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核電、天然氣絕非綠能 ,譴責歐盟永續分類成為漂綠工具

繼歐洲聯盟於2021年4月就《歐盟分類氣候授權法》(The EU Taxonomy Climate Delegated Act)的內容達成協議後 ,歐盟再於2022年2月2日宣布增列天然氣、核電為 「歐盟永續活動分類」(EU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activities)的「綠能投資」。歐盟執委會日後將依據專家小組聯合研究中心所定的「綠能投資」分類,浥注能源轉型基金於天然氣、核電等產業,並為《歐洲綠色政綱》投資範圍提供判斷標準。

由於該項背離科學的新分類是天然氣產業、核工業、農企業(agribusiness)在歐盟大力遊說的結果,此事遂引發盧森堡、奧地利、葡萄牙、丹麥、德國等會員國的反對,且奧地利和盧森堡已經宣布將對此分類法規提起訴訟。歐洲議會綠黨議員暨歐洲自由聯盟議員(the Greens/European Free Alliance)、國際非政府組織、歐洲學界國際金融集團、歐洲智庫、歐盟執委會技術專家小組、氣候運動者童貝里(Greta Thunberg)亦嚴詞批評歐盟「永續活動分類」 淪為漂綠工具、「造假的氣候行動」。


德、奧、盧、葡、丹麥譴責歐盟 破壞分類可信度

在一份2021年11月11日的官方聯合聲明中,德國環境、自然保護和核電安全部長舒爾茲(Svenja Schulze)、盧森堡環境、氣候和永續發展部長迪施堡(Carole Dieschbourg)、奧地利氣候行動、環境、能源、交通、創新和技術部長格威斯勒(Leonore Gewessler)、葡萄牙環境和氣候行動部長馬托斯. 費爾南德斯(João Pedro Matos Fernandes)與丹麥氣候、能源和公用事業部長喬根森(Dan Jørgensen)等人直言,歐盟「永續活動分類」原先旨在依照地球限度訂出具有科學公信力、目標導向的標準,以確保經濟活動能在生命週期中達成環境永續。然而新的分類中增列核電,不僅完全違反「不構成嚴重傷害」環境和人的原則,更與規範的原意背道而馳,嚴重破壞歐盟分類的可信度、完整性與效用。該分類意圖以「永續」之名誤導市場投資人,更是不可取。

較諸各國部長級官員,歐洲議會綠黨議員暨歐洲自由聯盟議員則是一語道破 ,歐盟「永續活動分類」公然漂綠天然氣、核電等污染產業形同歐洲能源轉型走向滅亡之路。 該分類不僅影響金融業、保險業、乃至於市場投資者的融資 、投資決策,更會使歐盟各會員國堂而皇之地為天然氣和核電大開補貼之門。在各國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錯誤的分類必然會排擠再生能源發展。如此一來,歐盟非但無法達成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更會造成「歐洲的能源轉型崩壞」(Meltdown for Europe’s energy transition)。

因天然氣廠每度電的碳排高達340公克,而核電在核燃料循環各階段皆會產生輻射危害,世界自然基金會歐洲政策辦公室的永續金融發言人埃維斯頓(Henry Evistonml)遂痛斥歐盟維護污染產業利益的決策為「一項科學恥辱」(a scientific disgrace)。


核電不永續:歐洲核廢管理、最終處置至今未解

不僅政界、環境界、科學界亦嚴正批評歐盟決定。歐盟執委會技術專家小組13名專家更於2021年12月21日在請願書中力陳,核裂變與永續活動八杆子打不著,呼籲執委會切莫一錯再錯,視核能為綠能。

由德國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Heinrich-Böll-Stiftung)委托學者所做的研究報告特別指出歐盟聯合研究中心漠視歐洲各國超過半世紀以來使用核電的困境。 在歐盟27個會員國中,目前僅有3座反應爐完全除役。然而歐盟聯合研究中心所做的評估並未提及放射性廢棄物管理、相關費用從何籌措,乃至於如何建立相關管理機制等問題。

該研究指出,若僅估算歐盟27國管理放射性廢棄物的費用,就會高達4,220億至5,660億歐元,這還不包括歐盟會員國未來的除役費用。此外,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完全漠視在歐洲運作核電廠數十年以來,尚有近半數的歐盟會員國至今仍未有低階核廢料貯存場,更遑論設置高階核廢地質處置設施。

自二戰結束以來,歐洲在高階核廢最終處置的經驗始終付之闕如 。不僅尚無任何一國完成地質處置設施。更有甚者,絕大多數會員國至今尚未展開設施的選址程序。在高低階核廢管理、貯存、除役、最終處置皆懸而未決的情況下,打著永續旗誌反永續,欺騙全球各界與投資人實為一大反諷。

