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氣候臨界影展」影片推薦-《薩丁尼亞真相旅程》

對我而言,這是一部很具挑戰性的紀錄片。尤其正處於象徵另一個新冷戰的「俄烏戰爭」時代來臨之際,去觀看前一個冷戰時代下的一隅,「薩丁尼亞」的故事。

2022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起一年多來的惡戰,除了多面向的全球影響和衝擊外,最震撼的還是直接的畫面與即視感,當我們看到不忍足睹的斷垣殘壁或是硝煙下的廢棄的裝甲、人、機遺骸,都讓人深深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剛剛經歷過慘料的狂轟濫炸。

即使戰爭之後,這些殘局的受害者,可能還是另一個災難的序曲。除了大量的傷亡之外,戰地如同全無防範的有毒廢棄物棄置場,難以估計的環境生態浩劫,彈藥和導彈的重金屬、燃料和化學物質殘留滲入土壤、地下水與空氣。不說原子彈與化學武器,所謂「常規武器」中,近代戰爭如越戰使用「橘劑(落葉劑)」,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中使用貧鈾彈,造成水土輻射污染與新生兒健康疑慮,都是著名爭議案例。

這是「戰爭中」與「戰爭前」的場景,都是悲劇。然而我們比較少關注的是「戰爭前」的過程或影響。是的,關於新武器研發、關於試射、關於試爆、關於演習。

薩丁尼亞島(義大利語:Sardegna)位於地中海,是義大利境內,僅次於西西里島的第二大島,大概是台灣的三分之二大,人口不到台灣的的十分之一。「薩丁尼亞真相旅程」這部紀錄片,就是關於這個島很多軍事基地與炸射場的「軍工地圖」的地理彙整、時空梳理與人民之聲。

薩丁尼亞島上的軍事基地設立時間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43年,同盟國盟軍在義大利南部登陸,並於之後的幾個月內佔領了整個義大利南部和薩丁尼亞島。當時,美國軍隊在島上建立了一些基地,用作物資補給、維護和裝備儲存等方面的用途。自此以後,薩丁尼亞島一直是美國和北約等組織的軍事基地之一。在冷戰期間,這些基地在北約的戰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北約的轉型,薩丁尼亞島上基地縮減了規模,但仍然存在。

其中曾引起比較大的抗爭,是1969年在薩丁尼亞島上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反軍事基地抗議事件,美國空軍原計劃在島上建造一個新的雷達站以及炸射場,引起了當地居民和環保主義者的不滿和抗議。抗議活動非常激烈且持續了數週,最終取消了該計劃。也是本片英文名稱Balentes – The Brave Ones(Balentes為薩丁尼亞語,意思是指勇敢的人,為保護弱者免受壓迫而努力之人,)的指涉,這場抗議事件被視為Balentes,同時也是義大利環保和反戰運動的一個里程碑。

每一個戰場都是「炸射場」;而每一個炸射場,即使只是試驗,衝擊與後遺症,也就猶如戰場。

薩丁尼亞島上的軍事基地和炸射場對當地環境造成了污染和健康影響,其中包括釷和耗乏鈾等有毒物質的污染。貧鈾彈(Depleted Uranium, DU)是一種使用耗乏鈾製造的彈藥,具有高密度和穿透力,通常用於穿甲彈和反裝甲彈中。由於其效能和成本優勢,過去幾十年中被廣泛使用。這些物質在環境中長期存在,可能對當地居民和生態系統造成長遠傷害。全球對貧鈾彈的關注和反對越來越強烈,許多國家已經禁止或限制使用,而其他國家也在積極尋求替代品,但現仍持續中俄烏戰爭,已發現有使用此類武器。

而除了污染與環境問題之外,片中也隱約處理了一個「島」的發展選擇:高檔消費類型的「觀光產業」?生態、文化、歷史、農漁業的遺產共生?想像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石化產業」?或是被國家與政治命定的「軍工產產」。但這些不是同時擺在眼前,可以平心靜氣、等價思量的選項,反而具體而微呈現了複雜時空脈絡下,各種不同權勢的博奕。還有那些夾雜著「國家機密安全」、「軍事需求」這個「大我」,與政治人物的職權順勢讓渡下,都讓片中的推理連結,故事、人物與結構,鮮明不已。

對我而言,這是一部很具挑戰性的紀錄片。除了在另一個新冷戰時代來臨之際,理解和面對戰爭的前、中、後及其複雜外;還包括我之前從未關注,但會開始想了解的台灣曾經以及現在的炸射場以及附近的住民:屏東佳冬(枋寮)炸射場、屏東九鵬飛彈試射基地、台東太麻里炸射場/靶場、小蘭嶼炸射場、澎湖白沙鄉草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