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遭標普ESG除名爭議,引發馬斯克(Elon Musk)強烈撻伐ESG永續評比,這些批評有理嗎?ESG評比究竟是永續共好還是惡魔化身?目前的評比中藏著哪些隱憂,企業又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永續評比?本文藉此次爭議事件,彙整永續評比問題,分享可行的案例解方。
特斯拉遭標普ESG指數除名,馬斯克痛批騙局
標普500ESG指數(S&P 500 ESG Index),主要是以一間企業對於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表現,來推薦給投資者的排行索引。衡量標準包括企業如何影響環境、如何對待股東外的利害關係人,像是客戶、員工、供應商、合作夥伴等。
然而,在今年度的更新榜單中,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卻被除名了,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貼文中表示:「石油公司埃克森(Exxon)被標普500評為全球企業ESG前十名,特斯拉卻沒上榜!ESG根本是個騙局,被偽善的社會正義鬥士們當作武器。」
標普:儘管電動車環保,但特斯拉停滯不前
標普道瓊指數北美資深總監暨ESG指數主管多恩(Margaret Dorn)在官方文章中,特別談到特斯拉被除名的原因。
第一,與同產業相比分數太低。特斯拉在標普道瓊ESG的得分保持「相當穩定」,但與不斷進步的全球同行相比,它的排名在汽車產業中相對下滑、跌到後25%。
第二,缺乏低碳策略,指的是公司「如何降低碳排強度」與「因應監管風險」的策略。筆者查閱在特斯拉《2021年影響力報告》(Tesla Impact Report 2021)中,雖有提及能源和排放的環境衝擊,卻沒有參考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揭露建議(TCFD)針對未來企業可能面臨的「氣候重大風險與機會」多做說明。
第三,缺乏商業行為準則,爭議事件處理不當。標普的評比方法學中,包含媒體與利害關係人分析,將評估企業涉入重大爭議事件的潛在風險,而特斯拉在此項目表現欠佳。原文特別提到特斯拉佛利蒙(Fremont)工廠的惡劣勞動條件與種族歧視事件,以及對自家自動駕駛有關的傷亡事故處理不當,都影響特斯拉的得分。
最後,多恩表示「儘管特斯拉有助於終結燃油車,但從更廣泛的ESG角度來看,它已落後於同業。」
ESG評比是永續共好,還是惡魔化身?
在彭博報導中,特斯拉稱ESG指標存在「根本的缺陷」,近期一直抨擊ESG的馬斯克甚至在推文中把企業的ESG比喻為「惡魔的化身」,並表示ESG評比如果不修正的話就應該刪除。
CNBC報導就曾指出:「目前ESG評比並未衡量公司對世界的正向影響,反而側重於ESG相關風險如何影響企業獲利。個人委託給大型投資機構的ESG基金,可能並未察覺錢被用來買那些讓氣候變遷更糟而非更好的股票。」舉例來說,大眾會直覺認為電動車比燃油車環保,所以ESG評分會更高,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特斯拉《2021年影響力報告》中,抨擊其他同業即使繼續生產搭載內燃機的汽車,只要在製程中減少些許溫室氣體排放,就可能獲得更高的ESG分數。另外,多數排放是在客戶開車時產生的,這些數據往往被錯估或基於「不切實際的假設」下被呈報。
所以特斯拉認為,ESG評比應建立一套系統,用來衡量和審查我們對世界實質積極的影響,使得不知情的投資者可以選擇支持有正向影響力的公司。同時,大型投資者、評鑑機構、企業和社會大眾需要協力推動變革,改變才會發生。
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為ESG除了環境面之外,也要評估特斯拉的治理和社會面表現,像是前陣子上海封城造成特斯拉在中國工廠停工對供應鏈的影響,或是前述提到的佛利蒙工廠惡劣勞動條件與種族歧視事件,還有美國加州的職場性騷擾訴訟等,都應該要一併納入考量。更別説特斯拉以環保公司自稱,卻仍在近年有因涉嫌違反電池回收規定,被德國環保署開罰約四億台幣(1200萬歐元),以及因違反空污法及相關排放標準,遭美國環保署裁罰約760萬元台幣(27.5萬美元)。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就算一間公司生產環保產品,但本身的生產過程和公司的作為不一定符合ESG的評比要求。
永續評比隱憂,到底誰說的算?
