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3日,我們將面對一項攸關島嶼未來安全的重要抉擇──「是否同意重啟核三廠」的公民投票。
這不是單純的能源選項之爭,也不是藍綠白對立的又一場政治動員,而是攸關地震帶上2部反應爐與2,300萬人命運的科學問題。這場公投的本質,是我們是否願意正視地質學界長年以來的警告,不將核電廠的運轉延長到它原本不該再承擔的未來。
國內最資深、權威的兩位地質學者,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與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兩位共同出席記者會,提出核三地質的科學數據。他們不是基於意識形態反對核電,而是從一筆筆地質調查數據、一幅幅剖面圖、一項項地震危害模擬中,看見核三廠廠址本身就充滿著難以忽視的風險。
我們希望透過地質學家的專業,讓社會看見掩藏在混凝土與鋼筋下、正默默堆積壓力與風險的台灣南端。
核三的地質介紹:我們腳下的地層正在說話
中期更新世的意義:台灣的地質不夠老
核三廠所建立的基盤岩層,是所謂的「馬鞍山層」,形成於地質學上稱為「中期更新世」(Middle Pleistocene)的時期,約為距今170萬至78萬年之間。
乍看之下,這樣的時間似乎已經夠久,畢竟人類文明也不過5千年。但對核電廠選址來說,這仍太年輕。
國際核電標準普遍認為,理想核電廠基地應建立在數百萬年以上、構造穩定的古老岩盤上。這是因為越年輕的地層,越可能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岩層未完全固結、構造不穩定,甚至可能還在緩慢變形中。
更何況,台灣本身就位於歐亞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是世界最活躍的造山帶之一。在這樣地殼劇烈變動的環境下,任何岩層「年輕」的特質,都代表更高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背斜的意義:彎曲地層下的隱憂
根據台電於1984年興建核三廠初期所進行的三道剖面圖調查A-A’、B-B’、C-C’,我們可以清楚看出2號機反應爐下方的地層呈現一種地質構造──背斜(Anticline)。

背斜是岩層因地殼擠壓而向上隆起的構造,形如拱橋。這樣的構造表示該區域曾經受過顯著的地殼擠壓與變形,地質結構相對脆弱。當這樣的區域再受到地震波傳遞時,應力集中可能導致地表破壞更為劇烈。
2號機組恰恰位於這樣的背斜軸部──變形最劇烈的地點。這並非僅僅是理論上的推演,而是來自實際鑽探所得出的剖面圖所揭示的事實。一座設置在褶皺軸上的核電機組,其穩定性本就值得懷疑,若再遇地震,後果難以想像。
活斷層的證據:3,300年前的斷裂仍未沉睡
除了地層變形,更大的風險來自於活動斷層。
根據台電於2015年發表的《恆春斷層(含核三廠)地質概況》報告中明確指出,恆春斷層在約3,300年前曾發生活動。依據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分類,這已符合「第一類活動斷層」的標準──也就是1萬年內有活動紀錄者。
第一類活動斷層意味著:未來仍有極高的再活動機率。而這條恆春斷層,就從核三廠的大門內部穿過,距離反應爐核心僅約900公尺,是地質學上「極近」的距離。這不是潛在風險,而是現實中清晰可見的危機。
恆春地質對核三的影響:裂縫、壓力與災難的可能性
剪裂與褶皺:地層的傷痕
在後續更進一步的調查中,包括2022年台電公布的《地震危害與篩選報告》,出現了兩條新的剖面圖 D-D’ 與 E-E’。

這些剖面圖不僅重申了2號機下方明顯的背斜與褶皺,還發現了一條剪裂帶(Shear Zone)。所謂剪裂帶,就是斷層帶的前兆與痕跡,是岩層在壓力下滑動所造成的破碎帶,其本質就是一種未來有可能再次錯動的潛在斷層,全名應為「斷層剪裂帶」。
褶皺與剪裂的結合,使得整個核島區下方的基盤穩定性更令人質疑。而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還能將核反應爐放置其上,運轉至本世紀中葉嗎?
地震危害評估,地動加速度高達 1.384G
更驚人的是來自核三廠最新的地震危害評估。
根據台電對於核三廠的 SSHAC Level 3(Senior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Committee)地震危害分析,評估結果指出,核三廠的安全關機地震(Safe Shutdown Earthquake, SSE)所對應的地動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高達 1.384G。
這個數值意味著什麼?代表若發生一場最強烈的地震,地面將承受超過重力加速度的搖晃程度,是一種幾乎讓所有設備與結構無法承受的劇烈擾動。
更令人震驚的是,當年核三廠設計的耐震值僅為 0.4G。也就是說,最新模擬出的地震危害已超出原設計耐震標準的3倍以上。在沒有進行大規模補強與重建的前提下,若繼續操作核三廠,無異於讓它暴露在超出耐受極限的危險環境之中。
從洪堡灣核電廠與石岡壩的教訓學起
地震與核電的關係,早有歷史教訓。
美國加州的洪堡灣核電廠(Humboldt Bay Nuclear Power Plant)就是一個因地震風險而提前除役的案例。該廠緊鄰小鮭魚斷層(Little Salmon Fault),在進一步的地震危害評估中發現其位置過於接近活動斷層且岩盤結構不穩,最終在1976年永久關閉。
台灣人更熟悉的例子,則是台中石岡水壩,在1999年921地震中因斷層活動產生位移,壩體嚴重變形,結構損毀,儘管不是核設施,但同樣提醒我們:「再堅固的工程,也敵不過錯誤選址」。
這兩個例子都清楚告訴我們,地質結構與地震風險不是可以事後修補的問題。當錯誤已經鑿定在地基中,就必須選擇停下來,而不是繼續向災難前進。
結語:請在8月23日,投下「不同意」的一票
地震不會因為公民投票而停止,岩層也不會因為經濟壓力而變得穩定。
核三廠所在之處,是台灣南端的地質熱點,背負著褶皺、剪裂與斷層交織的壓力。這些風險不僅存在於圖紙與報告中,它們真實存在於我們腳下、存在於這個島嶼的脈動之中。
8月23日,是我們選擇未來的日子。這不只是能源選項的表態,更是對科學、對專業、對安全的尊重與捍衛。
讓我們共同站出來,拒絕讓台灣繼續在核災邊緣冒險。請在「是否同意核三廠重啟」的公投案中,堅定投下 「不同意」的一票。
本文感謝海洋大學地球科學所王守誠博士協助審稿
分享圖文請註明出處,未經本站同意不得轉載
本文於2025-07-08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