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氣候臨界影展」影片推薦-《變革之輪》:重啟妳/你的體內引擎

《變革之輪》的開場是這麼說的:「地球上有超過20億輛自行車,其中每輛都有自己的故事。」接著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如果我們在全球各個角落擁抱自行車的變革力量,會發生什麼事?」

本片以六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一般人與自行車的故事,來回答上述的核心問題。

這六個故事每個都極其精彩與美麗。

阿拉斯加的潔妮絲‧塔爾在40歲之後才開始參加自行車競賽,並在60歲時參加比極限運動還要極限的「艾迪塔羅得邀請賽」,必須在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跨越560公里的野地。她獨自一人在一望無際的雪地中緩緩騎行的身影,構成一幅彷彿與世隔絕的絕美畫面,讓我想起另一部單車紀錄片的片名:《雪地孤騎》。
曾經嘗試過自行車運動的人,必定都曾在騎到快虛脫時自問:「我幹嘛這樣折磨自己?」我想這名阿拉斯加女騎士給了我們答案:「我騎上自行車,就感到了自由!我擺脫了壓力、工作的束縛,不管我的煩惱是什麼,我認為它代表了自由和幸福。」

科羅拉多的梅根‧哈特曼,身兼自行車競賽騎士與律師的雙重身份。她從自行車騎士同儕的法律委託案中,看到在交通基礎建設中,無論是硬體或軟體,自行車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這也是我長期的不滿:自行車明明是最有效率的移動方式,但是臺灣的道路設計卻處處不利自行車。同事或友人知道我騎自行車通勤,都認為這樣很危險。尤其是要從台北市騎回新北市過橋時,沒有獨立的自行車專用道,就算有,也是要繞遠路。但是為什麼是自行車要繞遠路?所以我從不去騎那種要繞路的自行車專用道,因為與其說那是種保護,我認為更是「歧視」。但是跟汽機車同行,即使已經騎在路邊,還是常常被莫名其妙地按喇叭,然後從我身邊呼嘯而過,此時,我只能在心裡吶喊:「我碳排放量巴死你們!」

開羅的諾蘭‧莎拉,是自行車壁虎團的創辦人。在埃及,女性騎自行車是傳統文化中的禁忌,原因有二。其一,認為女性騎自行車的姿勢過於性感(自己好色還牽拖女生)。其二,認為女性騎單車時會失去貞節,在埃及,「女性失貞是大事。」
在女權相對進步的臺灣,騎單車已無關性別,但是在開羅,卻是真真切切的壓迫。不過,壓迫處同時也是反壓迫的突破口。莎拉說:「騎單車打破許多恐懼,讓人變得勇敢。」所以她的組織以單車作為倡議與行動的工具,藉由推動女性騎單車的權利,發掘單車對女性的幫助,包括實際上與象徵上:「它讓妳相信自己,相信妳在世界上能做一些事情,並開始做一些妳不相信妳能做的事。」

除了這三位女性的單車故事,另外三個單車故事也同樣精彩,加拿大原住民杰‧伯賀如何在身份認同的失落以及生活的挫敗中,從單車上取得重生的力量。紐約的達紐‧邁爾斯,在這座擠滿汽車的大都會中,創造屬於他的自行車街頭文化:「汽車很瘋狂,但是我在自行車上更瘋狂!」加納的卡巴納‧當森,貧民出身的他成立社會企業,以竹子為材料製作自行車身,讓更多加納人民能取得這項改變生活的交通工具。
這六個故事,除了回答片頭一開始的提問:「如果我們在全球各個角落擁抱自行車的變革力量,會發生什麼事?」更與英文片名《The Engine Inside》呼應。

我喜歡將這個英文片名翻譯成《體內引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引擎,自行車則是讓這個引擎最有效率釋放的工具,讓我們更自由地移動更遠的距離,無須任何外部燃料,而且除了呼吸之外,沒有任何的碳排放。過去一百年來,汽機車的發明,讓我們遺忘了自行車,但是隨著汽機車的危害逐漸為人所知,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已經到了臨界的時刻,現在就是重啟這座「體內引擎」的時機。每個人都應該來看這六位主角的故事,看她/他們如何擁抱自行車的變革力量,釋放體內引擎與自行車這個已有200年歷史的機械的真正潛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