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見解
▎核電發電量出現10年來最大跌幅,所佔比率下跌至40年來的新低
- 全球核電發電量下降4%;在中國以外地區則下降5%,下探至90年代中期的水平。
- 核電在全球商業總發電量中所佔的比率於2022年下跌至9.2%,這是自2012年後福島核災以來的最大降幅,也是40年來的新低,僅略高於1996年高峰時期佔比17.5%的一半。
- 截至2023年中期,全球共運轉407座反應爐,裝置容量為365GW,相較於一年前,減少4座,相較於2002年高峰時期的438座,則減少31座。
- 7座反應爐於2022年併網,5座機組遭關閉。4座新反應爐於2023年上半年開始運作,另有5座遭關閉。
- 自2003年至2022年的20年間,全球共啟動99座反應爐,關閉105座機組;
中國啟動49座反應爐,尚未關閉任何機組;中國以外地區的反應爐數量淨減少55座,裝置容量則淨減少24GW。 - 國際原子能總署在大幅修改統計數據後,目前顯示正式運轉的反應爐數量之高峰出現在更早的2005年時(接近《2002 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所載的438座)。
▎2022 年國家重大發展
- 比利時。該國1座反應爐於2022年9月關閉,另1座於2023年1月關閉。剩餘5座反應爐中的3座將於 2025年關閉,而較新的2座反應爐則將延役至 2035年。
- 法國。核電發電量下跌至低於1990年水平。相較於2010年時,核電發電量下降129TWh,遠高於德國同期因逐步淘汱核電政策而損失的100TWh機組發電量。法國自1980年以來首度成為電力淨進口國。由於空前的虧損和前所未有的淨債務水平(截至2023年中期為700億美元),公用事業公司EDF面臨破產威脅,因而重新收歸國有。
- 德國。於2023年4月15日關閉國內最後3座仍在運轉的反應爐,距離2011年決定汰除核電政策後共歷時12年。
- 南韓。國營公用事業公司韓國電力公佈前所未有的250億美元(2022年幣值)虧損,淨債務增加32%,達到空前的1490億美元(2022年幣值)。
- 英國。現今只有9座機組仍在運轉。2座施工中的欣克利角C反應爐的成本估計在2023年2月已達440億美元(2022年幣值),首次併網期程延遲到2027年6月。
- 美國。該國核電在商業發電中的所佔比率下降至18.2%,是2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經過10年的施工,沃格特爾(Vogtle)核電廠2座新反應爐中的第1座已於2023年4月併網。這2座機組的總成本估計超過350億美元。
▎俄羅斯持續主導國際利基市場
- 截至2023年中期,中國擁有最多施工中的反應爐(23座),但並未於國外興建任何反應爐。俄羅斯在國際銷售市場居於主導地位,正在建設24座機組,當中有19座位於其它7個國家,其中包括位於中國的4座。
- 10座反應爐於2022年開始施工,3座反應爐於2023年上半年動工;其中有7座位於中國(2022年有5座,2023年則有2座)。
- 58件正在進行的興建計畫中至少有24件遭到延宕。其中,至少有9件已通報延誤加劇,另有一個計畫首次通報進度落後。
- 現今施工中的計畫,當中有90%是在核武國家所進行,或由核武國家所控制的企業在他國所進行。2022年初時,有16座反應爐預計於該年內併網,但其中僅有7座開始發電。
▎福島現況
- 從冷卻池移除1號和2號機組用過燃料棒的工作延遲到2027年開始,並且在2031年之前無法完成。燃料碎片的清除工作再受延誤。
- 備受爭議的第一批130萬噸污水已於2023年8月開始排放入海。排放期程會歷時 30年。
- 大約27,000名前福島縣居民仍以疏散者身分生活。
▎除役現況
- 已關閉的反應爐數量截至2023年中期達到212座。其中僅有22座反應爐完全除役,只有11座機組解除管制。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
- 2023年的更新並未顯示任何重大進展。既未有任何機組正在西方世界興建,亦未有任何設計經過充分的施工認證。美國NuScale所提出最先進的計畫,在成本估算驟增75%後,該計畫已於2023年11月壽終正寢。
▎核電經濟與金融
來自其它各種創新發電選項,以及影響能源服務成本與可靠性的其它方案,使核電越發蒙受壓力。
- 公共融資。世界上大約45%的核電裝置容量已經完全國有化。幾乎所有施工中的計畫皆是由上市公司和/或經由公共財政,籌措資金。
- 大量補貼。美國州政府層級為19座反應爐所浥注的稅金資助補貼,預計到2030年時將超過150億美元。此外,聯邦補貼將為在2024年至2032年運轉的核電廠提供高達15美元/MWh的補貼。
- 均化能源成本。拉札德所建的模型推估顯示,以超過5.4%的折現率計算,核電是最昂貴的發電方式。以10%的折現率計算,核電的均化能源成本幾乎是陸域風電的4倍。將快速下降的固定(電網平衡)成本(例如儲存或補充購電)加計到美國未經補貼的太陽光電和風電中,其綜合成本在45美元/MWh至140美元/MWh間,這始終比新核電平均180美元/MWh的成本更便宜。
遺漏與低估的成本
- 除役。由《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就反應爐層級所提的詳細分析估計,德國、義大利與立陶宛3個逐步汰除核電的國家,各自的除役成本分別約為6.8美元/MWh(2020年幣值)、16美元/MWh(2020年幣值)和15.7美元/MWh(2020年幣值),至少高出大多數國際估計成本的 10 倍。
- 事故責任。日本政府估計2011年福島事故所致的損失為2,230億美元(2021 年幣值),相較美國保險共用基金總規模136億美元,高出約16倍,承保金額高居全球第一。
▎再生能源大幅領先核電
- 非水力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總投資金額於2022年達到4,950億美元的新紀錄(成長35%),是有紀錄的全球核電廠建設投資決策金額的14倍。光是風電和太陽光電設施的發電量已高出核電廠28%,比率達到總發電量的11.7%,與此同時核子反應爐發電量所佔比率則縮減至9.2%。
- 中國在2022年的太陽能發電量總計423TWh,首次超過核電發電量397TWh。歐盟的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廠合計發電量為624TWh,首度超越核電(613TWh),天然氣發電(557TWh)與煤炭發電(447 TWh),佔歐盟發電量的38%。印度於2022年風力與太陽能光伏電廠的發電量合計,已是核電發電量的3.7倍。風力發電量自2016年以來已超越核電產出。太陽能發電量則是於2019年超越核電。
執行摘要和結論
經歷新冠肺炎大流行最嚴重的2020年至2021年之後,2022年之衝擊主要來自受烏克蘭戰爭而加劇的全球能源危機。正在運作的商業核電設施在史上首次在全面戰爭中遭受敵對勢力的直接攻擊和佔領。儘管近幾個月幾乎未引發關注,截至2023年底時,佔領烏克蘭扎波羅熱核電廠之事仍然持續,斷電與斷水的威脅依舊存在。《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詳細分析在全面戰爭中核電廠所面臨的具體風險。
