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聯合聲明】國際組織共同呼籲淘汰核電:聲援非核台灣

台灣即將於8月23日(六)舉行「核三重啟公投」,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台灣的能源轉型與非核家園政策。多個國際組織與跨國學者共同呼籲,台灣應堅持淘汰核電,推動再生能源轉型,以確保能源安全、氣候正義與人權保障。以下是來自日本、韓國、澳洲、德國等國際組織的呼籲聲明。

為什麼核電不是氣候危機的解決之道?

韓國環境運動聯合,安哉訓(안재훈)秘書長

核電常被宣傳為解決氣候危機的方案,理由是其運轉期間溫室氣體排放較低。然而,這是一種危險且狹隘的觀點。從時間、成本、安全性與社會正義的角度來看,核電根本不符合可持續且公正的能源轉型方向。我們面臨的任務不僅是減少碳排,而是要以快速、公平且安全的方式來實現轉型,而核電在這三方面全都失敗了。

首先,核電太慢了。氣候科學家警告我們必須儘快大幅減碳。建造一座新的核電機組通常需要10年以上,而重新啟動舊有機組(例如台灣的核三廠)則需要數年的結構補強與改造工程。相比之下,太陽能、風能與儲能系統可以在數月到數年內快速部署,且這些技術具備分散特性,更能強化能源安全。時間是我們最無法浪費的資源。

第二,核電太昂貴。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資料,核電是成本最高的能源之一。若將建設、除役、事故應變與長期高階核廢料管理等納入考量,其整體生命週期成本高得驚人。與其投入巨額資金於核電,不如用來發展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這些方案不僅減碳更快,也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第三,核電違背民主與能源正義的原則。核電技術高度專業且複雜,導致一般民眾難以理解或參與相關決策。在韓國,早期興建核電廠時,居民被告知那只是「沒有煙囪的電廠」。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社區開始出現因輻射暴露導致的甲狀腺癌等健康問題。這些傷害會延續數代,但相關決策卻總是由少數人秘密進行。一旦發生事故,就無法挽回。

第四,核電留下致命的遺產。亞洲並無任何國家建立永久、安全的高階核廢料處置方案。在韓國,已累積超過500公噸的用過核燃料,但至今仍無具體的最終處置計畫。我們正在將這個沉重的風險不公平地轉嫁給未來世代。

台灣已證明無核道路是可能的。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迅速成長,已經能夠補足過去核電的空缺,這說明能源轉型不只是夢想,而是可以實現的現實。

我們堅定支持台灣人民,繼續捍衛作為亞洲第一個廢核國家的榮耀歷史。我們更期待,這段歷史能夠在民主與公民參與的力量下延續。氣候危機需要快速、公平且安全的轉型,而核電並不在這條路上。真正的解決之道,是擴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以及打造由社區參與與正義為本的能源系統。

延長核電廠壽命有什麼風險?

將核電廠的使用年限延長至超出其原始設計壽命,在安全性與經濟可行性方面都存在重大風險。儘管支持者常強調核電具有低成本、零碳排等優點,但實際情況遠比這些宣傳來得複雜——而且更加危險。

多數核反應爐最初的設計壽命為30至40年。超過這個時限後,像是壓力容器、管線與電氣系統等關鍵部件會因長期受到輻射、高溫與老化的影響而逐漸劣化。雖然定期檢查與設備補強是必要的,但這些作業本身的高昂成本令人質疑延壽是否真的具經濟效益。此外,再怎麼仔細檢查,突發性故障的風險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上升。因此,延壽不應被視為常規程序,而必須以極高的謹慎態度處理。

此外,氣候危機加劇了外部環境對老舊核電機組的威脅,包括極端高溫、強降雨、海平面上升、地震與野火等。南韓曾發生大規模野火蔓延至核電廠周邊地區的事件;歐洲也有多座核電廠因熱浪導致冷卻系統無法運作而被迫停機。就像台灣一樣,韓國也在某些核電廠場址下方發現了當初建廠時並未掌握的活動斷層。其中一起案例就是導致月城1號機壽命延長計畫被取消並最終永久停機的原因。

在當今日益不穩定的國際局勢中,核電廠也成為戰爭期間的目標或潛在威脅。最近的例子包括烏克蘭與伊朗。朝鮮半島仍處於與北韓的停戰狀態,而台灣也長期面對來自中國的地緣政治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核電設施,特別是老舊設施,並不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可靠選項。

延長老舊核電機組的使用年限,只會讓我們對過時設施的依賴加深,並進一步拖延能源轉型。在韓國,這導致原本應投入太陽能、風力與儲能技術的預算與人力資源,仍不斷流向老舊核電廠。因此,核電延壽並非單純的技術性選擇,而是帶有政治與倫理性的決策。當風險大於利益時,最負責任的選擇就是讓老舊核電廠除役,並投資於安全且可持續的替代方案。

