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中文摘要發佈

評析全球核電發展趨勢的權威報告《2024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4,以下簡稱WNISR)摘要中文版於今日發布,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綠盟)取得授權進行翻譯。《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每年針對世界各國核電廠的運轉狀況與全球核能產業趨勢進行分析,以完整客觀、具有公信力的資料分析著稱。

記者會邀請到報告的兩位作者,分別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教授M.V. 拉瑪納博士(Dr. M.V. Ramana)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彭保羅(Jobin, Paul)共同出席。從科學與數據出發,說明核電在全球電力佔比數據、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簡稱SMRs)的發展現況、台灣能源政策等研究觀察。

全球核電裝置容量下降,興建國家減少,動工率下降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林正原研究員表示,2023年全球核電發電量佔商業總發電量的比例從9.2%下降至9.1%,儘管發電量增加2.2%,但仍低於2019年與2021年。

自2004年到2023年,全球啟用102座機組,但關閉了104座。中國啟用49座新機組,而其他國家則淨減少51座機組,核電容量下降26.4 GW。截至2024年7月1日,共有59座反應爐(60 GW)正在興建,較2023年多出1座,但與2013年相比減少10座,並且有5座機組計劃放棄。只有中國、印度和俄羅斯持續興建核電機組,其他國家則減少了興建數量。

目前正在興建的59座反應爐平均工期為5.9年,與2023年同期相似。13個參與興建的國家中,至少9國經歷了數年的延誤。

自1984年以來,全球運轉中的408座反應爐,平均機齡已增至32年,高於2023年31.4年的平均機齡,其中269座機組運行超過31年,佔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二。

再生能源大幅增長,核電市場縮減

林正原指出,2023年全球再生能源領域持續突破,並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取得顯著進展。2023年12月在杜拜舉行的COP28上,130個國家的政府和歐盟支持了「全球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誓言」,目標是到2030年將全球再生能發電量能提加兩倍,並將能源效率年改善率提高至4%以上。

相較於核電的投資,2023年非水力再生能源裝置的投資額為6230億美元,為核電興建投資的27倍。根據拉札德銀行的模型,2009至2024年間,太陽能光電和陸域風電成本大幅下降,分別降低83%和63%,而核電成本則上升了49%,成為最昂貴的電力來源。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數據,太陽能和風能的年新增裝置容量分別增長73%和51%,合計接近460GW。2021年,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量首次超過核電發電量。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炒作與現實

報告的作者之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拉瑪納教授指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被認為有潛力改變全球能源格局。然而,無論是政府支持、建設延宕,還是運轉挑戰,這些反應爐的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美國政府為支持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投入大量資金,並為NuScale、Kairos Power和X-energy等公司提供稅收抵免。然而,這些努力未能克服核心挑戰,尤其是高含量低濃縮鈾(HALEU)燃料的不足,這對反應爐運行至關重要。

全球建設進展顯示出顯著延誤。阿根廷的CAREM小型反應爐原定於2016年進行冷測試,但至2024年仍未達預期,並因預算削減被推遲至2028年啟動。印度的先進重水反應爐(AHWR)至今未開工。

已投入運營的反應爐也面臨挑戰。中國的HTR-PM反應爐自2021年投入使用,但其容量由200MW降至150MW,且容量因子僅為8.5%。俄羅斯的KLT-40S小型反應爐性能未達預期,2023年負載因子分別為26.6%和43.4%。

儘管如此,許多企業和政府仍強調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潛力。比爾·蓋茨宣布在懷俄明州啟動Natrium反應爐建設,並得到亞馬遜與谷歌等科技公司支持。然而,這些投資能否克服監管挑戰,尚未可知。

台灣的核能現況與挑戰

負責台灣現況分析的報告作者之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彭保羅指出,台灣的核能發電現況面臨多變與挑戰。隨著核能廠逐步除役和能源政策的調整,台灣未來的核能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目前,台灣的核能發電機組數量正在減少,核一廠和核二廠已除役,核三廠也在進行除役倒數,核四已停建。2023年,核能發電量較前一年減少約四分之一,核能在台灣總體發電的比重降至6.3%,是自1978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相比之下,再生能源的比重達到9.5%。

台灣的非核家園政策推行至今,蔡英文政府延續此路線,賴清德政府也未排除核能的使用。2024年大選後,國民黨提案修改《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延長核三廠的運營,但該提案仍在討論中。隨著核三廠二號機計劃除役,缺電問題引發關注。行政院長卓榮泰表態對「新核能」發展持開放態度,尤其是2030年後。

核能發電的逐步減少,核廢料處理問題依然待解。核一、核二廠的燃料池已爆滿,中期貯存設施和最終處置方案尚未規劃妥當。儘管原子能委員會改組成核能安全會以監管核廢料問題,但長期累積的核廢料問題依然未解決。

再生能源方面,台灣的發展較慢,但自2022年以來取得突破,2023年再生能源占比達9.5%,其中風能和太陽能增長顯著。2022年再生能源增長達37%,首次超過核能發電。然而,台灣的能源結構依然依賴進口的化石燃料,尤其是天然氣和煤炭,2023年液化天然氣發電比重達39.5%,使得能源轉型目標更具挑戰。

台灣的能源轉型仍在進行中,政府推動的非核家園政策未完全實現,天然氣使用量持續上升。台灣的能源結構需進一步調整,才能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實現能源自給自足。未來,台灣的核能發展將面臨政治與經濟挑戰,如何平衡非核家園政策與能源安全,仍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