《2023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全面概述了核電廠數據,包括反應爐機齡、運作、生產和興建數據。本年度的報告包含評估核電經濟與金融的專章。
《2023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分析了32個核電國家的其中13國之新建計畫(截至2023年中期),以及潛在核電國家的新建機組計畫現況。《2023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涵蓋12個焦點國家的部分,這12個國家代表現今近三分之一的核電國家,以及72%的核電發電量,當中也有全球五大核電國家。此外加上於2023年4月關閉最後一座反應爐的德國,以及再次設想可以建造出反應爐的波蘭。全面專題美國焦點就美國核電計畫的現況進行詳細分析,並探討多項聯邦和州政府層級對核電部門的支持措施。焦點國家章節也首次納入南非。
報告另有專章分析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發展現況。福島現況報告總結場內與場外挑戰的現況。除役現況報告概述已遭永久關閉核電廠的現況。核電對比再生能源部署的專章則提供核電、風電、太陽光電以及世界各地其它再生能源的投資、裝置容量,乃至於發電的比較數據。最後,附錄1概述焦點國家專章中並未處理到的國家之核電計畫。
▎核電生產及其作用
1970年《禁止核武擴散條約》(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生效前,有14個國家運轉核子反應爐。到1985年時,有另外16個國家繼而擁有已經併網的反應爐。從1991年至2020年的30年間(2021年當年未有),只有5個國家啟動了該國第一座核電廠:分別為中國(1991年)、羅馬尼亞(1996年)、伊朗(2011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白俄羅斯(皆為2020年);2021年至2022年間,並未有新進國家啟動任何反應爐。另有4個國家各自先後放棄核電計畫:義大利(1987年)、哈薩克(1998年)、立陶宛(2009年)與德國(2023年)。
反應爐運作與裝置容量。截至2023年7月1日,共有407座反應爐(不計入長期停機的機組)在32個國家運行,相較於《2022 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時減少4座,[1]相較1989年則減少了11座,比起2002年438座的高峰時期則減少31座。截至2022年底,名目核電裝置容量達到368GW,[2]在當年度新增5.3GW,相較於2006年所創下裝置容量 367GW 的紀錄高出1GW,不過至2023年中期,裝置容量又再次下降至364.9GW。
國際原子能總署對比《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的評估。國際原子能總署於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間大幅修正(包括追溯修改)線上核子反應爐資訊系統中所顯示的統計數據。此事繼而影響各界之於核工業趨勢的認知。核子反應爐資訊系統直到2022年9月仍認定,正式運轉的反應爐數量(449座)與裝置容量(396.5GW)雙雙於2018年達到歷史高峰。然而核子反應爐資訊系統於2023年7月卻顯示,早在2005年時機組數量已達到440座的高峰,而最大裝置容量則仍是2018年的374GW。自此以後,這兩項指標雙雙下跌,核子反應爐資訊系統顯示,截至2023年中期,共有410座機組正在運轉,總裝置容量為368.3GW。
國際原子能總署截至2022年9月,將日本的33座機組計入全球「運轉」中的反應爐總數,而其中卻僅僅10座機組有效重啟,其餘23座機組至少自2010年至2013年期間並未發電(其中3座自2007年以來已然如此)。截至2023年中期,國際原子能總署已將這23座機組以及印度的4座反應爐,從運轉中的反應爐名單中追溯停止運轉,並將這些機組加計在標註為「暫停運行」的新類別中。
《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自2014年創立長期停機的類別以來,持續呼籲國際原子能總署調整自身統計數據,以因應產業現實。截至2023年中期,《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將31座反應爐歸類為長期停機,其中23座位於日本、3座在印度、2座在加拿大中國、法國與南韓則各有1座,相較《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此一數量增加了2座。[3]
[1]《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與《2023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的差異啟動6座反應爐,重啟1座,長期停機3座,關閉8座機組=減少4座機組。
[2]截至2021年底與2022年底的差異:啟動7座反應爐,增加裝置容量7.6 GW,關閉5座反應爐,裝置容量減少3.3GW,重啟1座長期停機的反應爐,裝置容量增加1GW。
[3]截至2023年11月上旬,2座加拿大機組、2座日本機組與1座法國機組已重新併網。
核電生產。世界核電機組群淨發電量在2022年為2,546TWh(發電量1TWh等同於10億度)。相較於2021年的發電量下跌了4%,已降至疫情於2020年爆發時的水平。中國的反應爐發電量連續3年超越法國,在運作核電的國家中發電量僅次於美國,位列第二。在中國以外,核電產量於2022年下降5%,降至90年代中期的水平。

電力/能源配置的所佔比率。核電在全球商業總發電量的比率於2022年下降了0.6%,這是2012年後福島時期以來的最大降幅,比率降至9.2%,相較於1996年高峰時期的17.5%,下跌了47%。
▎反應爐啟動和關閉[4]
反應爐啟用。共有7座反應爐於2022年併網,其中3座位於中國,而芬蘭、巴基斯坦、南韓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各有1座。白俄羅斯、中國、斯洛伐克和美國在2023年上半年各有1座機組併網。
反應爐關閉。[5]有5座反應爐於2022年關閉,其中3座位於英國,而比利時與美國則各有1座。另有5座反應爐於2023年上半年關閉,其中3座機組位於德國,至於比利時與臺灣則是各自關閉1座。
99座反應爐於2003年至2022年的20年間啟用,這段期間另關閉105座機組。其中,中國啟用49座機組,並且並未關閉任何反應爐。結果便是中國以外地區在此期間淨減少55座機組,淨裝置容量則下降超過24GW。

[4]參閱焦點國家與附錄 1 以瞭解各國概況。
[5]《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根據反應爐最後一次發電所對應的年份來紀錄關閉情況,如果機組在受查核的年度並未發電,則追溯調整統計數據。