綠色和平組織於2021年12月6日在柏林的歐盟執委會常駐代表處前抗議時直陳,核電為瀕臨死亡、毫無未來的危險技術,但在歐盟執委會的加持下,卻如同殭屍死而復生。歐盟各國不僅在核廢料管理、最終處置問題上和稀泥,更於核廢料的分類上動手腳。例如德國雖為會員國中最為堅定的反核國家,但德國聯邦法所定義的核廢料並未包括在德國境內從事鈾濃縮過程所產出的放射性廢棄物。德國政府既已避談自身所產出的放射性廢棄物,又豈能真正落實核廢管理。


歐盟「永續活動分類」淪為官資一體的漂綠工具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早在2021年3月31日已於《核能、天然氣絕非綠能  勿以遊說漂綠取代科學評估》一文闡明,歐盟「永續活動分類」並未依據科學證據設立標準,而是聽任跨國企業頤指進退。自2018年初以來至2020年7月8日,任由天然氣與核能業者與歐盟決策官員舉行高達310次會議,干涉科學判斷。

歐盟產官共生的劣行現今變本加厲。依據地球之友、歐洲企業觀察組織(Corporate Europe Observatory)、歐洲食品與水行動(Food & Water Action Europe)等國際非政府組織於2021年10月所公佈的調查,自2015年至2021年間,包括殼牌、BP、道達爾、挪威國家石油(Equinor)、義大利國家碳化氫公司(Eni)、葡萄牙能源公司(Galp)、 歐洲氫氣(Hydrogen Europe)、歐洲天然氣(Eurogas)、歐洲煉油行業組織(FuelsEurope)、 國際油氣業者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il & Gas Producers)、歐洲化學工業理事會(the European Chemical Industry Council )等化石資本、利益團體與歐盟執委會決策官員一共舉行了568次會議,而歷年決策官員更是肆無忌憚地涉入71件化石資本的旋轉門醜聞

歐盟高階官員近年來公開為天然氣、核電、農企業護航、漂綠之事不勝枚舉。限於篇幅,這裡僅以兩名高階官員為例說明歐盟任由跨國企業操弄氣候、能源政治。其一、荷蘭政治人物范德霍文(Maria van der Hoeven)曾於2002年至2010年間先後出任該國科學部長和經濟部長職務。她先於2011年至2015年間擔任國際能源署執行總監,再於2016年起應法國跨國石油集團道達爾之邀出任獨立董事迄今。然而她無視利益迴避原則,於2016年與2019年間以道達爾業者身分同時出任歐盟執委會所轄的歐洲去碳途徑倡議高階專家小組成員,此事已使歐盟去碳政策淪為污染產業的遮羞布。

然而此事只是歐盟漠視科學證據、產官旋轉門的冰山一角。義大利政治學者托奇(Natalie Tocci)於2015年至2020年間受命擔任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的特別顧問。然而她自2020年起同時出任義大利國家碳化氫公司董事會所設的委員會成員。該公司為義大利國營控股公司。由於托奇明目張膽地以歐盟利益與安全之名為化石資本護航,已使歐盟所稱的氣候安全名存實亡。而歐盟高層產官兩棲、假公濟私、摧殘氣候之舉更引發國際非政府組織如地球之友、歐洲企業觀察組織、歐洲食品與水行動的嚴正抗議。

歐州智庫羅馬俱樂部則是譴責法國政府為維護自身在核電和天然氣的龐大既得利益,故而不斷遊說高度依賴天然氣的國家於分類中納入核電,法國再以願意納入天然氣為永續活動分類做為籌碼,促使各國並列核電和天然氣。羅馬俱樂部力陳,2020年時歐盟境內天然氣發電廠早已超過褐煤發電廠,成為歐盟電力系統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大戶。任何二氧化碳排放當量超過每瓩時100公克的發電廠皆明顯違背歐盟2030年減碳目標,也就是相較於1990年,2030年溫室氣體應減量至少55%

法國已於2022年1月出任歐洲聯盟理事會(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主席國,為了鞏固自身利益,極可能會變本加厲,再假藉歐州與科學之名於全球散佈「核電建設為世界潮流」、「天然氣為綠能」等彌天大謊 。


核電非綠能,更非暖化解方

曾分別擔任法國、美國、德國和英國政府核能與輻射監理機關主管的拉彭什(Bernard Laponche)博士、亞茲寇(Gregory Jaczko)博士、雷恩伯格(Wolfgang Renneberg)教授和多夫曼(Paul Dorfman)博士等四人,在今年1月聯合發出一份聲明,指出「核電不是對抗氣候變遷的可行策略」,強調核電的成本過高、耗費時間太長、核廢料處置問題使得核電無法永續,加上易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等原因,因而無法作為氣候危機的解方。

本會亦在此嚴正抗議歐盟以永續之名行漂綠之實、譴責核工業以減碳之名行爭取補貼與融資之實,並強調此一分類標準已喪失其公信力,也無法改變核電在全球呈現持續衰退、發電佔比年年下降的現實趨勢。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中,必然會遭遇污染產業和既得利益者的反撲,臺灣各界應明智辨別歐盟與法國此舉屬自失立場、漂綠污染產業的惡例,應引以為鑑,以免加劇氣候危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