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國會議(COP27)即將在11/6至11/18於埃及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舉行。本次的COP27被定位為「督促落實的峰會」(“implementation COP”),並以「共同落實」(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為大會標語。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舉辦了【各國向零競逐,台灣能做些什麼?-COP 27 氣候峰會解析】講座,由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博士擔任主講人,同時邀請環境正義基金會專案主任葉于瑄、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李河清教授擔任與談人,一起解析本次COP27中全球氣候政策最新方向。

多重危機下的COP 27,COP 26的承諾兌現了嗎?
本次會議在重重危機下舉辦。因烏俄戰爭,各國擬逐漸脫離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卻增加燃煤使用量,今年全球燃煤造成的排放量估計將增加2%,與COP 26逐步減煤的承諾背道而馳。與此同時,中國與美國的關係緊張,兩大碳排國在COP 26上達成的氣候協議被迫中止。在大國政治角力外,不可忽視的還有愈發嚴重的極端氣候現象,面對全球熱浪、巴基斯坦洪災、中國旱災等氣候災難,已無法再以承諾來掩蓋其中造成的損害及賠償責任,需要真正的政策實踐將承諾兌現。
值得慶幸的是,根據IEA發布的國際能源情勢報告,依照目前各國正在施行的氣候及能源政策,雖與達到淨零的目標仍有一段差距,但已經具有扭轉長期以來持續增長的化石燃料需求的能力。
在2021年的COP 26,各國立下了種種氣候協議與宣言,但這些承諾是否被具體落實?美中兩國共同承諾減少甲烷排放的計劃被擱置,以致於兩國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無法兌現。此外,巴西簽署了森林與土地氣候宣言,但在前任總統執政下森林砍伐量仍然居高不下,今年政權易主後雖有明顯的減緩,但與減緩森林退化10%的目標仍有差距。
在零排放車輛承諾上,歐盟已通過2030禁售燃油車的法律,而美國的加州及紐約州亦頒布相關命令,但這些自願性的承諾是否能夠帶動全球各國響應並實踐,後續的走向還需要觀察。

COP 27三大關鍵詞:全球盤點、工業去碳化與公正轉型
COP 26新增加了提升減緩承諾與加速落實工作計畫(MWP),在每五年一次的全球盤點機制(GST)外新增了每年一次的檢視以加強減緩力道。在調適方面,今年預計將產生如SDGs相似的指標以建立更明確的標準以及因應計畫,讓調適不再是模糊的觀念,而是有跡可循並能即時檢視調適缺口。而今年大會議程也納入損害賠償議題,將責任以科學方法歸因,並建立具體損失及損害財務機制,期望於COP28啟動相關資金。
此次也將聚焦科技研發、資訊揭露、市場需求及公共採購四個面向討論工業去碳化的進程,旨在將低碳原物料主流化,促使鋼鐵業者購買符合零碳標準的原料。而歐盟即將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也是輔佐此政策的助力,使同業仍保有競爭力。而過往較少談論的公正轉型也是本次焦點,將討論青年綠色就業與自然解方下的尊嚴勞動,國際勞工組織設立的公正轉型展館也將廣泛討論相關議題。
COP 27之外,人民的聲音
過去兩年因疫情因素限縮了COP的參與程度,各國NGO被分配到的名額大幅度縮減,而此次好不容易能重啟談判,卻又因通膨導致高昂成本,以及埃及在人權方面的社會問題,導致許多NGO無法參加。
為回應此現象,環境正義基金會舉辦「人民的COP」,匯集最前線的氣候故事錄製成影片,並於線上舉辦以損害賠償、氣候正義及減緩為主題的論壇,匯集來自30國、45支影片的資訊後提出十點《人民致出席COP27世界領袖的氣候宣言》,其中包括達成淨零宣言、減少化石燃料補貼、自然解方及氣候金融等聲音,希望各國代表在談判桌上能夠產生對於現今氣候現實真正有助益的結果。
而環境正義基金會也發布《環境正義基金會致台灣政府氣候政策報告》,分析台灣在氣候治理政策中的不足並提供政策建議。其中包括台灣在2030年減碳目標20%的訂定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所訂定的平均減量40%目標相距甚遠,且缺乏管制工具。並且,自然解方的潛力未被充分利用以致於拖延了減碳進度。公部門缺乏對於調適的認知亦導致相應的政策窒礙難行,間接導致人權相關的保護工具難以建立。此外,台灣缺乏完整的金融政策以因應氣候衝擊,且低落的投資透明度及高額的化石燃料補貼也變相加劇了氣候危機。因此,COP 27後政府應建立完整思維並強化整體氣候危機意識,精進各部會所需氣候能力且明定機關權責,使跨部會的合作機制更流暢,避免氣候政策被邊緣化。

調適在氣候政策中的重要性
長期關注氣候議題及參與COP的李河清教授延續兩位講者的脈絡,指出除了眾所週知的年度排放差距報告,在其他如減量、調適、金融補助等指標上亦有相關報告,這些報告雖然確立許多目標,但施行方面仍然與現實脫節,存在許多落差,因此需建立更完整且堅固的政策工具以應對可能產生的爭點。
李教授特別強調調適的重要性,指出調適面向廣泛,社區營造、綠化、防災等都涵蓋其中,而應搭配硬體、軟體的改善及政策工具進行全盤思考,提出多元解方。例如,以工程方法建立滯洪池;以生物方法培育抗旱的種子;以政策工具施行南水北調等。過往提出的國家自定貢獻(NDC)中所提到的調適作為多侷限於森林覆蓋率,鮮少深入觸及其他面向,未來政府應強化調適面向的作為,使主題能夠更面面俱到的被分析與檢視。

台灣的成績能夠與國際承諾並行嗎?
去年,台灣在國際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數排名倒數第7,顯示台灣在氣候變遷的因應上大大不足,今年名次未見明顯進步,仍在後段班。台灣身為以製造業為主要產業的已開發國家,人均碳排居高不下,該如何降低數字並達到國際對台灣的期望將是一大挑戰。
綜觀台灣在氣候行動的成績單,雖然今年已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但詳細的策略擬定尚未明朗。而遲遲未修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也使台灣在淨零承諾上缺少了強而有力的管制工具。此外,台灣提出的2030 NDC中設定的目標也未加嚴,與國際目標仍有差距。並且,損害賠償相關的氣候資金與國家調適計畫也無明確的規劃,此次會議台灣的成績可視為不及格。
最後,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博士強調,台灣應思考要以什麼樣的角色響應COP 27,過去台灣雖時常被提及,但多成為美中角力戰中的棋子,如何讓世界看見台灣在氣候變遷下做出的努力?台灣是只以參與一場會議為目標,還是以加入公約並積極行動為願景?心態及策略規劃上的決心,將影響台灣在國際的影響力及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