▎興建數據[6]
截至2023年7月1日時,共有58座反應爐(58.6GW)正在興建,相較於去年的《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高出5座,但相較2013年數據,則減少11座(其中5座機組其後遭廢棄)。
每5座正在興建的反應爐,就有4座機組位於亞洲或東歐。目前有16個國家正在建造核電廠,相較於《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多出1國。名單包含埃及,以及巴西所重啟的興建計畫,但不計入白俄羅斯,因該國第二座機組業已竣工。只有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南韓這4個國家在多個場址同時施工。有10座反應爐於2022年在全球各地開工,其中5座機組位於中國,另外5座機組由俄羅斯在埃及(2座)、土耳其(1座) 與俄國國內(2座)營造。有3座反應爐於2023年上半年開始動工興建,其中2座位於中國,另1座則由俄羅斯在埃及興建。2020 年初至2023年中的42個月期間,全球28座動工的反應爐均由中國和俄羅斯政府所擁有或所控制的公司負責興建。
[6]截至2023年中期,在全球所興建的58座反應爐的詳細概述,參閱附錄3。

興建國家對比供應商國家
- 截至2023 年中 期,中國擁有最多正在施作中的反應爐,數量達到23座,佔全球興建中機組總數的40%。然而中國目前並未於海外任何地方興建機組。
- 俄羅斯是國際市場上的主要供應商,截至2023年中期,興建中的機組有24座。這當中有5 座於俄國國內建造。其餘19座機組在其他7個國家施作,其中中國、印度與土耳其各有4座,埃及則有3座。[7]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目前尚不確定制裁俄國與其它隨之而來的地緣政治發展會為這些興建計畫帶來何種程度的影響。
- 除了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之外,只有法國與南韓公司是海外核電廠建設的主要承包商;法國為英國承包商,南韓則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包商。[8]
[7]有2座機組於孟加拉建造,伊朗和斯洛伐克則各有1座。
[8]以捷克為首的集團正在斯洛伐克完成1座由俄羅斯所設計的反應爐(Mochovce-4)。
施工期程
- 正在興建的58座反應爐,自開工以來平均歷時6年,低於2022年中期6.8年的平均期程,但許多反應爐距離竣工仍然遙遠。
- 所有施工中的反應爐在至少10個國家裡(共16個國家),曾經歷為期至少1年的延誤。
- 在明確通告進度落後的24座反應爐中,至少有9座通報延誤情況增加,當中有1座在過去1年首次通報延宕。
- 《2021 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指出,共有12座反應爐定於2022年啟動。2022年初,有16座反應爐預計於該年併網(其中4座是自2021年順延至2022年),但其中只有7座機組開始發電,至於其它9座機組,至少會延誤至2023年。
- 斯洛伐克的Mochovce-4號反應爐於38年前開始施工,但併網期程又遭延誤,目前已順延到2024年。伊朗的Bushehr-2號反應爐的動工始於1976年,歷時已超過47年之久,經歷停工40年後於2019年復工。目前定於 2024 年併網。
- 另有7座反應爐列入「正在建造」類別之期間已達10年或更長:巴西的Angra-3、原型快中子增殖反應爐(the Prototype Fast Breeder Reactor)、印度的Kakrapar-4、Rajasthan-7、Rajasthan-8、日本的Shimane-3、以及法國的Flamanville-3。法國與印度的計畫今年再受貽誤,日本反應爐甚至沒有暫定啟動之日期。

開始興建
- 10座反應爐於2022年動工。其中5座位於中國。俄羅斯開始在埃及(2座)、土耳其(1座)和俄國國內(2座)興建反應爐,並且在中國建造一艘駁船,該駁船將於俄羅斯建置2座反應爐。[9]換言之,10座反應爐在全球動工,7座機組係由俄方所設計,另外3座則由中國核工業所設計。
- 3座反應爐於2023年上半年開始興建,其中2座位於中國,另1座則由俄羅斯為埃及所設計。
- 全球於2020年初至2023年中這42個月期間動工的所有28座反應爐,均由中國、俄羅斯政府所擁有或所控制的公司負責興建。
[9]鋪設船舶龍骨被視為開始施作浮動反應爐。
▎運轉機齡
- 自1984年以來,(併網後)運作中核電廠的平均機齡持續增加,截至2023年中期為31.4年,高於2022年中期的31年。
- 共計佔全球運轉中機組2/3的265座反應爐已運行31年或更久,相較於2022年中期,減少了5座,其中111座反應爐(超過全球運轉中機組1/4)運作了至少41年。

如果目前所有已獲准延役以及到期換發運轉執照皆能順利維持,所有施工場址均已竣工,並且所有其它機組的運作機齡皆為40年(除非已宣佈提前或延遲關閉日期),則在2030年之前的幾年中,運轉中反應爐數量的淨平衡最快將於2024年轉為負值,並在2026年至2027年略轉為正值;但總體而言,必須另有88座新反應爐(66.5GW)啟動或重啟,2023年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才得以取代遭關閉的反應爐,這幾乎是每個月得啟動或重啟1座機組或0.7GW。要能如此,得在2030年前的所剩期程內,將過去10年每年有6座機組啟動大幅提升至11座,方能維持目前世界上的反應爐數量。考量核電的籌備期程較長,這似乎是個極不切實際的情境。
▎焦點國家
以下11個焦點國家含括現今近1/3的核電國家,以及2023年4月關閉最後一座反應爐的德國,和計劃興建首座反應爐的波蘭。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一些關鍵進展如下:
比利時。該國核電發電量在2022年下降13%。在逐步汰除核電的政策架構下,1座反應爐在2022年9月關閉,另1座則於2023年1月關閉。該國現有5座反應爐仍在運作。目前的規劃是在2025年關閉3座機組,並使剩下2座反應爐延役10年直至2035年。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協議預計將於 2024 年年初完成。
中國。該國的核電發電量增加3.2%,相較於2021年11%的增幅,成長幅度不大,穩定佔總發電量5%。同時,風電產量增加16%,太陽光電產量增加31%。非水力再生能源發電量佔全國總發電量的15.5%,是核電產出的3倍多。
法國。該國自2015年以來核電表現每況愈下,法國電力公司的某位董事表示,2022年是「恐怖年度」。由於通用技術失靈、機組老化、氣候影響,以及社會運動等問題內外交攻,核電產 出下降到低於1990年的水平,相較於2005年至2015年間約400TWh,年度發電量約莫減少120TWh。相較德國自2010年以來逐步汰除核電,因而減少100TWh的機組發電量,法國減少的核電發電量猶有過之。平均而言,法國核反應爐在2022年有152天的發電量為零。法國自1980年以來首次成為電力淨進口國,與此同時,德國成為重要的電力出口國。法國電力公司由於史無前例的損失和前所未有的淨債務水平(截至2023年中期,依據2023年幣值為648億歐元或700億美元)而面臨破產可能,因此重新收歸國有。
