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開幕片 Opening Film
《肯亞荒旱之戰》The Battle for Laikipia
了解氣候變遷想來點既有深度又具現實衝擊力的作品?今年開幕片《肯亞荒旱之戰》正是這樣一部紀錄片力作。
肯亞的萊基皮亞地區看似遼闊壯麗,實則隱藏世代衝突與氣候危機的交會點。原住民、白人牧場主、野生動物保護者,三方共處於同一片逐漸乾枯的草原上,當氣候變遷遇上殖民歷史未解的傷痕,衝突也隨之爆發。本片從2017年起,長時間記錄不同社群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如何掙扎求生,也讓觀眾看見,氣候問題不只在討論生態,更在挑戰土地、族群的正義與身份的歸屬。
推薦給喜歡非洲大草原、想貼近了解氣候變遷前線真實的你,別錯過開幕的現場震撼!
▎ 單元一:氣候災難地圖
《西伯利亞冰與火》Paradise
大家對西伯利亞的印象是零下酷寒,卻沒想到它也可能陷入地獄之火。《西伯利亞冰與火》用極其震撼的方式,帶領觀眾走入一場無人聞問的野火浩劫。
導演放棄旁白,讓鏡頭靜靜貼近修洛崗村的居民——當野火逼近,通訊中斷、支援失聯,全村人只能自救。最令人心碎的,是他們既不是污染的推手,卻首當其衝承受氣候崩壞的代價。
這部片看完只會讓你想問:在我們熟悉的社會結構中,還有多少「控制區」正悄悄存在?
《我的白犀牛朋友》A Rhino’s Life
你以為這又是一部談盜獵的犀牛片?不,這次我們要帶你看見白犀牛的家庭生活——有愛、有成長、有告別,也有面對氣候變遷下的堅持與無奈。
主角是烏干達茲瓦保護區的一位犀牛媽媽瑪拉伊卡,鏡頭細膩紀錄她迎接新生命的過程,以及她和兩個孩子間漸行漸遠的情感變化。在非洲乾旱與復甦交織的背景下,這段動物家庭故事,讓人看見希望也看見脆弱。
不只是自然片,更是一則柔軟卻真實的生命故事。適合闔家觀賞,也推薦給喜歡《我們的星球》系列的你。
《冰川回聲》The Last Ice Age
如果你曾經覺得氣候變遷的議題太抽象,那就跟著冰島作家與詩人安德里‧斯奈爾‧馬格納松踏上這場橫跨世代與冰層的旅程吧。如果你曾是「在冰川消失之前:關於遠古時間與未來之水的27則故事」一書的讀者,來看看作者在影片中現身,娓娓道來自己的家族故事。
《冰川回聲》融合科學、文學與私人記憶,從童年與祖父母的傳統朝聖路,到如今眼前逐漸崩塌的瓦特納冰川,導演拍攝安德里與兒子一同凝視這片正在消逝的壯麗世界,也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愛與遺產的意義。
這是一場不只是視覺震撼,更是觸動人心的影像詩。
《背水一戰》Dream to Cure Water
秘魯安地斯山脈的冰川正在快速消失,當地居民的生命線——水源,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背水一戰》深入兩個偏遠山村,看他們如何在冰川融化帶來的酸性污染與飲用水危機中,結合傳統智慧與創新科技展開自救。不同於傳統生態紀錄片的沉重敘述,本片強調行動與改變,讓人重新思考:「永續」究竟該從哪裡開始?
如果你熱愛國家地理頻道風格的高品質影像,也在關注全球水資源與環境正義,這部片絕對值得你走進戲院。
《白花》White Flower
你知道台灣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全球最豐富之一嗎?《白花》這部短片將帶領觀眾潛入台灣四大潛水熱點:綠島、澎湖、蘭嶼與墾丁,一窺這片蔚藍之下的生命奇蹟。
由台灣潛水隊與海洋研究員共同出發,影片揭示珊瑚與魚群之間微妙的共生關係,以及人為開發與氣候變遷如何讓這個千百年建立的平衡岌岌可危。
畫面美得令人屏息,背後議題卻令人深思。這不只是一部自然紀錄短片,更像是一封獻給海洋的情書。推薦給所有海洋愛好者!
▎ 單元二:跨界氣候行動
《逐夢風帆》 Windshipped
在哈德遜河上,有一艘不靠燃油、只靠風力推進的貨運帆船,正在默默改變運輸的未來。
船長山姆.梅雷特和一群年輕人,不是科技巨頭,也不是物流公司,他們靠手工修復一艘老舊縱帆船「阿波羅尼亞號」,投入完全零碳排的運輸行動,將當地產品用最環保的方式送達買家手中。他們證明:對永續的想像,不只是理論,也能落實在日常中。
這是一段從河流起航的綠色冒險,也是一場對抗現代高速運輸體系的逆風旅程。當大家都說改變很難,他們選擇直接上船去做。
推薦給熱愛戶外運動、冒險航行與永續行動的你,這部片溫柔又堅定,是給未來一個選擇的提案。
《變革之輪》The Engine Inside
一台腳踏車,能改變世界?
