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出逃——氣候緊急之下,我們能去何方?
氣候議題在與大眾溝通時,常常遇到的困境是它過於巨大的時間尺度,讓觀者即便知道議題與自己有關,但一方面難以知道自己會立刻受到的衝擊為何,另一方面也難以看見自己立即的行動可以帶來什麼改變。而隨著氣候災難越趨頻繁發生且衝擊程度提高,即便是生活在都會區的人們,也都能逐漸感受到氣候變遷如何被轉譯成日常生活中種種不便,而《氣候出逃》所聚焦的三位主角,面對危急存亡之秋的氣候巨災,更是只能被迫離家前往未知的遠方。
三位主角雖然面臨不同的危機,卻同樣因為不斷惡化的氣候在生存邊緣掙扎,只得以不斷重複、已然成為儀式的生活瑣事讓自己仍能勉強度日,彷彿在等待著被迫出逃那天的降臨。在印度戈拉馬拉島,海平面不斷上升入侵居民賴以維生的種植土地;在肯亞圖爾卡納,乾旱像是永遠不會停止般地危害牲畜性命;在加勒比海的聖馬丁島,海平面上逐漸進逼的超強颶風即將威脅到所有人的安危。而身為女性的她們,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卻還被社會角色加諸在巨變中照顧家庭的期待。
影片除了聚焦氣候災變,更點出氣候變遷不正義、和其身為「風險加速器」的本質。氣候不正義,指的是人為氣候變遷雖肇因於極少數大量排碳的國家和人群,承擔最高風險的卻是排碳最少的族群,例如女性、貧窮者、生計高度且直接仰賴自然環境者;這些族群原先即因為這些身份面臨歧視、被系統性排除在主流社會外,往往不是政府治理優先思考的族群。當氣候災變來臨,這些脆弱群體在調適風險能力較低的情況下,卻面對比其他族群更高的風險暴露度,將其推向更糟的生存處境,和可能隨之而來的群體衝突、污名化。
沒有人向片中主角們解釋世界為什麼演變至此、又該做什麼才能夠改變現狀,不知苦難何時離去、災難何時降臨,於是只剩信仰可以提供慰藉、只有離開能夠終結痛苦。然而出逃不僅僅是人群的流動,更是一種文化傳承被迫斷裂、一個群體生活型態被迫消逝、一個地方的記憶被連根拔起。當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地方不再適宜人居,就會有越來越多記憶在地圖、歷史上被抹除,能夠豐富世界的多元宇宙觀,也將變得單調無彩;最可怕的是,氣候變遷持續惡化下,有一天我們將無處可逃,只剩下不再宜居的地球,而我們也只能被索然無味的日常磨耗殆盡。
為了不讓《氣候出逃》主角的處境成為所有人的未來,邀請大家在觀影後一起更認識自己和親友可以如何在生活中有效減碳,或成為氣候行動的催化劑,讓更多人一起捲起袖子來創造改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