德國。核電淨發電量在2022年為32.8TWh,該國於2021年底關閉3座反應爐後,2022年的發電量下跌一半,僅是2001年高峰時期發電量162.4TWh的極小部分。相較於1999年時35.6%的歷史最高水平,2022年核電發電量約僅佔該國6%。最後3座持續運轉的反應爐於2023年4 月15日關閉,距德國首次產出核電已歷時62年。
日本。自《2022 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以來,該國並未重新啟動任何其它反應爐(亦未規劃關閉任何1座機組)。截至2023年中期,僅有10座機組經認定持續運轉,另有23座處於長期停機狀態。核電發電量在2021年大幅成長後,發電量再次下降(減少15.3%),佔該國電力的6.1%(下降 1.1 %)。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發現日本製鋼所(Japan Steel Works)涉及數百起造假案件,該公司現為供應世界各地核電廠大型鍛件的重要製造商之一。
波蘭。該國政府於 2020年10月通過一項長期核電計劃,目標是在2043年建置完成裝置容量6GW至9GW間的機組。該國在80年代放棄興建2座由俄羅斯所設計的水冷水控能源反應爐(VVER),接下來重啟該計畫的多次嘗試皆告失敗。與此同時,波蘭的太陽光電計畫是歐盟中發展最快的計畫之一。裝置容量在2022年增加61%,達到12.4GW。
俄羅斯。該國核電發電量微幅成長,達到近210TWh的新紀錄。該國目前運轉37座反應爐,另有5座正在興建。俄羅斯繼續在海外維持其核電廠建造商龍頭的地位,截至2023年中期,共在7個國家承作19座機組。目前8個歐洲國家(包括4個歐盟國家)38座運作中的反應爐仍然高度依賴俄羅斯燃料組件。
南非。該國核電發電量下跌17%,降至僅略高於10TWh,為該國提供4.9%的發電量。電力產出減少的原因在於,要為機組延役20年而進行大規模翻新,因而導致長期停機,再加上技術事故所造成的非規劃性停機。由於大型燃煤電廠也遭遇嚴重的技術問題,這使得南非現今面臨嚴重的電力短缺。
南韓。該國核電產量增加了11.3%,達到167.5TWh,為該國提供略高於30%的發電量。增加的原因來自於啟動1座新反應爐(新韓蔚1號),以及改善某些機組性能。然而,國營公用事業韓國電力公司公佈了史無前例的250億美元虧損(2022 年幣值),其淨債務驟增32%,達到前所未有的1,490億美元(2022年幣值)。韓國電力公司股票市值在過去7年裡萎縮了70%。
英國。該國核電計畫正在迅速萎縮。自《2022 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發佈以來,有另外2座反應爐遭到關閉,現存9座機組尚在運作。目前共有36座已關閉的機組正在等待除役,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自1997年以來,核電在電力結構中所佔比率幾乎減半,核電在當年所佔的比率為28%。然而,由於法國電力產量於2022年急劇下降,英國在2022年首度成為淨電力出口國,這是40年來頭一遭。同時,2座在欣克利角C興建中的反應爐,先經歷期程屢屢延誤,又逢造價節節攀升,其成本估計在2023年2月時達到440億美元(2021年幣值),首座機組預定最快於2027年6月併網。
美國。該國核電的發電量略微下降(減少0.9%),跌至771.5TWh,為10年來最低點。核電在商業發電所佔比率下降至18.2%,為25年來的最低水平。美國核電機組群的總數仍為全球第一,共計93座,這也是最老舊的機組群之一,反應爐的平均機齡超過42年。經過10年的興建,沃格特爾核電廠2座新反應爐中的首座終於在2023年4月併網。2座沃格特爾機組的總成本估算現今已超過350億美元。針對營運難以獲利的反應爐和新計畫,聯邦與州政府層級已經進一步擴大補貼,從而影響到原有的停機計畫。在過去5年裡,7座已經關閉的反應爐的平均運轉機齡約超過 47 年,遠低於運作許可所設定的60年。新興的商業模式包括,使核電產出與資料中心、加密貨幣挖礦或氫氣生產等的電力消耗估算相互結合。核電產業持續受到各種刑事調查。由 V. C. Summer 公用事業公司前執行長所負責,後來遭到放棄的核電新建案,因他謊報該案計畫進度,在2023年3月遭判刑15個月、返還「不當得利」100萬美元,併科20萬美元罰金。
▎福島現況報告
自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以來,業已歷時11年之久,此一事件在本報告中稱之為 3/11。目前情況仍非常不穩定。
場內和場外挑戰概述
- 場內挑戰
清除用過的燃料棒。3號機組冷卻池中的所有用過的燃料棒已於2021年2月清除。目前仍在進行1號和2號機組的準備工作,清除工作再次延後,目前預計於2027至2028財政年度開始,並於2031年底完成,屆時核災發生已經超過20年。
燃料碎片清除。由於技術挑戰,施作屢受延宕。針對1號反應爐壓力容器支撐結構狀態的調查,引發民眾擔憂潛在的坍塌風險,因為鋼筋周圍大部分的混凝土已經明顯融化。
污水管理。為繼續冷卻燃料碎片而持續注水,高度污染的水不斷從破裂的圍阻體流入地下室,繼而與滲入地下室的地下河水混合。在結合各種措施後,進水量從每日540立方公尺降低至每日約90立方公尺。等量的水每日經過部分淨化後,儲存於1,000立方公尺的儲水槽。為此幾乎每10日就需要一個新儲水槽。
截至2023年8月24日,約莫130萬立方公尺經過處理的污水,儲存於1,046個儲水槽中。
安全機關已同意營運商東京電力公司所提排放受污染水入海的計畫。截至2023年3月底,大約 2/3的污水必須再次處理,水會先稀釋100倍(或更高),才會經由 1 公里長的海底隧道排放至海洋。第一批經過部分除污的水已於2023年8月24日開始釋放。整體排放過程至少會歷時30年之久。這項計畫在海內外皆飽受爭議。
- 場外挑戰
在場外,數以萬計撤離者的未來、食品污染,以及除污廢棄物的管理仍為重大挑戰。
撤離者。截至2023年5月1日,福島縣約有27,000名居民仍過著撤離者的生活,低於2012年5月近165,000人的高峰人數。部分所謂「難返地區」於2022年首次解除避難命令,這些地區受輻射曝露的程度仍然很高,並經指定為「重建和重振地區」。撤離者返回率從1%到90%都有。
食品污染。根據官方統計,2022財政年度共分析36,309件樣本,其中來自10個縣的135件樣本之放射性核種濃度超標。檢驗是否真能充分反應實際情況,仍未有定論。截至2023年7月1 日,仍有12個國家和地區針對日本食品實施進口限制,高峰時期曾有54個國家和地區設限。歐盟執委會於2023年7月取消尚存於該聯盟境內的進口限制。
除污與污染土壤管理。福島縣臨時儲存區的受污染土壤目前正移置到8個地區的中期貯存設施。截至2023年3月底,總計10座貯存設施中有4座已經達到最大儲存容量,污染土壤已經填入大約88%的儲存容量。政府依法必須負責受污染土壤的最終處置。
▎除役現況報告
