業環境友善公積金等制度,要求既有的漁電共生案場與業者建立起基本的「共生」模式,例如供給平時或緊急用電時的光儲設施。與漁民共同討論、高度參與的「共生」模式必須成為未來的漁電共生案場的標配。

不只是魚可以在光電板下養得起來,而是太陽光電如何能夠協助養殖漁業在面對天災時,把風險降到最低,以凸顯「共生」的意義與價值。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再生能源需搭配儲能設備提升韌性

鄰近農漁村的其他地面型案場也是如此。當災害來臨,附近的光電案場如何在社區緊急供電上補位?若案場能與社區合作提供光儲設備,供給鄰近農漁村冷凍櫃等設備使用,或許還能撐至物流收貨時間;社區無電可用時,聚落中心的廟宇或活動中心若有基本儲能設施,至少還能供給居民基本手機充電使用。

但現況是,這些脆弱地區與村落乘載了大規模的光電案場,卻無法在必要時得到支持。光電案場在必要時支撐起脆弱社群,是一種共同體的打造,案場若僅被視為收益的發電設備、與所在地的毫無關聯或斷裂,將更加深民眾與綠能的距離與不信任。

我們不應該把電力恢復跟韌性的責任完全交由個別農漁民來負責,當光電是鄰居、是台灣供電系統重要的一環時,更應該正視光電廠跟周遭社群、在地產業間的關係,以及思考如何強化區域韌性。光電應該成為脆弱群體的後盾。

發展多元型態的光電,打造區域微電網

上述的情況在屋頂光電也是相同。多數合法的屋頂多以出租的方式租賃給系統商設置光電設備,系統商以躉購方式營運,當該家戶缺電,屋頂上的光電設備是無法供電給家戶使用的。建議政府未來在政策推動上,需加強家戶型太陽光電搭配儲能設備的推廣與獎勵補助,並朝向打造區域微電網(Microgrid)邁進。

當台電無法供電時,個別家戶若有光儲設備,能滿足一定時間跟程度的電力使用。

微電網的建置,簡單來說是結合區域內的分散式電力系統,實現區域內的電力自給自足,當主要電網發生問題,可以轉為獨立電網,在彼此互相調度下,滿足區域內用電,發揮可靠性以及能源自主韌性。

因此,在既定的區域內,分散式電力如太陽發電設備與儲能設備的建置是關鍵,是形成區域能源自主系統的基礎。

在既定的區域內,分散式電力如太陽發電設備與儲能設備的建置是關鍵。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發展可移動、可拆卸、可攜的微型光電

此外,這次風災中也看到許多農漁村家戶屋頂結構的脆弱、無法抵擋強烈陣風被吹掀,除了設置在屋頂上的光電設備,建議政府未來推廣家戶光儲設施時,也能朝向可攜式、小型的太陽光電搭配儲能設備自發自用,當災害後造成停電情況,可儲電使用,或者帶著走、移動到家戶之外的地方儲電,成為家戶必備的家電設施。一方面免屋頂結構脆弱導致光電板的損壞或吹落,可移動、拆卸、可攜帶的特性,在運用上更具彈性靈活。

另一種發展方向是不結合儲能設備、即插即發即用的微型光電板(mini-PV)。2012年首爾市推動「省下一座核電廠」計畫中,看到可拆卸、裝在陽台的微型光電板的可行性。

2025年,這種插入式光電(Plug-In PV)又稱為「迷你光電」或者「陽台光電(balcony PV)」,在德國證實能夠普及、民眾接受度高、約有95萬個設備已經在一般家戶中實際運作。這種即時發電、即插即用、直接抵銷家戶用電的小型光電,對於滿足般家戶白天用電量非常有幫助。

未來,多元光電發展與推廣是必然,彈性運用、以應變各種災害的來臨,會是未來相關政策的研究和發展重點。

我們也看工研院與在地廠商共同研發的E-Cube光電儲能設備,進駐到台南許多受災社區提供臨時充電站、提供基本電力。

這種可同時支援多個充電需求的移動式基礎設施,未來如何更普及、在平時由哪些單位管理與維護、如何納入社區災時應變計畫中系統性的發揮作用等,都可以在這次風災的經驗中,一併往前思考。

這次風災中也看到許多農漁村家戶屋頂結構的脆弱、無法抵擋強烈陣風被吹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正視再生能源的問題,務實解決,才能重獲民眾信任

然而這次風災究竟造成光電多大的受損程度?地面與屋頂光電的受損情形如何?這些受損的光電板該如何處理、清運?對環境的影響是什麼?受損狀況對整體電力影響為何?種種問題充斥在各社群媒體上。

起初僅能從媒體報導得知全台耗損的光電估計占總安裝量約 0.24%,後來官方的正式數據是0.4%。社會大眾該如何理解這個數字的意思?這樣的損壞程度是很小、還是很大?我們仍無法從一個公開管道或平台知道目前的災損狀況與影響情形,仍必須從官方的報告中才了解0.4%代表的是災損數量約14.5萬片、重量約2,800公噸的太陽能板,且目前具資源化的處理機構只有4家,需要約1.5個月的時間,才可將這2,800公噸的太陽能板去化完成。

大案場有簽約負責清運的公司,然而小案場如屋頂型則未見統一清運的管道資訊,仍有部分民眾在社群平台上詢問哪裡有免費的清運公司可以協助。這顯見,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掌握災後光電損害情形以及數據回報上,並未建立相關案場損壞通報系統與統計數據(除了來自保險公司)。

我們建議應建立資訊即時公開平台,並針對案場受損通報系統建立流程,一方面可清楚區域性的分散式案場的損壞狀況、損壞情形與原因,作為未來加強案場管理的依據,也能確保回收情形、機制的運作與量能是否足夠與確實。

每一次災害都是一次對政策檢驗、檢討與修正的機會。未來面對極端氣候與調適,無論在防災或民防、國防能源安全等,都需要在基礎建設有所預備,政府在每次災害後,可以檢討後視為進步的契機,外界也非一味指責。

除了某些群體藉此放大再生能源對台灣社會的「傷害」,但關鍵是如何在一次次的災害下,正視問題、降低風險、強化堅固、縮短損害、並務實檢討機制,使台灣再生能源基礎設施一次次挺過災害並持續修正。

零風險不可能存在,應該在每次考驗下思考如何減災,強化再生能源基礎建設跟體質,以作為脆弱區域與族群韌性的堅實後盾。

本文於2025/07/18刊登於《CSR@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