我們聲援台灣人民及其反核運動,共同建立無核家園

韓國綠色聯合,朴壽弘(박수홍)氣候與能源組倡議家

韓國民間環保組織韓國綠色聯合(Green Korea United)表示,我們強烈支持台灣民間社會為共同建立非核家園而發起的長達數十年的反核運動。我們也聲援無數的台灣民眾,是他們的聲音與奉獻,讓這項成就成為為可能。

2025年5月17日隨著核三廠二號機組反應爐的關閉,台灣正式成為非核國家。然而卻有人在努力破壞這個里程碑的歷史意義。2025年4月,也就是馬鞍山二號機組關閉的前1個月,反核立法委員提出全民公決重啟核三廠的提案。投票日期為2025年8月23日。韓國綠色聯合對此政治干預深表關切,因為此舉有可能推翻台灣在逐步汰除核電上所達成的社會共識。我們相信台灣社會將再次選擇智慧與非核的道路。

核電不能僅僅因為它排放較少的溫室氣體而成為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一旦發生事故,核電會帶來災難性的環境災害風險,而且就減排潛力與成本效益而言,核電遠不及太陽能和風電。此外,核電作為一種缺乏彈性的電源,妨礙了再生能源的擴展,而再生能源靈活與分散特性,讓它們電網中極為關鍵。

我們深刻意識到延長老化核反應爐壽命所帶來的危險。強迫破舊的設施繼續運轉會大幅增加發生故障和事故的可能性。運行時間越長,產生的高放射性廢料就越多,但目前仍無安全的技術或地點來處理這些廢料。儘管如此,我們仍不斷看到一些不負責任的案例,在未經適當諮詢當地居民或取得國家同意的情況下,就強行處理核子廢棄物。

我們絕對不能忽視核三廠位於活躍斷層上的事實。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和福島核災顯示,超出核電廠抗震設計的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破壞性後果。如果震度超過設計基準的地震襲擊核子設施,就不只是損壞設備那麼簡單,而是會導致關鍵安全系統崩潰,造成大量輻射釋放的不可逆轉危機。

我們知道核電起源於軍事技術,時至今日仍與不平等、不民主的決策,以及對生命和生態系統的威脅有關。為了獲利而維護的核科技神話必須結束。一個沒有核電的世界是我們時代的迫切任務,對於應對氣候危機和實現公正的能源過渡,至關重要。

台灣宣示並實現無核化,激發了包括南韓在內的鄰近國家的希望。我們衷心希望,即將舉行的公投,不會抹煞台灣反核運動的遺產,以及台灣追求公正能源轉型的努力。韓國綠色聯合將繼續聲援台灣的運動,以及在韓國和亞洲各地的公民。

澳洲地球之友聲明

澳洲地球之友,金・格林(Jim Green) 博士,全國反核運動者

澳洲地球之友強烈支持你們反對重啟核三廠的運動,以及爭取非核台灣的工作。

台灣電力公司承認,核三廠的反應爐位於恆春斷層附近。在這個區域的地震可能造成的地面加速度,估計超過核電廠原來抗震設計能力的3倍以上。台灣人口稠密,無論如何改裝都無法真正保障民眾免受這種規模的地震風險。

台灣是亞洲頭一個承諾逐步淘汰核電的國家,顯示著向前邁出重要的一步。核三廠應該關閉,取而代之的是安全、永續的能源選擇,包括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計畫。

核電發展太慢,無法有效解決氣候變化問題。近來英國、法國、芬蘭,以及其他國家的反應爐興建計畫都延遲10年或更久,已經證明此事。

核電成本過高,拉札德銀行的年度電力均化成本報告以及許多其他研究都清楚印證此事。近來發生的事件突顯核電的其他嚴重問題。沒有其他能源系統像核電一樣容易遭到武器化,反應爐也被形容成預先部署的恐怖目標。

俄羅斯軍方奪取札波羅熱核電廠之時,當時核電廠的6座反應爐中有部分正在運作,這是到目前最危險的事件。自俄羅斯於2022年奪取札波羅熱核電廠的控制權以來,該核電廠的場外供電已被切斷9次,增加發生重大事故的風險。國際原子能總署的署長葛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警告說,攻擊札波羅熱核電廠會造成「嚴重核子事故的威脅,並可能對健康與環境造成重大後果」。

澳洲前國防部長、現為澳洲安全領袖氣候組織成員的退役上將Chris Barrie指出:「每個核電設施都是潛在的骯髒炸彈,因為圍阻體破裂會造成毀滅性的損害。現代戰爭越來越側重於導彈和無人駕駛的航空系統,而核電廠本身……則是個明確且容易接近的目標」。

伊朗現今的情勢顯示類似的問題,敵國視核設子施作為目標 ,此事顯示出核子材料與核子設施在本質上具有雙重用途、可能發展成為武器。

台灣的運動者在10年前為我們反對傾倒國際核廢料於澳洲的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實際支援。我們對此深表感謝,並將竭盡所能支持你們的重要行動。

來自澳洲的聲援!