隨著越來越多的核電設施達到預定的運轉年限,或是由於經濟情況惡化而遭到關閉,機組及時除役現今已成為一項關鍵挑戰(注意,此處分析並不含括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情況)。
- 關閉的核電廠數量截至2023年中期達到212座,相較於一年前增加了8座。因此,在過去 70年間併網的反應爐,總數幾近三分之一遭到關閉。這些機組的總運轉容量為105GW,首次突破100GW。
- 190座機組現在正等待除役,或處於除役的不同階段,相較於一年前增加了8座。
- 只有22座機組已經完全除役(佔關閉反應爐數量的10%),相較於過去1年並無變化:17座位於美國、4座在德國、1座位於日本。這22座機組中只有11座(比《2022 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多出1座)已經解除管制,相當於已關閉反應爐的5%。
- 除役期程會平均持續約莫21年,伴隨著自6年至45年的巨大落差範圍(兩個極端值都是針對額定功率極低的反應爐,分別為22MW與63MW)。
- 針對11個主要核電國家的分析顯示,這些國家所關閉的反應爐佔所有已關閉機組總數的84%,除役進度仍然緩慢:分別處於不同期程階段的159座機組中,其中6座處於後運行階段、75座現為「準備階段」、27座正在「熱區階段」、12座處於「緩和階段」,另有39座則是「長期封閉階段」。
- 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加拿大這些早期核電國家,至今仍尚未有任何1座反應爐完全除役。
▎潛在新進國家
截至2023年中期,孟加拉、埃及和土耳其等3個潛在的新進國家正在興建反應爐。這些計畫全數由俄羅斯核工業負責施作。儘管某些影響已經出現,但對俄羅斯的制裁與潛在的其它地緣政治發展,會對這些計畫造成何種影響仍尚未可知。
其它國家如哈薩克、奈及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及烏茲別克等國,或多或少有進一步的計畫,不過時至今日,這些國家皆仍未決定其核電廠設計,也尚未籌集到必要的資金。包括印尼、約旦、泰國與越南在內的幾個國家,已然暫停或取消早先的計畫。某些關鍵進展如下:
孟加拉。該國2座由俄羅斯所設計的反應爐,自2017年至2018年以來持續興建中。它們原定於2023年和2024年啟動。根據報導,制裁導致部分設備延遲交付,1號機組的服役至少會延遲到2024年終。
埃及。該國第一座由俄羅斯所設計的機組,於2022年7月20日在埃爾達巴(El-Dabaa)場址動工興建,當時烏克蘭戰爭仍在進行。2號、3號機組分別於2022年11月及2023年5月開工。
哈薩克。該國已經考慮數家潛在的供應商來負責興建小型或大型反應爐,但尚未選擇任何技術,亦未選定地點,更遑論宣佈任何融資計畫。
奈及利亞。該國與多個國家簽署核電合作協議,並考慮發展達4GW的核電裝置容量。不過當奈及利亞於2023年初推出自身的能源轉型計畫,設定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時,核電卻未被列入該計畫所概括的發電選項中。
沙烏地阿拉伯。該國政府於2023年初,確認已然接到來自於中國、法國、俄羅斯及南韓等國,針對2座大型反應爐建案的投標。
土耳其。該國於2018年至2022年間在阿庫育(Akkuyu)場址開始建造4座反應爐。4號機於2022年7月開工。2023年適逢土耳其共和國建國百年,土耳其當局原本期望1號機可以於該年併網。這項目標並未實現,第一座機組目前預定將於2024年啟用,並於2025年投入商業運轉。
烏茲別克。該國官員於2022年5月宣佈,已在吉扎克州(Jizzakh)的法裡許(Farish)區選定場址,興建2座由俄羅斯所設計的VVER-1200型反應爐,該區位於圖茲坎湖(Lake Tuzkan) 附近。當時融資方案的談判正在進行,此外並未有更多訊息。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與先前各年度的《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版本相同,儘管媒體關注度持續增加,也有額外的公共資金承諾,不過今年關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發展狀況與前景更新皆未顯露任何重大進展。各國情況如下:
阿根廷。該國的CAREM-25專案自2014年持續興建至今。經過多次延誤後,目前預計的機組啟動日期仍為2027年。至今尚未發佈更新的成本估算,不過(在最近一次延誤之前)所發佈的成本估算顯示,依據CAREM-25所估的每度電成本,大約為最昂貴的第三代反應爐的2倍。
加拿大。聯邦與省政府繼續大力支持推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最大一筆承諾來自聯邦基礎設施銀行,將浥注超過7.45億美元(2022 年幣值)於達靈頓(Darlington)場址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計畫。幾項設計已經通過「預先許可供應商設計審查」,但尚未獲得安全機關的認證。
中國。該國2座高溫反應爐模組從動工興建到2022年12月首次全功率運轉,共歷時10年之久,為原先預定期程的2倍。自此以後,運轉紀錄顯然令人失望。第二款設計,即ACP100,或稱玲瓏一號,於2021年7月動工施作。相較原定計畫延誤了6年,目前預計於2026年2月啟動。
法國。馬克宏總統於2022年2月宣佈撥款11億美元(當年幣值),用以浥注法國Nuward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設計及其它「創新反應爐」的開發。依現今發展,「基本設計」研究擬於2026年完成,並將於2030年動工興建。
印度。該國自90年代以來持續開發先進重水反應爐設計,不過興建卻一延再延。目前仍無跡象顯示施工在即。不過報導聲稱,針對小型反應爐已制定計畫,「研議其可行性與有效性的路線圖」。
俄羅斯。該國在一艘名為羅蒙諾索夫院士號(Akademik Lomonosov)的駁船上運作2座小型模組化反應爐。2座機組皆於2019年12月併網,比預定計畫多耽誤了9年。此後機組表現平凡無奇。俄羅斯於2021年6月再次提出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專案,這是項名為BREST-300的鉛冷快中子反應爐設計。該專案歷經 10 年的討論,原訂於 2018 年佈建完成。
南韓。該國系統集成模組化先進反應爐(The System-Integrated Modular Advanced Reactor,SMART)的設計於2012年獲得安全部門的許可,但此後從未獲得任何訂單。根據報導,其它幾款設計正處於開發的早期階段。外國小型模組化反應爐開發商已經開始在南韓提出足以抗衡的設計,但除了簽訂象徵性的諒解備忘錄,至今尚未取得實際成果。
