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連線:福島核災11周年-邁向無核的未來 】 綠盟受邀參與「日本地球之友 FOEJapan」國際研討…

上週日(3/6)綠盟受到「日本地球之友(FOE Japan)」的邀請,線上參與了福島核災11週年的國際研討會,與各國民間組織和福島居民,一同探討今日福島的現況、未來又如何共創無核的未來。

包括多位從福島分別撤離至北海道、新潟、京都與靜岡,至今仍未回到福島的居民,都在研討會上分享核災發生至今,他們在健康、生活、災民權益等層面的處境,也以自身第一手的經驗,指出日本政府災後重建政策的各種問題,包括2017年開始日本政府宣布解除避難指示至今,透過取消自主避難者的賠償與補助支持,以及投下經費鼓勵返回居住、耕種等,試圖推動福島的復興,然而實際上返回者的比例仍然相當低,且多為高齡者,許多年輕世代,特別是有小孩的家庭、特別是母親,仍然因為輻射對健康影響的疑慮,而不願返鄉,卻因此無法再繼續得到政府的照顧,必須自力更生,原有的家庭成員也各四散各地,至今無法團聚。同時,他們也指出,福島持續累積中的輻射廢土與輻射廢水,至今仍然沒有完善的處置方案,福島孩童的甲狀腺罹癌率也居高不下。其中一位福島縣民表示,在核災發生前,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核電的風險與代價有多麼龐大,因此希望自己遭受到的經歷,可以做為世界上更多人的借鏡跟提醒,唯有邁向無核的未來,才能避免如此巨大的災難再次發生。

受邀分享台灣反核運動現況的綠盟研究員陳詩婷,也在研討會中向國際報告核四爭議的發展與核四公投結果,包括核四工程安全與地震風險、工期不斷延宕、預算也不斷暴增的情形,以及台灣接下來邁向無核、低碳的能源轉型願景與挑戰。陳詩婷表示,核四公投的落幕並非終點,而代表反核運動邁向下一階段,包括監督核四的廢止和拆廠、既有核電的除役以及核廢的管理與處置,以及推動更符合社會與環境價值的再生能源發展、以及接軌國際的氣候行動倡議,都是接下來的重要工作方向。

許多來自日本的與會分享者及聽眾,都會台灣社會邁向無核的經驗十分感興趣而提出不少問題,包括台灣反核的意識與社會動能為何得以持續?台灣在公投期間,擁核陣營用了什麼策略、提出哪些論述和資訊來影響大眾?台灣在能源轉型的進程是如何?核廢料處置在全球都是棘手的問題,台灣的如何看待核廢議題的現況?最後的交流階段,各國與談者也共同針對「從國際串連、國際團結的角度,我們如何思考全球邁向無核未來的下一步」陳詩婷表示,去認識世界各地不同在地的能源轉型經驗十分重要,包括福島在核災後的在地綠能公民電廠發展的經驗就很值得學習、也很令人振奮,也譬如南韓的中央政府雖然執意擴張核電,但也有像首爾市「減少一座核電廠」的地方治理案例值得參考,大家學習參照彼此的經驗,就能夠持續創造共同邁向無核未來的動力。


【研討會受邀組織與來賓】

  • We stopped the 4th Nuclear Plant! Voices from Grassroots Taiwan: 陳詩婷,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 Nakate Seiichi (Evacuated from Fukushima to Hokkaido)
  • Oga Ayako (Evacuated from Fukushima to Niigata)
  • Uno Saeko (Evacuated from Fukushima to Kyoto)
  • Hasegawa Katsumi (Evacuated from Fukushima to Shizuoka)
  • Oda Chiyo (Co-Representative, Don’t Contaminate the Ocean Anymore (KOREUMI))

  A mother from Fukushima

  • Linda Rogers (People Against Wylfa B, Wales)
  • Jan Warode (BUND/FoE Germany, Germany)

  A message from the Pacific

  • The 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from now: Kawasaki Akira, Peace Boat/ICAN
  • Nuclear power is no climate change measure: Dave Sweeney, Australia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ICAN Australia
  • For a future with no nuclear weapons or climate crisis: Okuno Kako, Fridays for Future Hiroshima/Japan