澳大利亞保護基金會聲明

澳大利亞保護基金會,史維寧(Dave Sweeney)共同創始人

核能是種高成本、高風險的電力選項,它作為電力來源的全球重要性,正在持續減少。

對於氣候混亂這項迫切的挑戰,核電並非是個可靠、及時或有效的回應,它還會為後代子孫留下大量放射性廢料的負擔。

核電往往與核安和安全風險直接相關,而且它在緊張或衝突時期,會成為最容易遭到武器化的能源。

當我們的地球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時,我們共同的能源未來所需要的是再生能源,而非放射性能源。

——
簡歷: Dave Sweeney 40年來一直經由與媒體、工會和環境團體的合作,活躍於採礦、資源、原住民和核問題。他所領導澳大利亞保護基金會(Australia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的無核運動,也是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th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的共同創始人之一,該運動於 2017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德國地球之友聲明

德國地球之友,博納.瑞德克爾(Bernd Redecker)博士
、核能與輻射防護工作小組

台灣與德國一樣,已決定逐步汱除高風險的核電技術。我們祝賀台灣跨出這漸進的一步,所帶來更大的能源獨立、繁榮與安全。依據我們的經驗,推翻這個決定會是個錯誤。

德國地球之友爭取一個無核世界,已達半世紀之久。核燃料鏈的每個環節都會危及當地居民的健康,諸如鈾礦開採區的放射性污染、核子設施周圍居民的輻射風險增加,到反應爐除役過程中所產生輻射危害。

英國塞拉菲爾德(Sellafield)、俄國馬雅克(Mayak)、美國哈里斯堡(Harrisburg)的三哩島、烏克蘭車諾比,以及日本福島等核災都在警示我們,我們不應該以核安風險當成賭注。在這種情況下,在有地震風險區域運轉核電廠,對民眾而言,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核廢料處理的問題在德國至今仍未解決,此事正是德國逐步淘汰核能的一個核心論據。

但除了這些風險之外,所有情況都對核電這項技術不利。認為核電是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是錯誤。相較於風能與太陽能,核能非常昂貴。建造新的核電廠曠日費時,而且許多專案從未完成,造成公共資金的重大損失。核電無論如何無法因應氣候危機。因此,核電在全球電力生產中所佔的比率持續下降,也就不足為奇。

在現代能源體系中,無法適應需求波動的技術就無法持續發展。我們在德國看到,只有逐步汰除核電的決定,才讓再生能源的佈建得以進行。德國汰除核電之事是在2011年所做的決定;當時再生能源電力所佔的比率為20%;現今再生能源電力已達電力需求的2/3。只有明確的能源轉型決策才能實現這項目標,方能為源產業提供一項安全的規劃架構。

但就像身處台灣一樣,在最後一個反應爐關閉前的幾個月,引發了延役問題的討論。國際經驗顯示,反應爐在運轉35年至40年之後,發生事故的風險會大幅增加。這裡的關鍵因素是材料疲勞,最重要的是管道生鏽。德國運轉至最後的核電廠中,蒸汽發生器尤其如此。

我很高興,德國在發生事故之前已經堅持淘汰核電。

我鼓勵台灣繼續這個明智的決定。

日本地球之友給台灣的訊息

日本地球之友,滿田夏花執行長

台灣人民達成了廢除核能發電的成就,這是邁向永續能源社會實現的重要一步,也是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們對此表達由衷的敬意。

核電是一種成本非常高昂的能源。從鈾礦的開採、燃料的加工、運轉,到最終廢爐為止,始終持續排放危險的放射性物質,並產生必須管理數萬年的核廢料,帶來環境污染與人權侵害。使用核電這種一種大規模、集中式的固定能源,會阻礙再生能源與節能等真正的氣候變遷因應對策。

延長核電的運轉期間,意味著就是在運轉老舊的核電廠,這非常危險。複雜的機器設備、各種各樣的零件與材料,會隨時間推移而劣化,其中許多是無法更換的,也有許多是無法檢查的。

自從發生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以來,已經過了14年以上,但這場核災仍未結束。

福島第一核電廠導致許多人被迫避難,失去了生計、生活的意義以及家園。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也為了不將負面遺產留給未來世代,核電不應再繼續運轉,讓我們一起努力推動廢核吧!