英國。該國自2014年以來一直由勞斯萊斯持續開發「英國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現今)這是1座470MW的反應爐(超過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通用定義,即裝置容量應在300MW的尺寸限制)。該國管制機關目前正在進行通用設計評估(Generic Design Assessment,GDA),預計於2026年8月完成。另外6種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設計正在接受審查。英國政府設定於 2029年之前做出最終投資決定。
美國。該國能源部已浥注超過12億美元支持小型模組化反應爐,並且宣佈在未來10年將持續撥款,投入金額可能高達55億美元。然而,興建小型反應爐之事,至今卻仍不見動靜。只有 NuScale一項設計取得(有條件的)最終安全評估報告。不過,此後該設計的裝置容量已從每模組50MW增加到77MW,諸多問題卻仍然懸而未決。8個行政區在2021年10月退出這項美國西部各州僅存的小型反應爐投資計畫,導致由6件模組所構成462MW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認購,僅僅售出101MW。成本估算於2023年1月一路追加到93億美元,整個專案繼而於2023年11月初戛然而止,官方的說法是「該專案出現充足認購、持續佈署的可能性乃微乎其微」。
▎核電經濟與金融
概述
核電廠是所有計畫類型中最為昂貴的建設項目之一。穩定而非充滿變數(儘管從比利時、法國與日本等國近來表現來看,這種說法不無疑義)、低碳、可調度、產生的熱能可用於其它目的,這些核電的主要賣點皆面臨來自整個系統中林林總總日益創新選項的壓力。而創新壓力並不僅止於發電端,還擴及到影響服務成本和可靠性的所有屬性,例如高效率使用、需量反應、電動車與電網整合,或以電力儲存應對有間歇變動特質的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某些模型已顯示,太陽能光伏再加上儲能的負載係數,可以達到50%至70%。太陽光電、風電和儲能相互搭配的長期合約業已簽訂。
在主要市場,核電金融是由地緣政治而非經濟所驅動
雖然無法獲得可靠、全面的全球信用貸款數據概況,不過部分數據顯示,俄羅斯和中國正大力支持海外信用貸款計畫。「慨然允諾融資」是中、俄兩國相對成功的關鍵。一位先前任職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轄下核電署的官員指出,「核電領域的私營股權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已不再具有競爭力」,「中國和俄羅斯正使西方核工業走投無路」。中國在英國欣克利角C以外的投資預計將迅速增加,海外反應爐計畫到2030年將達到30件,相關投資將超過1,450 億美元。其中究竟有多少計畫可以順利完成仍未可知,尤其是考量美國政府的黑名單現已臚列中國主要核電公司。然而,似乎已有趨勢呈現,進出口銀行與各種國際開發銀行在核電專案融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美國進出口銀行已就波蘭、羅馬尼亞和烏克蘭等國的新建計畫發出數十億美元融資的意向書。許多國家增加介入核電的力道亦頗有時日。《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估計,全球核電約有45%的裝置容量現為國家所擁有。
運轉中反應爐面臨持續的競爭壓力,獲得國家支持
近年來,許多國家運作中的反應爐皆面臨財務挑戰。非規劃性停機導致核電產量減少,反應爐老化或意外問題大幅墊高核電廠維修與再投資成本,在法國與日本尤其如此。核電廠表現受到氣候相關衝擊,例如冷卻水可用性、散熱器容量和風暴事件。儘管截至目前,氣候衝擊對總發電量的影響仍然有限,但過去30年來,氣候相關事件所導致核電發電中斷增加8倍,這類事件可能對特定時期內的可用容量產生重大影響。低成本天然氣,以及快速成長的風電和太陽光電,皆為核電帶來嚴重的競爭風險,在一年中的某些期間,或一天中的某些時段尤其如此。舉例來說,芬蘭再生能源產量劇增與批發電價呈現負值,導致一再延宕方能完工的Olkiluoto-3 號機組,在開始商業運轉才屆滿一個月,就被迫減少發電量。西班牙反應爐亦有類似的減產。美國在2013年至2022年間正式關閉13座反應爐(其中包括在2009年和2012年間停止發電的3座反應爐)。成本壓力在錙銖必較的電力市場中尤為明顯。
核工業宣稱自身「低碳又可靠的電力」產品並未獲得市場應有的重視,而貿然關閉核電廠只會增加碳排放,故而主張關閉核電廠的時機尚未成熟,並為此進行頻繁遊說,進而成功獲得了巨額補貼,用以浥注毫無經濟效益的核電廠繼續運作。在美國有19座反應爐獲得州政府稅金補貼;這類補助將為期5年至12年,預估到2030年金額會超過150億美元。一項名為零排放核電生產信用貸款(Zero-Emission Nuclear Production Credits)的聯邦補貼,以最高15美元/MWh的金額,浥注在2024年至2032年間運轉的核電廠。此一補助極可能結合其他計畫,例如用於氫氣生產。民間核電信用貸款(the Civil Nuclear Credit)計畫額外提供60億美元的國家補貼資金,以防經濟拮据的業者關閉反應爐。
全球最大的核電營運商法國電力公司EDF現在已經全面再次國有化。法國政府目前正在遊說獲得歐盟融資機制協助的可能,從而補貼該國現有的核電機組。比利時政府原則同意與公用事業公司 Engie-Electrabel 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以分擔2座反應爐計劃延役10年的經濟風險,這2座機組原定於2025年關閉。日本實際上已國有化福島核電廠業者東京電力公司,為受害者
賠償與災害補救浥注無限資金。為了加速重啟自3月11日以來遭到關閉的反應爐,日本政府正在考量提供補貼,以確保得標者未來20年的收入。這會是預定於2024年初開始的「長期去碳電力供應拍賣」計畫之延伸。
政府支持脈絡下的新反應爐經濟學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轄下的核電署,針對輕水反應爐所做的隔夜成本(不包括融資和其它成本)估計相差2倍,從(南韓)2,157 美元/kW(2018 年幣值)到(美國)4,250 美元/kW(2018 年幣值)之間。附屬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經濟與基礎建設政策工作組( the Workgroup for Infrastructure Policy at Technical University Berlin) 與德意志經濟研究所(The 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DIW) 針對88個反應爐資料庫所做的獨立評估發現數值還高出許多,其中輕水反應爐平均隔夜成本約為 6,000 美元/kW。
評估核電競爭力時,隔夜成本分析具有某些重大限制:儘管融資經常被視為是關鍵組成部分,不過在排除融資和其它成本後,可供參考的實際案例住往非常有限;對於裝置第n座設施的常有假設認定,經由建立一系列機組可以達成建立學習曲線的效應,但由於並未明確定義n的數值究竟為何,它的落差範圍可以從5座到(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數百座。不過,這類數字根本無法與核電主要競爭對手的生產規模比較。已安裝的風力渦輪機數量在全球已超過30萬座,僅僅在2022年的安裝數量就超過25,000座。太陽光電模組(每個面板具有多個模組)的產量每年數以億計,相關的學習曲線效果與模組成本降低皆有數據可查。