近年來企業永續框架準則、標準、評比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但一詞永續各自表述。
「ESG」可以指從投資人的視角,以環境、社會、治理的三大面向去檢視一間企業的競爭力,特別是財務報表上無法反映的資訊。而目前國際知名的企業永續評級系統(ESG Rating System),就是將企業總體ESG表現以量化分數呈現,提供給投資方參考。這會產生以下問題:
第一,研究限制,指標和算法差異造成結果不同。
例如MSCI ESG評級旨在衡量企業的永續治理表現是否足以抵禦長期、財務相關的ESG風險,特別關注「公司治理」項目的重要性而有較高的權重計算。但像是FTSE Russell ESG、Sustainalytics和S&P Global CSA則有各自不同的評估流程及方法,造成評級結果不盡相同。而且量化數據不一定能如實反映企業面臨的重大事件,例如特斯拉的種族歧視及性騷擾爭議。
第二,評比資訊不透明,造成漂洗疑慮。
各大ESG評比系統雖都會搜集一定比例的公開資料、相關新聞及爭議事件進行分析,但卻無法免費且公開地讓大眾檢視特定公司的評比資訊。另外,目前主流的國際評比皆是以英文資料為主要來源,特別是非英語系國家企業的評等在缺乏英文資料的情況下,更有機會失準,例如台灣環保署的中文裁罰資料就不一定會被評比公司納入參考。
第三,涵蓋面向過廣,造成過度簡化的認知落差。
因為評比資訊不透明,所以從最後的評等結果中,無法直觀地看出一間企業「好在哪裡」或「哪裡做不好」,造成不同利害關係人關注的重點不同時,更容易產生認知落差。然而,評比機構本身也是靠「產製評比」作為商業模式的盈利來源,所以將評比方法學和資料作為商業機密也無可厚非。只是許多相關研究也指出,這其實是信用評級機構本身商業模式中的根本問題。
我們該如何看待永續評比的虛與實?
ESG在台灣也快速成為顯學,前述的問題當然也無可避免。因此在ESG成為企業永續的動力之外,我們必須回到問題的根本:「你心目中的企業永續是什麼?」是一家企業「保持競爭力」可以永續獲利的能力嗎?還是把永續當作是企業面臨損失的風險?抑或是把永續當成爭取公關曝光的減碳競賽?
筆者認為還是要回到初衷,企業除了本業之外應該要進一步思考內部文化的「好」是什麼,並且能透過不同的評比來看見「可以更好」的地方。
如前述特斯拉生產電動車幫助減碳很好,但在營運過程中也要避免種族歧視和性騷擾文化爭議。企業應該要「役物,而不役於物」,善用永續框架標準評比工具,而不是被評比工具制約,像是GRI的重大性議題分析就是幫企業找出利害關係人關注且對企業具有衝擊的議題,特斯拉的影響力報告中就無此項分析;標普點出的「缺乏低碳策略」特斯拉也沒有依據TCFD架構回應說明,都是可再精進的地方。
若是回歸永續議題的初衷,這樣不管評比的方法再怎麼朝令夕改,都能回應到問題的根本,例如若企業將「氣候變遷」列為重大議題,有完整回應TCFD框架要求並完成碳盤查和減碳目標設定,這樣在各大評比中有關氣候變遷無論是減緩或調適、機會或風險,甚至是能源、水資源、廢棄物的題組中都有相關的脈絡可依循,就不會無所適從。
當然這些作為都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需要不同部門間通力合作、肯認不足、承諾當責、提出行動計畫才能持續進步,朝向真正的企業永續。
ESG檢測儀,協助企業落實永續共好
另一種觀點,則是NGO認為的企業永續想像,希望「以公開資訊監督企業作為」的精神,讓企業負起責任,擴大民間參與共同監督企業表現。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推出的ESG檢測儀,就是透過蒐集公開數據,解決了前述「評比資訊不透明,造成漂洗疑慮」的問題,企業主動揭露ESG資訊也是贏得利害關係人信任的好方式。
針對目前ESG評比「涵蓋面向過廣,造成過度簡化的認知落差」問題,ESG檢測儀也針對不同面向列出NGO觀點在意的指標。
在環境面向,除了企業違規資料,考量到氣候變遷、循環經濟等議題日趨重要,所以在蒐集項目新增廢棄物、溫室氣體排放等項目;而在治理方面,將企業的財報、子母集團關係網絡等資料彙整後視覺化,讓資本的流向更為清晰,避免綠色投資選擇了高污染高碳排的集團白手套;在社會面向則包含了職業安全、違反勞動法規紀錄、員工組成及薪資等項目。
雖然環境NGO組織提出的方案仍有一些研究限制,但實際上就是回應對永續議題的本質——企業應該如何透過治理來對待社會和環境,像是有污染裁罰、違規紀錄就應該被監督,而不是一昧地隱惡揚善只強調利潤和特定影響力指標。
我們不妨將像是ESG檢測儀這樣的新嘗試作為一個企業健檢工具,除了鑑別出真正對環境永續的企業,也協助企業自我健檢落實永續共好。如果認同ESG檢測儀的理念,歡迎一起成為推動企業永續轉型的支持力量!
全文同步刊登於2022.06.11 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