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jpg)
2025年8月23日,民眾黨發起的「核三公投」將正式投票。這項公投將花費11億公帑,不僅試圖將一座已除役的核電廠重新推上運轉軌道,更反映出政治勢力為選舉利益操作能源議題的荒謬行徑。在國際邁向再生能源轉型的今天,台灣卻被迫陷入一場「重啟老舊核電廠」的倒退爭論。這不只是能源選擇,更是對台灣未來風險的押注。
核事生非:政治算計,危機甩鍋
為何會有這場核三公投?其實答案不複雜。核三廠已運轉滿40年,依國際標準與台灣法規,正常進入除役程序。而台灣近年也早已規劃出補足缺口的電力資源,包括天然氣、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從今年5月17日核三廠除役以來,電力供電仍穩定,換言之,核三退場並不會造成電力危機。真正推動這場公投的,不是基於能源需求,而是出於民眾黨的政治算計。
根據目前公投主文:「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表面上留有「安全確認」的彈性,實際卻將複雜的核安決策,簡化為一場民意表決。公投若通過,主管機關是否就得承擔安全風險?若評估有疑慮,又是否會被民意壓力逼迫妥協?這種「公投代替審查」的荒謬設計,正好反映了在民眾黨意圖甩鍋、規避責任的心態。
更離譜的是,從立法院強行通過公投提案到投票日,僅僅三個月時間,又要花費11億公帑。這麼重大的國安與能源議題,卻被壓縮成意識形態對決,讓公共討論淪為選舉操作,讓人民以為「投同意就有電、投反對就缺電」,根本是對民主制度的消費與傷害。
核其毒也:核廢不解,災難未遠
即便不談政治操弄,僅就核三「繼續使用」的現實後果而言,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核廢料。根據2024年統計,台灣已產生超過1.9萬束高階核廢料與21萬桶低階核廢料,卻連一座法定處置場都沒有。核廢料是超過萬年的世代風險,不是任何一屆政府可以解決的短期工程。
其中,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根本連法律依據都未建構完成。乾式貯存場持續卡關:核一乾貯雖開始啟用、核二乾貯陷入台電與新北市政府的訴訟泥淖,進度停滯,核三廠甚至沒有興建乾貯設施。至於低階核廢料處置場,更因地方公投卡關十餘年,至今仍只能繼續堆存在蘭嶼與核電廠場內。
老舊核電廠的延役,不僅增加核安風險,也等同於繼續堆積核廢債務。恆春地區位於活動斷層與地震高風險區,核三原始設計無法對應最新地震強度。一旦發生類似福島等級的災害,南台灣民眾首當其衝,後果不堪設想。
諷刺的是,2013年柯文哲仍是醫師時,就曾批評馬政府根本無法說清楚核廢料與核災應變,質疑怎麼還能說要蓋核電。如今,他的政黨卻反過來主導這場將台灣帶回風險邊緣的公投。

核去核從:支持轉型,拒絕回頭
當世界各國正加速投入能源轉型,推動分散式發電與再生能源系統之際,台灣也不應再次走回核能依賴的舊路。國際能源總署(IEA)明確指出,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主要動能來自再生能源而非核能。風電、太陽能、儲能與智慧電網等綠能技術,已成為全球主流。
台灣本地的轉型也已經上路。各縣市開始建構再生能源建設、公民電廠興起、企業採購綠電的比例逐年提升,台積電甚至要講使用百分之百再生能源的時程提前至2040年。這些都是不靠核電、同樣能夠穩定供電且實現減碳的路徑。能源轉型不是不可能,而是需要堅持與誠實的規劃。
反觀民眾黨提出的「2030能源佔比」中,包含燃氣45%、再生能源30%、燃煤15%、核能10%,卻從未說明如何在2030年之內重啟核電?如何處理核廢?如何與現行能源政策接軌。一邊攻擊現在能源轉型政策是「錯誤的」,一邊提出模糊的核能幻想,這樣的主張不科學、不務實,也毫無政策誠信,這才是「錯誤的核能政策」。
重啟核三不僅無助於解決當前問題,更會造成再生能源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能源政策左右搖擺,損害台灣在國際淨零賽道的競爭力。
823站出來,為未來投反對票
823這一票,絕不是支持或反對單一電廠的選擇,而是關乎我們要把台灣的未來,交給風險與謊言,還是交給穩健的能源轉型。
如果你也認為安全不能靠公投決定,如果你也不願意讓台灣繼續堆積核廢債務,如果你也相信再生能源才是全球未來的方向,那就請在8月23日站出來,投下反對票。
本文於2025/08/12登於《芋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