Bent Flyvbjerg 所率領的團隊曾就「大型計畫」的工期延誤與成本超支進行學術分析,研究發現核廢料計畫獨占鰲頭,平均成本超支比率達到238%,核電廠則是位列第三,平均成本超支比率為120%。
提出美國最先進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設計的 NuScale,於2023年11月初終止承作猶他州市政集團的6座模組設計。成本預估已一路飆升至20,000 美元/kW。儘管估計來自聯邦補貼的鉅額浥注會超過40億美元,不過對於絕大多數候選城市而言,預期電力成本確實太昂貴。
核電均化能源成本評估所呈現的趨勢
均化能源成本評估不僅包括興建費用(所謂的隔夜成本),亦包括營運及維護成本、興建期程、負載係數和折現率,以得出核電廠生命週期內所產出每單位電力的平均成本。幣值係依據 2018 年的美元金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所轄的國際能源總署及其核電署的分析強調納入折現率之於核電均化能源成本的敏感度。雖然核電資本成本並無純粹基於市場的基準,但過往的成本超支與期程延誤顯示,相較於建造成本較容易預測的其它能源路徑,核電折現率會遠高於
此。隨著折現率上升,相對於其它能源政策選項,核電成本的競爭力則漸趨弱勢。
此外,即使假設折現率相同,估算核電均化能源成本的落差範圍也很大。國際能源署所作的電力調查分析估計,均化能源成本的範圍從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51美元/MWh到62美元/MWh,這是以折現率5%所得出的結果。這些數值遠低於一項獨立研究所估算的100美元/MWh核電均化能源成本(基礎建設政策工作組/德意志經濟研究所),該研究係針對88個已規劃與已完成核電計畫所作的獨立彙整分析(含括運用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集)。
國際能源署所作的淨零排放評估顯示,美國的淨零排放價格範圍為102美元/MWh,歐盟則為 145美元/MWh,這是以折現率8%估算而得,《世界能源展望》以相同的折現率估計後指出,成本差距範圍落在美國的87美元/MWh 到歐盟的129美元/MWh。
資產管理公司拉扎德從類似的分析中總結道,除了折現率低於5.4%的天然氣尖峰負載發電廠外,若以均化能源成本來估算,核電始終是最昂貴的設施。若以7.7%的折現率計算,核電價格達到158美元/MWh。若以10%的折現率推算並排除固定成本,核電的均化能源成本是陸域風電成本的幾近4倍。
儘管能採用的數據更為有限,但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均化能源成本估算卻往往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有鑑於非經合組織國家在新建設計畫中至關重要,提升數據的近用性對相關分析將會大有助益。
遺漏和低估的成本
除了核電廠之外,核燃料鏈還存在遠比大多數其它形式能源生產更昂貴、更複雜的附帶要求。資源經濟評估並未充分掌握這些其它要素,在某些評估中甚至明確排除該等要素。關鍵問題在於,成本評估中是否包括除役(不僅包括發電廠,更含括核燃料鏈設施)以及核子廢棄物管理成本;如果是,重點就在於這些評估是否全面。專款資金規模必須適當,加以審慎投資,以確保在需要之時可以達到預期目標。不幸的是,相關設施在全面運作期間往往無法籌措足夠的資金。在其它案例中,由於控制上存在結構性缺陷,已經籌得的資金竟然遭到挪用。
除役成本估算差異頗大,此外實證數據亦有限。美國公有反應爐的除役成本落在478美元/kWe至1,435美元/kWe間,投資人私有的反應爐的除役成本則是落在615美元/kWe至 2,148美元/kWe間。[10]何以投資人所擁有的公用事業推估出更高的成本,原因尚不清楚。
由《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就反應爐層級所提的詳細分析估計,德國、義大利與立陶宛這3個逐步淘汰核電的國家中,高裝置容量商業反應爐除役成本分別約為6.8 美元/MWh(2020 年幣值)、16 美元/MWh(2020 年幣值)和15.7美元/MWh(2020 年幣值),至少高出大多數國際估計值10倍,並且達到可能影響核電競爭力的水平,在批發市場更是如此。這些情況尤其重要,在核電的總發電量為已知的情況,除役成本必須要攤銷到固定數量的發電度數。
國際原子能總署分析除役與廢棄物管理成本融資機制,研究發現大約有3成的國家係仰賴政府或國營企業的資金。至於其餘7成國家,核後端所涵蓋的範圍並不確定。各國都仰賴納稅人所繳納的稅金填補缺口。
詳細歐洲案例之研究中強調籌措除役資金與預期成本之間存在巨大的整體缺口。這項差額在法國估計為109億美元(2023 年幣值),在德國為66億美元(2023 年幣值),在瑞典則為 27 億美元(2023 年幣值)。在美國,轉移已關閉的反應爐的所有權及動用核電後端資金的權利至私人公司,會帶來特定的風險,例如成本超支、破產,一旦發生重大事故可用資金也可能會迅速告罄。
運作反應爐與燃料鏈設施,以及除役所衍生的核電廢棄物管理,其成本估計已達到天文數字。僅僅就用過的燃料棒處置而言,美國的估計已達到 1,680 億美元(2018 年幣值),加拿大超過190億美元(2020 年幣值);法國高放射性廢棄物處置的「目標成本」為280億美元(2016 年幣值);如果含括所有放射性廢物流,德國的處置成本預計將達到 1,630 億美元(2023 年幣值);瑞士則為210 億美元(2021 年幣值)。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每度電的核廢料管理成本,可能仍舊高過大型反應爐。
[10]卡倫研究所(Callan Institute),〈2022 年核電除役資金研究〉,2022 年 12 月,第 5-6 頁, 參閱 https://www.callan.com/research/2022-nuclear-decommissioning-study/,2023 年 7 月 7 日瀏覽。
核電事故責任保險保額不足
保額不夠或補貼不足,以致無法彌補核電廠、燃料鏈設施或在運輸過程中發生事故所造成的損害,這在全世界都屢見不鮮。若以反應爐事故為例,國內法規明文規定場外損害的責任要求。一旦達到營運商所負責任的上限,各國政府可能會提供額外責任範圍;接著是一系列國際條約協定(包括《巴黎公約》、《維也納公約》、各種聯合議定書與補充公約)所提供的第三層涵蓋範圍。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核電事故責任共用基金,其總承保金額上限也遠低於中度事故所帶來的預期損失。例如,據日本政府估計,2011年福島事故帶來的損失為2,230億美元(2021年幣值),美國保險共用基金規模僅為136億美元,核災的總損失已高出16倍。隨著老舊反應爐陸續關閉,保險共用基金的規模持續縮小。購買強制反應爐責任保險時,小型反應爐(例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基本賠償限額要求要低得多。這些額度取決於反應爐的大小,但保障範圍僅落在450萬美元至7,400萬美元間。此外,如果反應爐功率小於100MWe,則根本毋須參與追溯保費共用基金。