《變革之輪》集合六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真實故事,從非洲迦納到紐約街頭,從阿拉斯加荒野到開羅巷弄,自行車成為人與城市、環境與自我之間最溫柔也最堅定的橋樑。
片中有原住民青年用自行車走出傷痛、有女性在保守文化中爭取騎行權、有社運人士推動無車生活。這是一部關於堅持、轉動與希望的電影,讓你重新看見腳下的每一圈踏板,都可能是改變的開始。
送給熱愛行動與社會創新的你,單車族必看!
《她們的氣候戰役》Sisters in Arms
當氣候運動的最前線出現了一群年輕女性的臉龐,她們不只是社群焦點,更是行動的核心。
這部紀錄片追蹤來自比利時、德國、法國、烏干達與菲律賓的六位氣候運動者,紀錄她們如何從校園走上街頭,如何在全球媒體壓力下仍堅守信念,並以「我們不是代言人,我們是行動者」的姿態,攜手推動世界前進。
如果你曾為格蕾塔的演說落淚,這群「氣候姊妹」的故事將讓你熱淚盈眶。推薦給所有相信理想與團結的你。
《氣候訴訟:審判化石燃料》Duty of Care - The Climate Trials
你是否曾想過,政府和石油公司真的會為氣候變遷「負責任」嗎?
《氣候訴訟:審判化石燃料》用一場轟動全球的真實法庭攻防,讓答案變成可能。主角是荷蘭律師羅傑·考克斯——他靠一場官司,成功讓荷蘭政府與殼牌公司被判「必須減碳」,創下氣候訴訟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這不只是法律人的勝利,也是全球公民運動的一次集體突破。當世界愈來愈熱,有人選擇上街,有人選擇上法庭。
推薦給想了解氣候正義、對制度改革與法律行動充滿好奇的你,也推薦給覺得改變很遠、但其實就在我們手上的每一個人。
《超越系統》Outgrow the System
「改變氣候,不如改變整個系統。」
這部紀錄片把我們拋進一個大哉問:如果現有經濟體系是導致環境危機的根源,那我們要怎麼換一套遊戲規則?
《超越系統》集合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經濟學家與實踐者,提出一個激進又務實的概念:重新定義「經濟」,不再只是追求成長與效率,而是追求資源管理、共享、與再生。
從歐洲再生經濟社區、非洲草根協作實驗,到亞洲在地創新行動——這些看似分散的點,正在織成未來的藍圖。
推薦給思辨系觀眾、社會創新者、想挑戰既有邏輯的你,這部片就是你的腦內健身房。
▎ 單元三:核殤記憶真相
《島嶼核爆紀事》The Forgotten Nuclear Victims
你可能聽過法國的浪漫,卻沒聽過它對南太平洋造成的核創傷。
從1966到1997年間,法國在玻里尼西亞群島引爆了193枚核彈——炸完就走,留下無數遺傳疾病與未被承認的受害者。
導演利用訪談與檔案交織的形式,為這群長期被遺忘的小島居民發聲,揭露殖民核試對當地多代人造成的創傷。新世代的青年正挺身而出,與政治家與科學家攜手,揭露歷史真相,並要求加害國正視責任。
推薦給對歷史正義、殖民傷痕、代際影響有興趣的觀眾,這是一場從「太平洋天堂」出發的真相追尋之旅。
《新核能迷局》Atomic Bamboozle: The False Promise of a Nuclear Renaissance
當你以為核電已成過去式,它卻以「小而美」的新包裝重返舞台。本片聚焦當前美國推動的「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直指背後潛藏的風險與假象。
從當年成功關閉特洛伊核電廠的反核運動出發,導演帶觀眾看見歷史如何重演。來自科學家、律師、原民部落與環保團體的聲音交織成一場理性反擊,挑戰核能復興的美好幻象。
推薦給對氣候政策、能源轉型有深入思考的觀眾,這部片提供了另一種視角:我們追求零碳排,但不該拿核能當退而求其次的答案。
《小鎮里奇蘭》Richland
這不是傳統的反核片,而是一場細緻的地方敘事。里奇蘭是一座與美國核工業共生的小鎮,這裡的人以「蕈狀雲」為校隊隊徽,也對核能有著與外界截然不同的理解。
導演選擇不站在高處批判,而是耐心訪問當地居民、原住民族與歷史真相交錯的複雜現實。這部片讓我們思考:當地人活在一段與國安、核武密不可分的歷史裡,他們的集體記憶,會怎麼理解「核災」?
推薦給喜歡多元視角、慢節奏深描的觀眾,這是一場進入「歷史情感地景」的旅程,不預設立場,只邀請你傾聽。
《三哩島的母親》Radioactive: The Women of Three Mile Island
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廠發生部分爐心熔毀事故,成為核能史上重要警訊。但有些人從未離開災難現場——她們是當地的母親。
本片聚焦四位母親的真實故事,從平凡主婦到社區運動者,她們從對核電不了解到為此憤怒,再到勇敢組織抗爭,不為別的,只為下一代能不被輻射污染威脅。
這部片既是核災調查紀錄,也是女性生命力與社群力量的見證。推薦給關注公民運動、母職轉變與災後自救的觀眾,這是一部讓人看完忍不住感動的紀錄片。
▎影聽資訊
光點華山電影館
> A Two 廳
> 2F多功能藝文廳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
電話:886-2-239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