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50週年,永續發展的挑戰與行動

為了迎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到來,聯合國於6月2至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辦「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Stockholm+50)。在1972年首屆會議的50年後,人類與環境的互動模式已不再侷限於技術的開發,而是上升至更多元且深入的項目探討,而為期三天的會議以行動導向(action-oriented)為基礎,廣泛討論環境保衛戰中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及後疫情時代的綠色轉型等新興議題。

除了大會主要議程外,許多會外活動也同時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這些會外活動針對特定議題提出更深入的討論。其中一項最關鍵的議題—綠色能源,由氣候解決方案審查平台(We Don’t Have Time)所舉辦一系列的會外活動拉開序幕。綠色能源在世界各國都是積極發展的重要產業,台灣也不例外,其中一場會議探討了綠能在淨零路徑上的指數型發展(Exponential race to net zero),一起來看看具體的內容有些什麼呢?

系統性轉型(Systematic Transition)

綠色能源早已不再侷限於生產技術的討論,更多元的面向如經濟、政治、公民社會都需要被納入,並且需要更多參與者加入才有辦法達成全面性的系統性轉型,而不是步調緩慢的漸進式改變。

能源、環境、水資源理事會(CEEW)創辦人兼執行長Arunabha Ghosh博士表示,驅使我們進行系統性轉型的三個因素包含能源獲取、能源安全及能源效率。全世界在2030年有將近8億人口無法取得能源,如何讓這些被邊緣化的群體取得乾淨且安全的能源是重要任務。以印度為例,印度需要每小時多產出1.5-2MW的電力以建立具彈性的電力結構,相當於每天必須多投入1.5億美元在保持結構穩定,在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後,金融是關鍵因素。

資本家手握大筆鈔票,但是否真的採取行動?資本家是否設身處地為弱勢族群著想並提供援助?綠能具有上千億美元的潛在商機,但投資者是否能將這個可觀的利益分散,使弱勢者加入這場由草根力量為主角的轉型?口號已經喊了數十年,只有將理念付諸行動才能加速整個能源地景的轉型並達到指數型成長。

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

科技的進步使綠能的製造更加容易,全世界的綠能總量飛也似的成長,但數大便是美嗎?大量能源產出的背後隱藏著我們肉眼不可見的浪費,無論是在製造過程、運輸過程或是終端使用者,因此,在能源的使用中,如何使各個環節中造成的環境成本、經濟損失及資源浪費減少亦不可忽視。

Alfa Laval公司(主要業務為熱交換、分離、液體輸送與處理)的能源部副總裁Julien Gennetier提到,越來越多政府及公司許諾將達到碳中和,但該從何下手?是產出或交易更多的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板?還是持續開發新能源來替代現有的技術?其實最便宜且最可持續的資源就是善用現有的能源,並將其效率提高。在不盲目增加綠能發電總量的前提下,沒有比提高能源效率更低污染的解方,要在淨零路徑上快步前進,預計要提高40%的能源效率,因此,仰賴熱泵或智慧電網等新方法將能源做最有效的配置是關鍵。

工業技術公司ABB銷售主管Åsa Granli也提到轉型過程中的癥結點-工業。工業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佔了全球的70%,其原因歸咎於老舊且低效率的生產設備,想要改變這個窘境的唯一解套是逐步汰換舊有設備,將低耗能的設備應用到當今世代。她強調,解決辦法已經成熟,現在需要更多的利害關係人來加速進程。此外,微軟公司的技術策略師Nexhi Deti也分享了身為國際領導企業在優化能源效率的措施,微軟於2009年提出第一份碳排放減量目標,後續亦提出如內部碳費、水資源補給目標(water replenishment)以及零浪費校園認證等措施,目的為達到排碳負成長及水資源正成長以及最重要的零浪費。他表示,微軟致力於完善能源分配及有效運用,設法善用新科技及知識解決環境問題,期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消除壁壘,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

新加坡能源公司Gurīn Energy的行政主管Assaad Razzouk在會談中反駁了主持人對於2022是綠色能源「豐收年」的言論。他語重心長地表示,人們已經紙上談兵了50年,而在50年間,污染的排放持續上升,許多大公司的減碳聲明及環境、財務報告中的數字真實性有待商榷。他點名美國石油公司艾克森美孚(EXON)、德國化學公司巴斯夫(BASF)以及日本豐田汽車(Toyota),他們發佈了一系列排放數字,但是卻沒有為造成的排放付出相應的代價,又是誰在背後為他們承擔?