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聲明

原子力資料情報室,松久保肇秘書長

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C或2°C之內,需要快速、深度且立即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然而,核能是一種緩慢、昂貴且風險極高的能源,無法因應我們當前面臨的緊迫氣候時限。如果除了核能之外沒有其他低碳能源可選,也許我們還會將它列為選項之一。但在今天,再生能源已具備多樣化的選擇,我們沒有必要選擇核能。

重啟老舊核電廠勢必重新帶來嚴重核災風險,影響整個台灣。從技術上來說,核電廠的運轉可以延續至設計壽命之後,但隨著設施老化,事故的風險也會不斷升高。日本的核災經驗證明,這樣的災難可能威脅到一個國家的存續。事故造成的後果會讓廣大土地受到放射性污染,而恢復這些地區則需付出龐大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即便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發生已過去14年,至今日本仍有許多居民處於避難狀態。維持或重啟已停機的核電廠,同樣需耗費大量時間與金錢。重啟老舊核電廠,根本不是解方。

如果核電廠遭遇超出設計標準的地震襲擊,可能導致反應爐直接損壞、外部電力中斷、周邊設施受損,最終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洩到環境中。在地震頻繁的日本,地震設計標準曾多次修正,各電廠因此需投入鉅資進行補強。這些補強期間核電廠無法運轉,電力短缺常需靠火力發電彌補。即使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補強,也難以確定老舊核電廠的實際可延役壽命能延長多少。

對我來說,福島第一核災不只是震撼。經歷了強震與海嘯帶來的巨大災難後,日本又遭遇極為嚴重的核能事故。像日本與台灣這樣位於板塊交界的島國,註定要與地震共處。在這樣的條件下,核能真的適合作為能源嗎?在我看來,核能不適合任何國家,對於地震風險高的國家更是完全不宜。

綠色和平聲明

綠色和平專案副總監,古偉牧

台灣的核三公投反映出一個重要問題,在延役過程中,風險和成本幾乎完全由社會承擔,而高耗電企業卻逃避負擔責任。以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參與推動核三延役為例,他一直沒法回應如何延役可以免除民眾承擔的核災風險與財務成本,特別是屏東居民。

綠色和平對比台灣提出核三延役,以及美國提出核電延役的模式,美國企業在延役當中要承擔:一. 數百億的延役成本、二. 安檢不過關的財務風險、三. 重新發電的營運開支、四. 延役後保險和數千億的賠償成本。以現行制度來看,企業不用承擔當中任何一項成本及風險,台灣若讓企業在沒有相應責任分擔的情況下推動延役,將數千億計的成本和風險全數推卸予台電及台灣政府,也就是轉嫁到每一個台灣人頭上,將嚴重違背社會公義。

在能源選擇之上,應以公眾利益為優先,以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以及成本攤險的方法,去評估每個決定的公正合理性。綠色和平呼籲每一位台灣民眾守護台灣追求公義的精神,投下不同意票,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展現其追求公義與共好的價值觀。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聲明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案政策主任,劉李俊達

各位媒體朋友、各位關心環境與人權的夥伴,大家好:

我是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的法案政策主任劉李俊達,今天代表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今天要表達我們對於核三廠延役的立場。

首先,我們要強調,國際特赦組織將氣候變遷視為當代最嚴重的人權危機之一。我們一再呼籲各國政府必須儘速淘汰化石燃料,加快能源轉型,因為延宕的結果就是對當代與未來世代人權的嚴重侵害。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支持「以核能取代化石燃料」。正如國際特赦組織的政策所指出,核能在整個生產、使用與廢料處理過程中,具有嚴重的環境與人權風險,包括鈾礦開採、核廢料處置、以及可能的核災事故。我們因此不會主張將核能作為能源轉型的解方。

針對核三延役,我們認為有兩個核心人權問題必須正視:

第一,本次核三延役公投,忽略了FPIC「自由、事先與知情的同意原則」,而是訴諸全國公投。這不僅忽視了在地居民與利害相關人的參與決策權,也違反了公正轉型必須以人權為核心、確保受影響社群參與的基本原則。

第二,核廢料問題仍然懸而未決。2022 年兩公約國際審查的結論性意見中,國際專家已明確指出,台灣政府遲遲未能將蘭嶼核廢料遷出,違反了人權公約的精神,並敦促政府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但直到今天,我們仍未看到切實的進展。既然核廢料處置問題尚未解決,核三延役勢必加劇此一人權危機。

因此,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要強調:能源轉型必須是公正的轉型。它需要尊重人權、確保受影響社群的參與,並正視跨世代的環境正義。核三延役不僅無助於解決氣候危機,反而會製造新的不平等與人權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