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環境署(UBA)於12月公布《核能在實現全球氣候目標扮演的角色為何?》報告書,這是由德國聯邦環境署委託德國應用生態研究所(Oeko-Institut)對2050年核電增長三倍的「擁核倡議」進行科學評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引述該報告指出,要實現《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並不需要核能,再生能源的加速發展才是減緩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關鍵與主要驅動力。並強調「不應該把希望放在核電上」。
綠盟指出,該報告綜合評估了十種不同的「全球氣候情境」(Global Climate Scenarios)模擬,「全球氣候情境」是以實現《巴黎協定》所定的氣候目標所做的科學路徑模擬,在這些模擬中分別有考量了有核能與沒有核能發展路徑。
報告發現,就算擴大核能發電量,但如果沒有擴大再生能源的發展,仍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全球氣候情境」中核能的殊途同歸
如下圖所示,在不同的「全球氣候情境」中,在2050年核能對初級能源供應總量的貢獻範圍從0EJ(Teske情境,下稱無核情境)到超過45EJ(MESSAGEix-GLOBIOM情境,下稱核擴張情境)。

其中,核擴張情是模擬核能發展最多的情境,其模擬到了2050年核能發電量增長4.5倍,核電在全球總發電量佔比為16%,但同時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為81%。在其他的「全球氣候情境」中核能佔比更少,甚至完全沒有核能,但再生能源發電佔比甚至可以達到90%,為減緩氣候變遷貢獻度最大。
報告說明,核能在不同「全球氣候情境」中模擬的發電佔比與發電量有所不同,但結論都表明核電在氣候目標中僅貢獻一小部分。報告指出:「確保達到氣候目標的關鍵不在於核能的角色,而是在於再生能源是否能充足的擴展。」
由於電動化程度和整體能源需求預測的不同,到了2050年的全球發電量在不同情境下也有所變化。在下面兩張中可以看出與非生質能再生能源相比,核電在所有情境中都佔較小的比例。核擴張情境即使是核能發電量與佔比最高的情境,但在絕對值中也是有最高總電力發電量和最高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情境。
和核能(NUC)的全球發電占比.webp)
與再生能源(下方)在分析情境中與總電力的比較-qkf4auowl43m8a8ccdxudsivhyfrsv4qm08z8j26vk.webp)
在全球核能裝置容量方面,從下圖所示,2050年全球核能裝置容量的範圍很大,從0GW(無核情境)到將近1800GW(核擴張情境),而其他情境的裝置容量則位於540GW至1140GW之間,相較於目前全球僅有370GW。

核電增長三倍的目標,並不切實際
報告回顧過往核能發展的歷史,如下圖所示,截至2023年11月,有31個國家總共營運412座核反應爐。到目前為止,最多的核能反應爐位於美國,其次是法國、中國、俄羅斯和韓國。

報告認為現有核電廠的年齡分布結構是未來核能發電裝置容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各反應爐目前的運轉年限都不同,所以報告將目前運作中和興建中的反應爐運轉年限設定為相同的值(40年、50年、60年),這雖然簡化了但可以初步了解現有反應爐的年齡結構。
報告發現,若使用年限只有40年,全球核能裝置容量將在2030年前將大幅減少。而另一方面,如果使用年限為60年,而這種減少幅度將會延宕到2040年至2050年,如下圖所示。

報告也分析現有各國官方的核電計畫,估算出兩條不同的假設的發展路徑,一個是「基線情境」,另一個是「積極情境」。
從過往核電廠的建設經驗中發現,核電廠在建設的成本和時間上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因此,「基線情境」和「積極情境」是專家估算出的一系列可能發展。然而由於上述的高度不確定性,「基線情境」可能受到各種影響而被削減,而現實中不太可能有比「積極情境」更好的發展狀況,如下圖所示。
的發展比較.webp)
報告的分析結果顯示,在「基線情境」中,全球核能裝置容量將保持大致與現況相同的水平(約370GW),而在「積極情境」中,全球核能裝置容量將在2045年左右達到峰值,約為500GW。在下圖中的「核擴張情境」比三倍核能的情境還要高,但目前為止這些情境沒有獲得任何合理的政策規劃支持。
,與氣候情境進行比較的全球核能裝置容量發展。.webp)
下面的圖表中,顯示了全球核反應爐併網的歷史回顧。核電在1985年達成併網的歷史高峰,那年約有30GW核電裝置容量併網。而在過去十年中,每年併網的淨裝置容量在3.4至10.3GW之間。在此之前,1990年是最後一年單年度上線超過10GW裝置容量的年份。

目前全球核電裝置容量約為370GW,若要增加至三倍,到2050年需要有1110GW的裝置容量投入運轉。
因此報告假設目前所有運轉和興建中的核反應爐都有很高的60年壽命,那麼到了2050年,大約仍然會有約210GW的現有核能機組在運轉。所以在2024年到2050年之間,需要額外建造將近900GW的總裝置容量。

根據上圖,要實現「2050年核能增長三倍」則要每年至少60GW核電上線。也就是說,未來25年每年必須新增更多的的核電,這會遠超過1985年的歷史高峰。新的建設速度將會以呈線性增長,才能實現核能增長三倍的目標。這將是歷史上單年併網的最大容量的兩倍。
下圖將報告的分析結果與「2050年核能增長三倍」的模擬放在一起,也遠超越現有各國政府規劃的「基線情境」和「積極情境」,這樣的情境至今還沒有得到任何合理的政策規劃支持。
與發展「三倍核能」目標的綜合分析.webp)
綜合上述的報告彙整,針對「核能三倍倡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的合理的政策支持,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到2050年將核能裝置容量增加三倍既不實際,對於實現《巴黎協定》氣候目標來說也不是必須的。
結語:不要當倡議不實言論的「義核團」
綠盟將《核能在實現全球氣候目標扮演的角色為何?》報告書,翻譯成中文版提供給台灣社會各界參考,裡面德國聯邦環保署以科學模擬指出,不管核電增長幾倍,到了2050年核電都不是重要的角色,真正重要的是再生能源的發展。
近期擁核陣營不斷宣傳「核能三倍是COP28重要結論」等不實言論,但「擁核倡議」僅是22個國家提出宣言,並不是COP28的正式結論,一樣在COP28當中也有超過130個國家提出「2030年再生能源三倍、能效兩倍」倡議,這才是真正台灣該注意的國際潮流。
從國際趨勢來看,更多國家選擇發展再生能源才是主流,在全球衝刺再生能源建設的關鍵時刻,台灣擁核政治人物還在討論重啟核電或新增核電,才是真正的不管科學的「義核團」,不應該讓不懂科學的「義核團」讓拖慢台灣能源轉型的腳步,拖慢台灣跟上國際潮流的步伐。
延伸閱讀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