產業宣稱供電得不償失的說法以及未來的新市場
核電產業支持者不時聲稱,核電身為穩定、高裝置容量、低碳的可調度電力的供應者,並未獲得充分的補償。在美國電力市場中,容量支付已經補償產出穩定、高裝置容量發電量的業者,在歐洲也日漸如此。與化石燃料競爭對手相比,核電供應商已經自歐盟排放交易體系中的碳定價,以及美國部分地區的碳定價受益。可調度的宣稱尚未得到證實,因為核工業經由提高發電量,從而提高供應端靈活性的技術能力仍然有限,而且為攤銷高固定成本而需要降低負載
率,這與削減資源的激勵措施背道而馳。
新興市場服務看似有助於提高核電的經濟效益,含括氫氣生產、海水淡化、乃至於為需要高溫熱製程的產業提供服務,以及資料中心與加密貨幣挖礦等額外用途。由於需要這些服務的客戶多半是資本密集並必須依賴全天候生產才能達成經濟效益,核電供應商因此必須分配固定百分比的電力給這些用戶,而非出售間歇性的剩餘電力。替代市場的用戶因此會與現有電力用戶相互競爭以取得電力,而非補充市場。如果某些用途配置(例如用於生產氫氣的低碳核電)再疊加多重補貼,如此一來由政府補貼所致市場轉移之時,碳排放量亦有可能增加。經由增建機組可以處理對於現有低碳電力供應轉移的關切。然而人們普遍認為,相對於其它支援這類輔助市場的電力選項,核電成本太過昂貴。
本章結論
整體而言,核電仍將面臨諸多經濟的險阻艱難。核電研究與部署主要仰賴政府提供資金、承受風險與直接所有權。即使是「私部門」的反應爐計畫,也得在政府大力支持的環境中方能運作。在更廣泛的能源市場中,在核電成本改善可能出現的時候,那些與核電競爭的發電技術之技術進展、能源儲存、需求面管理,乃至於提升能源效率,都將會進而降低其經濟成本,屆時核電仍然太貴。推動無悔政策諸如就碳制定合適價格等,會有助於核電經濟以及其它去碳途徑,儘管這類方式比現今多數「政策支持」之作法更加的市場中立。
▎核電對比再生能源部署
在烏克蘭發生的事件打亂了2022年的能源市場,並且將持續大幅影響中短期能源政策的決策。某些國家明顯增加了在再生能源的投資,但核電在政治議程的位階仍是居高不下,儘管實際成果並不見起色。
投資。非水電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的總投資於2022年達到4,950 億美元的新紀錄,比前一年增加35%,這項金額為記錄在案的全球核電建設投資決策的14倍,核電建設投資金額約350億美元,裝置容量9.4 GW。太陽光電投資繼2021年成長37% 後,去年大幅成長50%,達到3,070 億美元。風力發電投資則增加19%,達到1,740 億美元。再生能源投資在2022 年佔所有發電投資的74%。相較之下,核電投資只佔8%,與新建燃煤電廠的投資金額為同一水平。中國再生能源的投資金額為歐洲與美國投資總額的2倍多,而中國的投資金額更超越過去10年全球核電投資的總額。

註﹔由於缺乏全面、公開的核電年度投資估算,並且為了簡化方法,《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含括動工當年所預計的總投資成本,而非攤提成本至整個興建設期程。此外,如果發生成本超支,核電投資數據並未計入修正後所追加的預算,而成本超支的情形也通常會發生。
裝置容量。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含括水力發電)於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348GW,其中風電的新增裝置容量約莫為75GW。針對新增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的估計差異頗大,從(國際再生能源總署所提的)191GW 到(二十一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所估算的)243GW,總裝置容量首次超過1TW(兩者估計均是)。相較於這些數字,運轉中核電裝置容量淨增加4.3GW。
發電量。太陽光電和風電的總發電量於2021年首度超越核電。風電和太陽光電設施的發電量在2022年,相較核電發電量高出28%。負載率已有顯著提升,2020年時,公用事業規模的太陽光電發電負載率達到 16%,陸域風電負載率為36%,離岸風電則為44%。蘇格蘭一個離岸浮動風場在營運的前5年內達成了54%的平均負載率,比法國核電廠在2022年的52%負載率還高。

電力配置所佔比率。風力(7.2%)和太陽能(4.5%)發電量合計佔比在2022年為11.7%,所有非水電再生能源所佔比率增加至14.4%,至於核電的佔比則下降至9.2%。
中國。該國太陽光電的發電總量於2022年達到423TWh,首度超越核電產出之397TWh。風電自2012年超過核電,自此之後,年年皆居於領先地位。風力發電量為755TWh,接近核電機組發電量的2倍。太陽光電、風電再加計生質能等其它非水力再生能源之總淨發電量達到 1,346TWh,是核電發電量的3.4倍,這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德國國家電力消耗(總量577 TWh)的2倍多。

歐盟。歐盟再生能源發電量(包括水力發電)於2022年創下(總量)1,080TWh 的新紀錄,其中太陽能貢獻203TWh,相較於前一年度增加24%。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合計發電量為 624 TWh,超過核電廠613TWh 的發電量、天然氣與煤炭火力發電量則各為557TWh與447TWh,所有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歐盟發電量的38%。

印度。在2022年該國所新增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為13GW,總計達62.8GW。當年太陽能發電量為94.2TWh。太陽能發電量自2021年以來已超過風力,風力發電量於 2022 年達到 69 TWh。風力發電量自2016年以來已超過核電。太陽能發電量則於2019年超過核電產出。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量的總和在2022年為核電廠發電量的3.7 倍。
美國。該國在2022年核電發電量下降4.7%,減少至772TWh,佔電力結構的18.2%,而風力與太陽光電的發電量總合則佔14%。包括生質能與地熱能等其它能源在內,非水力再生能源發電量為709.4TWh(淨值)。若計入水發電量256TWh,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超過燃煤發電的(總)發電量904TWh,達到965.4T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