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就必須多燒煤?重新思考煤電的環境威脅與替代出路


莊秉潔教授講述1980年代迄今,PM2.5在台灣的歷史記錄、石化產業發展、在地居民健康風險做時空間上的比對,以及可能的永續能源替代之路

編按:

今年6月6日發起的空污大遊行,和前陣子中國媒體人柴靜所發佈的記錄片─穹頂之下探討PM2.5,以及近期剛通過的溫減法,都不約而同地回應人人需要呼吸好空氣的基本需求。而非核不等同於需要多燒煤來犧牲健康,還有其他可替代的作法逐步地推進台灣邁向永續能源之路。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運很有事】系列講座,邀請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主講「非核就必須多燒煤?-重新思考煤電的環境威脅與替代出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與談:

莊秉潔教授講述1980年代迄今,PM2.5在台灣的歷史記錄、石化產業發展、在地居民健康風險做時空間上的比對,以及可能的永續能源替代之路。綠盟理事長賴偉傑則倡議台灣從褐色經濟走向綠色經濟過程中的能源轉型及社會分配正義,更應將社會成本納入考量,並思考更多自社區及地方政府出發的能源轉型方案。


為什麼減煤?能源使用要將社會及健康成本一併考量

現代人出門除了看氣象,也得看空氣品質。尤以PM2.5議題在亞洲地區掀起風暴後,各種空氣品質APP的開發傳播形成一股熱潮。莊秉潔教授用數據說明,能源使用需要將社會及健康成本考量進去。根據莊秉潔教授研究,將台灣西岸癌症及燃煤電廠分佈下風處疊合,發現這些區域癌症發生率最高。國家推動能源政策的總成本,除發電設備外,能源使用所付出的氣候及健康成本,也需估算進去。例如:因氣候變遷所造成颱風次數減少,但一有颱風則恐釀巨災。

研究指出:燃煤的社會總成本高達每度電12元(台幣),而燃氣是5元。台灣的空污管制標準落後先進國家32年,而PM2.5又與國民壽命有深切關聯,莊秉潔教授用數據說明:PM2.5每減少10μg/m3,其平均壽命可延長7個月。如同環境受害區居民所言,寧可過得簡單樸實,也不用健康換取金錢。例如:宜蘭及澎湖發展旅遊觀光業,以較低環境污染產業長久經營地方;而發展石化或鋼鐵業的雲林、高雄收入雖然增加,但居民平均壽命平均減損2.6年。

台灣PM2.5多自產,能源使用結構事關重大

比髮絲還細的PM2.5是含有劇毒的一級致癌物質,大眾總是誤認兇手一定來自中國。事實上,將近七成PM2.5構成來自工廠,真正境外污染不到三成。再由數據區域比對,從桃竹苗再到台中、高雄,可以發現PM2.5偏高幾乎都是與工廠區相關。以2007年全台PM2.5分佈為例,以中南部影響最劇,濃度最高,歸因於台中電廠及六輕影響。在台一線沿線上,有著六輕、台化、汽電廠、燃煤電廠…等等,每年東北季風一吹,苗栗、彰化、嘉義一帶人口密集處受其影響甚劇。這些可見的原因,都是來自台灣產業及內部問題,而非找鄰國作為代罪羔羊,迴避台灣政府及相關企業需要正視的環境責任。

長短期健康效益發威 肺腺癌提早十年好發

舉例說明,從1960年至2010年,初期全台空氣品質較差的區域分佈在北部,直到雙北地區完善公共運輸,將製造業及工業遷出北部,空氣品質才逐年好轉。而九零年代起,中南部地區以重工業、鋼鐵業、石化產業為發展者,空氣品質交叉比對PM2.5指數及居民致癌率,可以得出空氣品質惡化結論。

就長期健康效應來看,肺腺癌在台灣的歷史,自1970-2008年間直線攀升,在北部空氣品質最糟的1980-1990年代,肺腺癌發生率全台最高;而1990年代以後,台中、高雄等地患病率直追台北。肺腺癌過去好發年齡在五十歲左右,但如一民眾在北市空氣品質最糟時出生及生活,成年後再到中南部工作,可說是趕上了污染峰,因環境威脅所造成的肺腺癌或其他癌症,將可能提早到四十歲發病。

短期健康效應來看,而PM2.5日指標若在28-32μg/m3間,有心血管或呼吸道疾病者即容易發作;若在17μg/m3左右,氣喘兒就開始過敏及掉淚,高過28μg/m3將減損孩童心肺功能。PM2.5指數每增加10μg/m3,致死率增加4%、心肺功能下降6%、至肺癌率增加8%。

邁向永續能源與自主 階段性廢核、停煤與再生能源全面替代

根據多場講座現場調查的結果顯示,站在健康風險和下一代的生活環境角度,有八、九成民眾願意以稍高的電價購買或使用再生能源與天然氣發電。可見,人們不再僅以價格為優先考量。而能源在輸電配送過程中,往往真正用到家裡的並不多。非核不必然等於需要大量燒煤,莊秉潔比較了OECD國家與台灣的人均年度用電:台灣在2012年幾乎破萬度、中國則是近3500度、法國為7000度;「可見高耗電已不等同於先進」!能源政策需要自產業規劃、國土規劃、能源發展及交通政策多管齊下。高污染產業夾帶的高用電,諸如國光石化與漁民相爭資源、中科二三期農民與光電廠之爭、台中都市森林與台積電之爭等等。莊秉潔說台灣中南部太陽能利用的條件相當好,例如使用台灣的交通道路沿線、閒置工業區、水產養殖區、耕作區及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板搭配水力抽蓄發電、建立能源自主的城市等想法都可以開始逐步規劃實踐。莊秉潔期待台灣在2025年全面廢核、2030年停用核電,2035年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達50%、2050年落實再生能源百分百。

綠盟理事長賴偉傑在座談中指出空污以及能源使用分配不正義的問題,在在凸顯我們的能源政策是弱弱相殘,將污染移轉到社經收入較低的區域。綠盟一再說的「用電需求零成長」,省一度電就是多一度電,每減少一度電的消費,就等於節省100度的初級能源。台電在今年五月提出需量抑價運作方式,鼓勵在尖峰時間少用電。如:一社區或一大樓的民眾集結起來,在用電高峰同時停止冰箱運轉一小時,無損食物存放,省下來的電可向公部門貸款或申請經費,添購節能智慧插座或其他有助節能的產品。

台灣正在綠色經濟轉型的路上,GDP持續成長,但卻沒有共享到民眾身上。如何將成長的GDP轉為社會福祉?以及正視成長所帶來的社會共業。如:能源稅將外部成本內部化,而不是污染來去移轉。無論哪種環境代價,背後所需付出的真實成本需要重視,並考量進長遠的永續能源規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