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說的芬蘭OL3核電廠真的很棒嗎?先來回顧OL3不良歷史

2003年12月,芬蘭成為自1988年以來第一個興建新核電廠的西歐國家,芬蘭向法國訂購首座歐洲壓水反應爐(EPR)並命名為芬蘭奧爾基洛托3號(Olkiluoto 3,簡稱OL3),原訂在2009年正式運轉,不料該電廠遇到一系列工程延宕,整個工期最終延長至18年才開始商轉發電,成為有史來興建工期最久了核電廠。承包工程的法國電力公司(EDF)榮譽主席亨利‧普羅利奧(Henry Proglio)曾形容:「EPR是一台太複雜、幾乎無法建造的機器」。

OL3不良傳奇的開始

2003年12月芬蘭與AREVA NP公司簽下1600MW的EPR機組固定總價統包契約,AREVA NP 當時由法國阿海琺(AREVA)公司66%的股份與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34%的股份組成的子公司。契約總價為30億歐元,若超出該價格的成本將由承包商來承擔,在簽訂契約後AREVA的高層表示永遠不會再簽訂這樣的契約,最主要原因是OL3超支與延宕的問題比預估的嚴重許多。

OL3從2005年8月開始動工,一開工就出現一系列管理問題、品質控制問題、組件故障和設計不良,在2012年初時,就發現成本又增加至60至66億歐元,比原本計畫高出100-120%。這一系列的延宕使得國際信評機構下調了芬蘭電力公司(TVO)的信用評級,惠譽將其評級下調至BBB+,並警告延宕的問題將會對TVO造成重大影響。標準普爾也將對TVO的評級為BBB,甚至低於惠譽,並強調風險與新核電廠延宕有關。

在2013的預估成本又增加至85億歐元,為當初成本30億歐元的兩倍以上,預計2016年完工。由於對誰該為追加的預算買單意見喬不攏,使得TVO與AREVA NP兩家公司互相提起訴訟,TVO要求AREVA賠償23億歐元,AREVA NP要求賠償35億歐元,但因為那幾年的財務壓力,使得AREVA累計虧損達85億歐元以上,最終導致2015年AREVA集團技術性破產。使得TVO贏了訴訟,也可能無法追回賠償金。2015年5月標準普爾再度將TVO的評等下調至BBB-,僅比「垃圾級」高一級。同樣在2015年5月,TVO宣布不興建OL4機組。

這過程中OL3的工程受到無數的管理與品管問題的挑戰,據統計OL3的分包商與工人來自55個國家,使得溝通與監督變得極其複雜,因而導致難以按照技術規範進行混凝土澆築和焊接。

到了2016年仍沒有完工,2016年2月,AREVA將其針對 TVO 的索賠金額增加至34億歐元,而TVO則於2015年8月將其針對AREVA的索賠金額提高至26億歐元。因為日益惡化的財務狀況,2016年5月標準普爾將該TVO評級下調至「垃圾級」(BB+/B)。

2018年3月TVO與AREVA宣布達成和解,對於延宕所造成的損失AREVA將分兩期向TVO支付 4.5 億歐元的賠償,並承諾若在2019年底前還沒有完工OL3將會再支付4億歐元的發款,那時候目標設在2019年5月商轉發電。從雙方的和解書中得知,TVO總投資55億歐元,AREVA 的虧損也為55億歐元,合計OL3總成本為110億歐元。

OL3多災多難的試運轉

在2018年5月OL3熱功能測試(HFT)期間,檢測到了壓力容器溢流管中的振動超過安全標準,該管內含有高溫和高壓的放射性反應爐冷卻劑。這是非常嚴重的安全問題,假設在最糟的情況下,震動可能導致管內嚴重損壞,使得包括壓力容器溢流管斷裂。

2019年5月23日,TVO表示將透過安裝瀝青接受器來解決了振動問題。同時在中國泰山1號EPR反應爐也發現到震動問題,中國方面採取安裝了消音器,但由於OL3的震動比泰山1號嚴重,所以只能用瀝青來解決振動問題。

2020年7月9日,OL3又宣布延宕,根據芬蘭輻射與核子安全管制機構(STUK)的報告指出,在調壓槽的安全洩壓閥發現裂縫,進一步調查發現,在其他五個閥門中的兩個也發現了類似的裂縫, STUK宣布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些安全閥屬於不得失效的重要設備,STUK要求應在進行核燃料裝載之前進行全面調查,拆下這些安全閥送回原廠檢查。最後確定了安全閥是因為應力腐蝕破裂,須全面更換。

2021年3月,燃料最終裝入OL3反應爐,並於2021年5月中宣布將於2021年10月併網 。自2020年夏季以來,有關OL3-EPR專案竣工條款的談判一直在進行。2021年5月17日,TVO宣布與阿海琺-西門子財團達成共識和解協議。該目標的關鍵是同意從2021年1月初起,從 AREVA公司的信託機制中額外提供6億歐元。 

但完工之後技術問題仍持續困擾OL3的運轉,例如2022年試運轉過程中,4月硼泵因不明原因被啟動,5月在在渦輪機蒸汽再熱器中發現異物,讓原訂9月開始商轉發電又延宕至12月,8月發現穩壓器有測量誤差,10月又發現所有給水泵都有原因不明的裂縫,最終才在2023年4月16日才正式商轉發電。

資料整理自2010至2023年《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