所有人都可以高談闊論,用極度理想化的角度來想像未來的美好光景,但現實中的各種阻礙成為了各個國家難以跨過的一道高牆。綠色能源這塊大餅牽涉到各個社會層面,包括能源安全、社會經濟、地緣政治、國際合作、法律、公民參與等,族繁不及備載。

在大談理想後,以人為本的轉型模式還是拿回了主導權。何謂公正轉型?這個詞好像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這個話題的主軸還是專注在所有受影響的人群。能源轉型可以被視為新一次的科技革命,無可避免的,總是有被噤聲群體(Muted Group),舉例來說,該如何使前面所提及的無能源可用者能獲取乾淨且安全的能源?綠能發展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也使傳統能源的開發者丟了無數飯碗,新舊技術及知識的落差也使得民生問題被放大,凸顯出公正轉型的必要性。

因此,舉凡政府、學術機構、企業、公民團體等參與公正轉型的單位必須發掘這些被噤聲的群體,將他們做出連結,並輔助他們參與到轉型過程中,參加各個設計及決策,最終產生實質且有效的回饋,這才是聯合國訂定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真正意義。

台灣也在公正轉型的路上

台灣雖小,但也積極響應國際上的重要倡議,政府也發佈一系列的永續政策並提出2050的淨零目標與路徑。然而轉型的過程常涉及各種利益之間的角力與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的矛盾,各種因素所摩擦出的火花已不再是小小的火星,而是熊熊烈火。2021年的三接藻礁爭議、離岸風電造成的海洋生態衝擊以及近期太陽光電的設置引發爭地、漁權以及景觀影響均顯示台灣的能源轉型路上充滿顛簸,也正面臨公正轉型的挑戰。

英國淨零商業集團聯盟於2020年發表淨零轉型公正原則,其中包括目標的公正性(Fairness of Ambition)、課責的公正性(Fairness of Accountability)、遞交的公正性(Fairness of Delivery)、機會的公正性(Fairness of Opportunity)以及成本的公正性(Fairness of Cost),凸顯淨零推動需仰賴政府的決策與民間協力,才能讓所有利害關係人參與轉型,朝向零碳社會,建立更具韌性及公平的未來。

時隔50年,世界所面臨的環境危機只增不減,本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主張需重新定義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必須將自然融入現代發展的藍圖,並使所有人共享轉型所帶來的新生活,將永續轉化為日常選擇。同時點出,永續發展目標需要加強促進公共投資、並鼓勵更多私部門投入資金與野心為理想穩固地基,且新世代的年輕人的聲音需要更被重視,提出永續發展的觀點及行動。台灣身為地球村中重要的一員,期望國家、地方、企業與個人都能藉由國際經驗與資訊,團結一致突破困難,善盡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地球集體責任。

【什麼是 Stockholm+50?】1972年,聯合國首次針對環境問題在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舉辦了人類環境會議。該次會議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被視為全球討論永續發展的起點。為紀念 1972 年斯德哥爾摩會議,並慶祝全球環境行動 50 週年,聯合國於2022年6月2至3日於瑞典舉辦Stockholm+50 國際會議。本次國際會議定位為「行動導向」(action-oriented),著眼於如何加速政府與不同利害關係人落實2030永續發展發展目標的行動。會議主軸為“a healthy planet for the prosperity of all – our responsibility, our opportunity”「為人人可享有的繁榮打造一個健康的星球——我們的責任,我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