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台灣於2022年開始「2050淨零計畫」,討論議題從大型耗能工業規範,到以個人為單位的生活淨零對策,縱軸尺度上的討論都給予相當程度的關注。但是在橫軸上的討論大多單一且平面,缺乏社會是多元性群體組成的認知。
這樣的忽略,除了導致特定族群在這場淨零計畫中被邊緣化,並引發更多相關的問題。
全球氣候的衝擊向來並不會因其身份不同而有差異影響。將多元族群放上討論絕對是必要之事,除了可以強迫策劃者正視其族群生活上既存的風險與障礙,更可以運用每次的淨零計畫,嘗試將那些障礙化為轉機,修正社會結構中的問題。
本文同步刊登於獨立評論。
作者:沈宜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隨著氣溫不斷升高與極端氣候加劇,溫室氣體減排已是全球勢在必行的任務,2050淨零也成為台灣重要的國家政策之一。然而,要達成淨零排放,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共同努力。
身心障礙者貌似與淨零議題沒有太大關聯,但是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他們其實經常是生活方式對環境最友善的一群人。許多身心障礙者平常的行為,諸如攜帶環保餐具、搭乘大眾運輸系統、不過度消費等,皆為實踐綠生活的典範。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卻是更容易承受氣候風險的脆弱族群。
筆者欲從身心障礙者實踐淨零路徑,探討「公正轉型」的內涵,並且發展其積極概念,進一步分享以下觀點:身心障礙者不是位於氣候行動的邊緣,而是可以成為淨零減碳的主體。
什麼是公正轉型?
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的脈絡源自於綠色產業轉型下的勞工運動。隨著越來越嚴格的環境法規出現,部分重工業勞工因而面臨失業問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定義,公正轉型的核心理念在於「不遺落任何人」,將轉型過程的社會經濟衝擊降至最低,並透過氣候行動支持既有的弱勢社群、縮小社會不平等。
在不遺落任何人的框架下,公正轉型的涵蓋範圍當然也包括身心障礙者。許多身心障礙者從事的工作類別,包括庇護工廠、加油站等例行性工作,都可能因為自動化的導入而消失。此外,極端天氣對一些有健康狀況或行動不便者而言,其勞動環境可能造成熱衰竭等風險。另一方面,輔具也可能因極端氣候事件損壞,進一步影響維生。種種跡象都顯示身心障礙者,在氣候危機之下是屬於高度風險的族群。
國際上的一些案例,例如美國紐約長期氣候計畫(PlaNYC),即以成立氣候正義工作小組的方式進行脆弱族群盤點,小組成員含不同種族、中低收入戶、受汙染影響的群體、有環境正義經驗的非政府組織,以及城市、郊區以及偏鄉的社區代表。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實踐公正轉型首先要制定脆弱社區的辨識標準,並分析脆弱社區的障礙與機會。究竟什麼是公正?應該由誰定義?是一種社會協商的結果。尤其是障礙者本身,能夠表達在氣候轉型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困境,對於公正轉型至關重要。
筆者在這裡以參加身心障礙社福組織「心路基金會」審議式工作坊的經驗,和大家分享身心障礙者面對淨零趨勢容易遇到的問題。
障礙者的資訊落差
除了上述提到的就業衝擊(如例行性工作改變)之外,資訊落差是身心障礙者實踐淨零的主要阻力之一。以心路基金會的心智障礙者為例,即使這些心智障礙者多數都有使用環保杯、搭乘大眾運輸的習慣,但是他們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在欠缺正確資訊認知的情況下,可能在其他地方形成較高的能源耗用。
而資訊落差也有機會讓障礙者群體被排除,比如說在氣候調適的議題下,肢障、視障等類型的身心障礙者,可能因為防災系統的通知不完善而成為氣候災害下的犧牲者。
我們應思考如何廣納障礙者群體,建立一個有助於障礙者社群能夠更容易理解、認同、共同行動的參與模式。對於能源耗用的部分,可以進行職務再設計,結合淨零、循環經濟,思考工作流程如何提高能效,或是使用循環包材;也可多讓身心障礙者參與社區的活動,在他們的生活圈打造淨零行動的經驗分享平台,用容易理解且可參與的資訊呈現。
身心障礙者是轉型過程的脆弱族群,但過去政策溝通過程較少被納入。縣市政府的計畫與社福單位,主要關注對象多為能源貧窮戶,補助方式也多是電器汰換,較為單一。然而,身心障礙者有其他更多元的需求。尤其身心障礙者本身的差異性相當大,因此,如何了解不同身心障礙者的想法即是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元廣泛的公民參與。
從破除障礙到公民參與
「究竟什麼是公正轉型?」說到底應該是一個由障礙者本身自己定義的問題。淨零不只是單純的國家政策,還需要不同領域的公民一起共同尋找。試想有朝一日,身心障礙機構因為禁用一次性用品的政策而面臨轉型,除了學習新模式並尋找配套措施、替代性方案之外,我們還可以化被動為主動,藉由倡議連結更多的資源。
在能源民主的治理原則下,任何群體都應該要擁有平等的能源近用權。舉例來說,「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在關渡國中設置的公民電廠,就成為能源教育的示範點。相較於批量系統商於學校搭建的太陽能光電,由集資、認購模式組合而成的公民電廠可以更加貼近民眾的生活。以身心障礙議題來說,高耗電的庇護工廠也可以考慮計畫蓋屋頂光電,結合能源教育與再生能源需求。
如何具體將淨零結合公益價值,身為第一線人員,首先要設想能帶領的切入點有哪些,包括:有哪些可以使用的資源?還有如何讓身心障礙者確實理解?「被要求」做環保和「主動參與」環境運動是不同的,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公民參與可以創造認同感,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跟其他人一樣也能做到,進而增進身心障礙者之於環境的主動性、主體性。
賦權的夥伴關係
賦權(empowerment)在社會工作中是一門重要的概念,意味著給予個人或群體自主性、能力、資源和權力,使他們能夠自主地參與決策、改變和影響。自我倡權(self-advocacy)則強調個人能夠代表自己發聲,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願望和意見。對於身心障礙者來說,不僅要賦權,更要由下而上的自我倡權。
在公正轉型與淨零的路上,不同群體間勢必得形構比以往更緊密的對話、更有效理解彼此的需求,才能打造一套「不遺落任何人」的支持體系。而接下來如何建立與身心障礙者共路同行的機制,則需要社福機構、身心障礙者社群、環境倡議者、中央及地方政府,一同來思考、協力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